趙 昕
(西華師范大學 政治與行政學院,四川 南充 637002)
目前公共政策損益補償方面仍然存在補償范圍相對狹窄,補償標準相對較低等亟待解決的問題。[1]因此,在工作中,要高度重視公共政策損益補償的問題,切實維護公眾的切身合法利益,全面打造穩(wěn)定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進一步建立健全有關公共政策損益補償為內容的法律制度、監(jiān)督制度、參與制度,確保實現公共政策損益補償程序、工作、信息等各關鍵環(huán)節(jié)的透明化。
轉型時期的公共政策具體是指,政府為切實解決公眾較為關注的公共問題,為切實滿足公共的需求,進而對于社會的價值以及利益實行分配的完整過程。在具體的社會價值和利益的分配之中,對于政府職能來說,應該重點考慮公共的利益,重點考慮大多數人的切身利益。[2]相對應的,少數人的切身利益為了確保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而相應的受到一定的損害,保障公共政策能夠順利實施。這就面臨公共政策損益補償的現實問題,因此在轉型時期深入研究公共政策損益補償問題,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和社會效益。從詞語的表面意思看,補償具體是指,通過某種方式僅抵消損失或者降低消耗、補足差額等方式,或者說對一個人因為另外一個人的過錯,遭受到一定的損失,必須進行賠償的過程和行為。[3]當前,社會正處于加速轉型的重要時期,國家和政府迫切需要充分運用公共政策的制定,進一步對于社會的利益進行重新的分配和調整,在此期間,肯定是各方的利益和矛盾凸顯的時期。從公共政策作用的角度來看,最普遍的公共政策就是教育和醫(yī)療等方面的政策。從公共政策具體的執(zhí)行過程中看,社會公眾所廣泛關注的房屋拆遷、征地補償、移民安置等方面的問題,社會的關注度也較高。有的問題是因為公共政策推進利益進行再分配的過程中所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因為各方的利益格局打破了平衡,對于損益方沒有進行合理的補償,因此,此時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造成少數人利益的損失。[4]在這種情況下,公共政策損益補償問題更需要深入研究,公共政策損益補償問題的成功提出,能夠有利于公共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出現的各方利益矛盾的不可調和的問題,能夠充分發(fā)揮現實的工作指導作用,確保公共政策的實施符合公平、公正、合理的要求。與此同時,轉型時期公共政策損益補償仍然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而逐漸發(fā)展的,由于一系列的社會制度的實施和有關公共政策的出臺,社會也步入了轉型的關鍵時期,在社會的各領域正在發(fā)生著深刻的社會變化,各種矛盾交織和轉型,特別是有關公共政策損益補償問題已經到了影響社會發(fā)展的地步。[5]
社會轉型時期,對各方的利益關系需要調整,并且也逐漸呈現出顯著的特征。有的光在政策損益補償協(xié)調的利益來源呈現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需要進一步打破原有利益格局,開展新型的利益分配,重點依靠市場經濟的調節(jié)作用。在公共政策損益補償問題的調節(jié)上重點包含著按勞分配收入、按勞動力的價值分配收入、按資產的分配收入等方面,各方利益需要通過多種途徑實現多樣化的補償和調節(jié)。隨著公共政策損益補償利益主體的分化趨勢,一元化的利益格局也正在被多元化的利益格局所取代,這是經濟體制改革的結果,相應產生眾多交叉的利益主體,利益的分配也呈現多極化的趨勢。有的公共政策損益補償中的利益格局失去平衡,在社會轉型時期,必須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如果新的利益平衡關系沒有及時建立健全起來,那么會導致當前的利益格局失去平衡。通常認為,社會利益格局失去平衡具體是指,各方利益主體所代表成員中間的成本付出,與獲得的受益不平衡,進一步導致貧富的差距拉大。[6]
第一,進一步加強轉型時期公共政策損益補償問題的制度建設。特別是要建立健全公共政策損益補償的法律制度,探索在憲法中針對公共政策損益補償進行規(guī)定,或者通過研究制定有關公共政策損益補償的法律法規(guī),實現公共政策損益補償問題的立法突破。試想,如果立法領域沒有對公共政策損益補償問題進行規(guī)定,就會導致公共政策損益補償過程中的標準無法實現統(tǒng)一。[7]因此,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應堅持公平的原則,堅持合理補償的原則。充分考慮公共政策損益補償涉及的范圍較廣,牽涉的領域較多,需要深入開展立法調研,從不同層次和層面進行充分論證,進一步確保公共政策損益補償的大致范圍、主要方式等關鍵問題。建議在立法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公共政策損益補償的基本問題,重點考慮到公共政策損益的補償的原則、補償的范圍、補償的程序、補償的標準、補償的方式等關鍵環(huán)節(jié),確保立法的權威性和可操作性。[8]
第二,進一步加強轉型時期公共政策損益補償問題的監(jiān)督力度。應全面健全公共政策損益補償的監(jiān)督制約制度,發(fā)揮出對公共政策損益補償問題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確保公共政策損益補償問題能夠始終按照原本的目的順利實施。進一步健全完善多元利益主體參與的監(jiān)督制約體系,全面加強社會的監(jiān)督制約力度,簡言之,構建起多元利益主體參與的、統(tǒng)一的監(jiān)督制約體系,確保公共政策損益補償監(jiān)督更加有力、更加客觀、更加公正。要組成多部門、多利益主體參與的公共政策損益補償問題的監(jiān)督團體,以期共同對公共政策損益補償問題開展行之有效的監(jiān)督制約,定期舉行各方利益代表參加的座談會,允許各方代表從各自的公共政策損益補償問題的角度出發(fā),動態(tài)對公共政策損益補償過程中發(fā)現的問題實行監(jiān)督。[9]
第三,進一步加強轉型時期公共政策損益補償問題的申訴制度。如果公共政策損益補償發(fā)現不可協(xié)調的問題,這時候需要一種申訴制度來確保各方利益的合理分配,將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公共政策損益補償申訴制度作為重要的內容,充分發(fā)揮制度設計的應有功能和重要作用。[10]應進一步健全完善受損利益主體的申訴渠道,能夠有渠道申訴和表達自己意見,助推公共政策損益補償問題的順利執(zhí)行,最大限度地避免社會矛盾和隱患。
[1]王春福.論公共政策損益補償規(guī)律的實現機制——以合理補償被征地農民的利益為例[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7(1).
[2](英)戴維·沃克.牛津法律大詞典[M].北京社會與科技發(fā)展研究所,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4.
[3]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4]張金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方法、過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美)威廉·N·鄧恩.公共政策分析導論[M].謝明,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6](美)約翰·克萊頓·托馬斯.公共決策中的公民參與: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和新策略[M].孫柏瑛,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7]黃維民.淺析公共政策的本質屬性——公共性的涵義[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6).
[8]賀蕊莉.城市房屋拆遷補償的理論標準與財富逆向轉移[J].財經問題研究,2006(8).
[9]戶邑,彭小兵,劉貴文.對城市拆遷中補償標準的探討[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6).
[10]馮玉軍.權力、權利和利益博弈——中國當前城市房屋拆遷問題與《物權法》的實施[J].學術研究,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