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春梅
(本文編輯:張仲書)
手足口病是由柯薩奇病毒A16及腸道病毒71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見于5歲以內嬰幼兒,好發(fā)于夏秋季,病程在1周左右,若合并病毒性心肌炎、無菌性腦炎或肺水腫等,則病程長,病情重,甚至危及生命。我院2000-2012年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兒538例,其中合并病毒性心肌炎48例,現(xiàn)回顧分析其臨床資料并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538例手足口病診斷標準參照《實用兒科學》[1],48 例病毒性心肌炎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2],其中男27例,女21例;發(fā)病最大年齡10歲,最小年齡5個月;其中5個月~1歲1例(2.1%),2~3歲16例(33.3%),4~7歲24例(50.0%),7歲以上7例(14.6%)。
1.2 臨床表現(xiàn) 患兒口腔、肛周、手足掌面及指趾間可見米粒至黃豆大小圓形或橢圓形珠白色皰疹,周圍繞以紅暈,并伴有乏力、心悸、胸悶、喜嘆氣、發(fā)熱、流涎、咳嗽、腹瀉及肝脾腫大等。
1.3 心電圖及心肌酶檢查 14例(29.2%)各導聯(lián)ST段下移,29例(60.4%)T波低平或倒置,6例(12.5%)Ⅱ、Ⅲ、avF導聯(lián) ST段上移 0.5cm,23例(47.9%)心動過速,4例(8.3%)心動過緩,5例(10.4%)Ⅰ、Ⅱ度房室傳導阻滯,2例(4.1%)Ⅲ度房室傳導阻滯??崭轨o脈血心肌酶檢查均有不同程度升高,其中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心肌型)異常率86.3%,乳酸脫氫酶異常率79.6%,α-羥丁酸脫氫酶異常率57.2%,肌酸激酶異常率64.7%。
1.4 治療 治療以抗病毒,營養(yǎng)心肌為主,結合對癥、支持療法等予綜合治療。靜脈滴注更昔洛韋(或利巴韋林)、能量合劑、1.6-二磷酸果糖、丹參滴注液(或參麥注射液),肌肉注射干擾素,輔以穩(wěn)心顆粒、維生素E口服,補充熱量及電解質。對于重癥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早期使用大劑量糖皮質激素以抑制過度免疫反應,減輕免疫損傷和細胞毒性作用[3]。除1例于入院12 h后病情加重轉院外,其余病例均在入院10~29 d治愈出院,均符合以下治愈標準:①臨床癥狀消失;②不發(fā)生任何并發(fā)癥,如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③心電圖及心肌酶恢復正常;④能參加同齡人的正常活動。
手足口病(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腸道病毒引起的小兒急性傳染病,主要表現(xiàn)為口腔黏膜及四肢末端水痘樣皮疹,好發(fā)于5歲以內嬰幼兒,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上大部分地區(qū)均有此病流行的報道。能夠引起HFMD的病毒很多,但主要是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的柯薩奇病毒、??刹《竞托履c道病毒,其中腸道病毒71(EV71)和柯薩奇病毒A16(CoxA16)是引起HFMD的最主要兩種病原。這兩種病毒引起的HFMD臨床癥狀很相似,難以區(qū)分,但由EV71引起的HFMD會進一步發(fā)展為無菌性腦膜炎,易引起中樞神經系統(tǒng)等嚴重并發(fā)癥,病死率高[4]。CoxA16和EV71的傳播途徑主要是呼吸道,也可由被污染的食物經口感染。感染病毒經1周左右潛伏期在腸壁細胞中增殖,進入血液后在易被壓迫的部位如手、足血流中游離出來,在這些部位的細胞中增殖并引起病變[5]。同時病毒經血流入心肌,破壞了心肌細胞膜的穩(wěn)定性,使心肌酶釋放入血。肌酸激酶同工酶是心肌特異性同工酶,在心肌細胞中含量最高,在正常血清中含量極低,當心肌細胞受損時大量釋放入血,故對判斷心肌損害有高度特異性[6],可提示心肌炎的診斷和愈后,因此對HFMD的患兒應早期觀測心肌酶及心電圖的改變,避免疾病發(fā)展病危及生命。
[1]劉湘云.腸道病毒感染[M]//胡亞美,江載芳.實用兒科學.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2:802-810.
[2]中華醫(yī)學會兒科分會心血管組,中華兒科雜志編輯委員會.病毒性心肌炎診斷標準(修訂草案)[J].中華兒科雜志,2000,38(2):75.
[3]李高元,姜俊杰,劉爭建,等.重癥病毒性心肌炎診治1例[J].東南國防醫(yī)藥,2012,14(1):31.
[4]朱 冰,鐘家禹,夏慧敏,等.2008年廣州地區(qū)手足口病的病原學研究[J].中華兒科雜志,2010,48(2):127-130.
[5]牛錄清,董曉君,董 偉.一起手足口病的臨床及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綜合臨床,2000,16(3):219.
[6]李愛敏,孫洪亮,于慧芹.手足口病患兒血清心肌酶檢測及臨床意義[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4,19(8):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