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家偉/北京市順義區(qū)第一中學教師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薄罢Z文課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闭Z文課程的工具性、人文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特點,使語文學科在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能力方面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語文教師應該精心設計語文實踐活動,在課內外的語文實踐中激發(fā)和引導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語文知識,提高語文能力,實現自己的健康發(fā)展。
語文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能力的途徑與策略很多,下面主要介紹通過課外閱讀、綜合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能力的做法。
課外閱讀是學生自主、獨立進行的學習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途徑。然而,當下的時代被稱為讀圖時代,現在的學生,被視像化的信息包圍著,電影電視,還有網絡上大量的圖片、視頻類資源,導致很多學生對閱讀文字性讀物不感興趣,甚至望而生畏。語言,是人類思維的工具,文字是記錄這種思維的符號,語言文字,還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學生獨立地閱讀書籍或文章,不光從書本或文章中獲取知識和智慧,還訓練了閱讀理解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學生獨立閱讀的過程,就是自我建構知識經驗的過程,也是自我教育的過程。然而,現在的書籍浩如煙海,圖書市場魚龍混雜,需要學生甄別選擇。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不同,讀書的目的也不盡相同,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和閱讀目的,選擇適合自己的書籍,制定自己的讀書計劃。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閱讀書目,但最好能給學生自主選擇的空間,強迫學生閱讀規(guī)定的書目,未必能取得好的效果。當然這并不意味著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放手不管,教師要引導他們把興趣與志向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對經典作品的興趣,幫助學生提高閱讀品位。教師可以在班上組織讀書交流,讓學生曬一曬自己的藏書,讓學生自己做讀書排行榜,推薦優(yōu)秀讀物。
當下,能夠靜下心來讀點東西已屬不易,而能夠讀整本的書并堅持長期閱讀則更屬難得。教師要激勵學生堅持閱讀,自我督促,完成《語文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的閱讀量,積極閱讀《語文課程標準》推薦的閱讀書目,以及其他優(yōu)秀的圖書。
“學而不思則罔”,閱讀過程,必然要伴隨著思考,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批判性閱讀,要引導學生把閱讀中的思考固化下來,也就是寫出來,因為閱讀中的思考如果僅是一閃而過,沒有留下任何痕跡,實在可惜。另外,寫作的過程,也是思維深化的過程,可以使思考由模糊變得清晰,由膚淺變得深刻,由零散變得系統(tǒng),由粗疏變得嚴密。因此,學生要養(yǎng)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隨時記錄自己的閱讀體會、閱讀中的經驗教訓。在自主閱讀實踐中,自我認識能力、自我規(guī)劃能力、自我督促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都能得到鍛煉。
綜合性學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的一種學習形式,它體現了語文學習實踐性、綜合性的學科特點,一般是由教師與學生自主開發(fā)的學習活動。這樣,綜合性學習也就為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能力創(chuàng)造了很大的空間。首先,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規(guī)劃能力。教師根據單元學習內容確定綜合性學習的目標后,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設計活動方案,每個人設計一個方案,然后小組討論,選擇一個最佳方案,或整合大家的意見制定本小組的方案。有了方案后,小組成員還要有分工,每位同學要根據自己的特點選擇適合自己的任務。如果任務比較復雜,每位同學還要制定自己的計劃。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各種困難,這時候就需要學生自我督促,自我激勵,努力完成自己負責的任務。當然,如果任務完成的不順利,還要在反思的基礎上調整自己的計劃和措施,如果遭遇失敗,還要克服消極情緒,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顒咏Y束后,學生要對本次綜合性學習活動中自己的表現進行反思,或口頭,或書面總結本次活動的收獲體會、經驗教訓。
筆者曾組織學生進行一次“我愛我家”綜合性學習活動,我讓學生自己設計活動方案,學生有很多奇思妙想,例如,有的組設計了采訪活動,采訪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等,編寫采訪提綱,做采訪記錄,撰寫采訪報告;有的組搜集自己家的家庭照片,通過家庭照片反映家庭生活的和諧幸福,以及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有的組制作家庭生活短片,撰寫腳本,寫解說詞;有的組設計了“我家的老物件”展覽,自己做解說員,講解這些物件背后的故事……在活動中,一些同學遇到了困難,甚至有的同學想放棄了,經過思想斗爭,最后還是都堅持了下來,有的同學在總結中說,這次活動,不僅使我們更加了解自己的家庭,更愛自己的家人,還學到了很多課本學不到的知識,例如,我懂得了做事情之前,周密的計劃很重要,要充分考慮可能的情況,否則就容易失敗。
研究性學習,是本世紀初啟動的新一輪課改規(guī)定的必修課程。研究性學習不一定局限于某一學科,可以是綜合運用幾個學科的知識研究解決實際問題。研究性學習同樣具有綜合性、實踐性特點。除此之外,還具有探究性的特點。研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fā)現問題,確定研究的課題,然后制定研究計劃,通過實驗、調查、查閱文獻、搜集整理資料等方式開展研究,最后要撰寫研究報告,總結研究成果。研究性學習同樣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認識能力、自我規(guī)劃能力、 自我督促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自我調控能力。選擇什么樣的課題開展研究,要基于對自己的了解,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當然也要考慮客觀條件,考慮可行性;有了課題還要制定研究計劃,研究計劃要有可操作性,要考慮周密,還要有人員分工,在執(zhí)行計劃的過程中,同樣要面對各種困難和考驗,也會需要調整研究計劃,也會遇到是堅持還是放棄的選擇。研究性學習對探究發(fā)現能力的要求使它比綜合性學習的難度更大,對學生毅力與能力的要求更高,教師要引導和幫助學生在研究性學習中培養(yǎng)自己的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能力。
筆者曾經指導學生開展家鄉(xiāng)方言調查的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們起初熱情很高,計劃假期里采訪村民,用錄音機記錄方言素材,但假期里遇到了困難,如同學們住得分散,不好召集在一起,去村里采訪遭到村民的拒絕,有的孩子想放棄不做了,但同組學生的激勵下,終于克服了困難,但接下來的困難更大,學生們望著整理出來的大量語音和詞匯資料一籌莫展,不知從何下手去整理。雖然有些同學又想放棄,但最終依然決定繼續(xù)研究,他們主動求助老師,去圖書館查閱資料,終于較好地完成了研究報告,學生們最后的總結中表示,他們體會到了研究過程的艱辛,懂得了“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懂得了科學研究來不得半點的馬虎……這些認識對學生來說是多么寶貴!
當前的課程改革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強調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課程內容的豐富性和教學形式的靈活多樣為培養(yǎng)學生的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能力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空間,除了上面所說的之外,課堂教學、社會實踐、社團活動、校本課程等領域都可以培養(yǎng)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和管理。只要相信學生,放手讓學生去實踐,恰當地引導,學生的自我教育與自我管理能力就會得到提高,學生的生命活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就會被激發(fā)出來,學生就會具備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和能力,將來就可以在自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