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艷
(桐廬縣實驗小學,浙江 桐廬 311500)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教師“從學生的問題中來,到學生的問題中去”,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讓學生學會質(zhì)疑,是不錯的方法?!皩W問學問,一半在學,一半在問”。提問和解決都是思考的過程,在語文教學中,是否可以在發(fā)現(xiàn)問題和提出問題中,讓學生有所思?中年級段,是小學階段的過渡階段,學生已有一定的提問能力。教師是否要應用一定的策略讓學生學會提問,學會思考?教師采用“從學生的問題中來,到學生的問題中去”的方法,可以給學生這樣一個載體。
針對“從學生的問題中來,到學生的問題中去”的語文課堂,它的教育價值體現(xiàn)和在實踐中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以及針對這些問題,采用哪些策略解決,筆者將結合中年級學生的特點和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初步探索。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兒童的心理更是如此。學生在課堂中有質(zhì)疑,是對文本的思考,比如四下的《打掃“森林”》,他們提問:森林為什么要打掃?怎么打掃呢?結果呢?其實,在不經(jīng)意間將文本理了個大概。文章的內(nèi)容清楚了,啟示就不言而喻,也讓教師看到學生有主動思考、主動探究文本的欲望。問題從學生中來,滿足了他們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學生是主體,問題從學生中來,在課堂中解決學生的問題,這是一種收獲。教學《觸摸春天》時,課前學生認真地寫下了質(zhì)疑,課后,學生在課堂中解決掉的問題后面打鉤,寫下他們新的質(zhì)疑點,帶著問題進課堂,帶著問題離開課堂,是學生的收獲。
教師按照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教學設計,思路很清楚,更關鍵的是學生知道該如何學習這篇課文,體現(xiàn)出學習的主體性。其實,學生的提問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認知沖突所在。這樣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教師提問的盲目性。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的問題深淺不同,可以根據(jù)實際情況進行教學調(diào)整,讓教學更有針對性,更加有效。正如沈大安老師在培訓的時候所說,多對學生說:你說呢?教師做了懶老師,學生多了思考的空間,雙方受益。
有效教學,讓語文課堂“從學生的問題中來,到學生的問題中去”,但在實踐中卻存在很多的問題不容忽視。
課堂中,很多老師都不敢或者不愿給學生提問的空間,有的只是為了提問而提問,第二課時還是零起點的案例屢見不鮮。教師提問:讀了這個課題,你有什么疑問?中段,在學生聯(lián)系課題有一定的思考空間了,如果還提問:你有什么想問的?那么,“月亮”走,“我”跟著走。
上一學期,筆者上過一篇選讀課文《真實的高度》。當時,筆者讓學生說說預習存在的問題,就有學生站起來說:這個真實的高度到底有多高呢,指人的高度嗎?正如評課老師們所說的四年級的孩子,通過預習,都能說出故事的大概,這個問題是一點價值都沒有,學生只是想順著筆者,提出了這樣的問題,這讓筆者當時很困惑。原本想引好學生交流預習,卻碰上了這樣的尷尬事——學生跟著教師上新課的狀態(tài)走,這也是教師平時“遺留”起來的一個問題。
很多時候,學生面對提問題很茫然,為了提問而提問,不少見。問題缺乏思考,不會提問題,對教學開展“從學生的問題中來,到學生的問題中去”是一個很大的障礙。
很多老師在實踐“從學生的問題中來,到學生的問題中去”的時候,喜歡用預習單,課后也布置這個任務,可更多的時候,放在那里是擺設,根本用不上。筆者在預習單中設定:“難讀的詞,積累的詞,我的問題,我的收獲”,并讓他們在課堂中加以利用。但很多老師覺得每節(jié)課都這樣,工作量太大。課堂中,還是教師的問題一個接一個,活躍的課堂熱熱鬧鬧地開展,但是,總覺得缺了點什么?
不組織交流,無法預知和了解學生的狀態(tài),且缺少相應的方法對教學效果進行反饋、檢測。教師往往根據(jù)自己所掌握的學生的特點進行問題的設計,很多時候低估了學生的能力,從而提出很多假問題、無效的問題,而真正需要教師引領、提升是有困難的,卻被一帶而過。有時候,課堂中,教師給學生質(zhì)疑的空間,但處于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很多時候,不按常理出牌。教師面對課堂中學生突如其來的有效的質(zhì)疑,不聞不問地按預設程序繼續(xù)進行教學,將答案直接“捧”給學生的現(xiàn)象不少見,但學生提問題的積極性降低,思考的欲望也隨之降低。
(1)學會提問
常言道:“授人以魚,僅供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生受用不盡。”教學中授學生以思,學生將受用不盡。
教師應引導學生注重課文中的“泡泡”,使其知道怎樣提問。三年級上冊《灰雀》:“列寧看看男孩,又看看灰雀,微笑著說:‘你好!灰雀,昨天你到哪兒去了?’”旁邊吹出了一個“泡泡”:“列寧為什么不問男孩卻問灰雀呢?”學生學會這樣提問,就學會了閱讀。課文后面的思考題亦然。此外,看課題也可以提問,如《自然之道》,這“道”是什么,人們是怎么認識的?課文中的內(nèi)涵豐富的詞句也可以提問,例如《觸摸春天》:“睜著眼睛的蝴蝶被這個盲女孩神奇的靈性抓住了?!边@神奇的理性指什么?為什么這對安靜來說是一次全新的經(jīng)歷?四年級下學期開始,不僅要學會從內(nèi)容上提問題,還要學會從語言形式上提問?!豆鹆稚剿罚骸袄旖乃骒o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瑕的翡翠?!边@個排比句很有意思,頂真的寫法,引起學生的質(zhì)疑。
四年級上一學期,在教學《呼風喚雨的世紀》這一課時,筆者讓學生在預習單中提問,收集如下:(1)是誰來“呼風喚雨”呢?靠什么“呼風喚雨”呢?(2)20世紀的發(fā)明和發(fā)現(xiàn)具體有哪些?(3)“發(fā)明”、“發(fā)現(xiàn)”有什么區(qū)別呢?(4)為什么說20世紀是個呼風喚雨的世紀?(5)呼風喚雨的世紀能夠帶給人們什么改觀?(6)為什么說20世紀改變的程度超過了人類歷史上百萬年的總和?(7)20世紀中真有“千里眼”、“順風耳”、“騰云駕霧的神仙”嗎?他們在哪里呢?都是指什么呢?
這7個問題,有來自“泡泡”,更多的是來自課文內(nèi)容、內(nèi)涵豐富的詞句等。
(2)選擇問題
學生初步掌握提問內(nèi)容,但是,從上面這些問題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都有明顯的答案。比如第一個問題,課文中以設問的形式出現(xiàn),是可以直接有答案的。也就是課堂中,學生提問要么問題太簡單、缺乏思考的價值,要么抓不住要領,有的同學無論如何也提不出問題。這就說明學生還沒有學會提有效的問題,對問題沒有進行思考。正如筆者在前面所講,提出的問題是跟著老師的腳步走。
“從學生的問題中來,到學生的問題中去”,對問題的要求更高。怎樣選擇對自己有價值的問題呢?提出來的問題,你可不可以通過閱讀,能夠自己解決,特別是文中就有的。除了這些問題,你覺得有意思的,可以和大家交流交流的,可以提出來。教師在平時的反饋中要注意對學生的問題進行關注。當然,偏離文本主題的,雖然是學生提出來的,但教師應該果斷地讓學生結束。除了這點,有教師提出方法:在課堂中進行比較,讓學生學會改進提問?!按蠹铱匆豢矗l提的問題好?”這是橫向比較,“這個問題提得好在哪里?”可以讓學生明白其他同學為什么會這樣提,明白他人思考及提問的過程,從而模仿,從中受益?!翱?,你現(xiàn)在提的問題比以前好多了,以前你是……現(xiàn)在你是……要保持!”這是縱向比較,切切實實地讓學生感受到他在進步,哪怕是點滴進步,也要鼓勵,要幫助他進行總結。
當學生學會提問,學會提有價值的問題,“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就能更有效地實施。
在談論“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方法采用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的時候,會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還是出在教師課前的功課上。教師應在課前了解學生的疑問,或者在課堂中讓學生質(zhì)疑,根據(jù)學生的疑問,進行梳理,一堂課圍繞學生的問題,結合本課的教學目標,達到融合。
教師要當“路燈”、當“路標”,這些都離不開教師對文本的細讀,揣摩學生的疑惑,真正和學生一起解惑釋疑。
上學期,筆者在執(zhí)教四上選讀課文《真實的高度》時,設置了一個文本質(zhì)疑環(huán)節(jié)。為了更好地把握課堂,筆者以預習單的形式開展??偨Y學生的預習單,他們的問題如下:(1)為什么小仲馬看著那些冷酷無情的退稿箋不沮喪呢?(2)他是為什么一開始不行,后來卻成功了呢?(3)為什么小仲馬沒有用爸爸的盛名來當自己事業(yè)的敲門磚呢?(4)小仲馬為什么要給自己取那么多的筆名呢?(5)你為什么要隱藏自己的身份?(6)小仲馬為什么只要真實的高度?
問題“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筆者和學生共同歸類,提煉出兩個主要問題:(1)小仲馬為什么不用真實姓名而用筆名創(chuàng)作?(2)小仲馬是怎樣從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人一舉成名的?不把質(zhì)疑當成擺設,也是鼓勵學生提問題,從而共同篩選,最后提煉出兩個問題進行探究。這樣學生在課堂中注意力集中,通過解決問題收獲一種成就。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提問的能力有所提高。這里,還要注意個問題,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要帶著自己明確的目的,讓學生的問題為自己所用,讓課堂“形散而神不散”,真正做到“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
著名特級教師斯霞曾說:不能因為學生問得幼稚而不予回答,不能因為學生問得離奇而隨便搪塞,更不能因為自己的問題而責怪學生多嘴,要鼓勵學生樹立好學的精神。其實,說到底,學生提問,教師的善待和呵護是最好的保障,細節(jié)上再多些關懷和期待,效果將更好。
記得曾在一本雜志上看到過一篇關于教師學著示弱,給學生一個“逞強”機會的文章,給筆者很大啟示。課堂中學生的質(zhì)疑是閱讀文本的關鍵問題,但是學生的提問在課堂的開始就出現(xiàn)了,該怎么辦呢?是將問題忽略按預設進行下去,答案直接“捧”給學生,還是轉(zhuǎn)變策略,進行引導呢?這時候,“示弱”給了筆者啟示。
執(zhí)教《真實的高度》這一課時,學生的質(zhì)疑是:為什么小仲馬一直被退稿,難道他寫得不好嗎?針對這一個問題,筆者“示弱”:“這個問題,我還沒想到呢?”“不露聲色”這個詞是本課教學中的難點,對于小仲馬不露聲色地堅持寫稿,筆者安排的說話練習是:他不——不——不——。通過一系列的“不”體會他的不露聲色。而學生的這個問題,其實就是解決“不露聲色”的抓點。筆者也“不露聲色”,示弱,讓學生思考:老師也有不知道的時候,學生可以幫幫老師,好好研究研究。這時候,學生肯定就會重新閱讀文本。很多時候,教師的“不為”成就了學生的“為”,教師的“不能”成就了學生的“能”。課堂中,有的學生就給出了這樣的回答:“他寫得好,但是,還沒到可以被編輯發(fā)表的水平,所以他還得繼續(xù)努力?!比绱耍安宦堵暽边@一難點就解決了。
教師可以“示弱”,給學生“逞強”的機會,讓教學效果更好。
“從學生的問題中來,到學生的問題中去”,教師多探索,多思考,從中年級段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讓學生提出有效的問題,發(fā)表自己的不同意見,培養(yǎng)思考能力和質(zhì)疑能力?!扒缈找机Q排云上,便引‘思’情到碧霄”,教師“從學生的問題中來,到學生的問題中去”,留給學生機會和時間,讓學生自己向更高處去學、去思,真正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1]王榮生.聽王榮生教授評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8.
[2]語文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2011.
[3]方明.陶行知全集.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
[4]閆學.跟蘇霍姆林斯基學當老師.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9.
[5]樊學兵.小學教學[J].河南教育報刊社,2011(1).
[6]張啟航.小學語文教學會刊[J].山西教育報刊社,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