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小娟
(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7)
作為“樂府雙臂”之一的《木蘭辭》被收錄在初中語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中。人教版初中語文的編排是以單元主題為依據(jù),《木蘭辭》所收錄的主題是以“愛國”為主題。文章七段大致可以分為三部分內(nèi)容。第一部分寫木蘭代父從軍的背景。第二部分寫木蘭代父從軍的準備以及在疆場上的奮勇殺敵。第三部分寫木蘭凱旋后拒絕賞賜以及和家人的團聚。整首辭結(jié)構(gòu)上嚴謹,句式自由。不僅讀起來朗朗上口,讓人享受無窮,花木蘭英勇果敢的形象也已呈現(xiàn)在我們的腦海里。然而,文章本身不是我們研究的內(nèi)容,今天主要是就花木蘭的形象這一問題來簡單的談一下筆者的意見和建議。對于這首膾炙人口的《木蘭辭》眾多老師對她的總評價是:具有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果敢,堅強,孝順。木蘭代父從軍可謂孝,戰(zhàn)場奮勇殺敵可謂勇,以及女兒身秘密的保守可謂機智和細心。然而,木蘭的愛國筆者真是無法探知。僅從以下方面來反駁木蘭沒有愛國主義的品質(zhì)。端正我們對花木蘭的認識。
筆者主要從分析《木蘭辭》來對愛國主義這一形象進行否定。眾多老師,甚至是較優(yōu)秀的老師將學習花木蘭的愛國主義精神作為教學目標。然而,通篇看來筆者卻找不出木蘭的哪些做法或是言語證明了花木蘭是一位具有愛國主義的巾幗英雄。筆者有以下幾點需要探討:
1.《木蘭辭》第一部分寫木蘭代父從軍。從第一段我們可以看出木蘭的嘆息,這個嘆息是為“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十二卷在這里是個概數(shù),意思是說下達的催促木蘭父親的帖子有很多,每一卷都有木蘭父親的名字,這兩句話像我們展示軍情的緊急,也向我們交代了木蘭大夫從軍的背景。面對年邁的父親,木蘭詩“惟聞女嘆息”,只能聽到木蘭的嘆息。木蘭的感嘆和憂愁是為年邁的父親,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為女兒身,但是木蘭是成熟懂事,是很孝順自己的父親的。對于家里的事她不是作為一個閨房中的女子不聞不問,而是一直關(guān)注,憂在心頭。此外,她骨子里擔心父親,對于戰(zhàn)爭潛意識里是深惡痛絕的。筆者認為,從這里我們可以看得出木蘭的孝順,但是如果僅從她為父從軍就說木蘭愛國,那么此時的木蘭應(yīng)該是有為國而戰(zhàn)的興奮和激情,為何我們聽到的是木蘭的嘆息?難道她不想家人在一起團聚,不想讓年邁的父親享受天倫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從文章的后半部分我們可以看出,凱旋后的木蘭不要任何賞賜,只是“木蘭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歸家之心,希望和家人的團聚之心由此可見。
2.花木蘭戰(zhàn)場踴躍殺敵,這一環(huán)節(jié)向我們展示的是一位有膽有識,果斷堅強的女子。她在戰(zhàn)場上拼命廝殺,一方面是為保存自己的性命,戰(zhàn)爭是殘酷的,不管是正義還是非正義。戰(zhàn)場又是血腥的,對于渴望活下去,希望盡早歸家的木蘭來說,拼盡全力進行殺敵,盡快的結(jié)束戰(zhàn)爭也許是她唯一解脫的辦法。與其說是木蘭的愛國在驅(qū)動,還不如讓我們接受是木蘭的思鄉(xiāng)心切:“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名漸漸?!薄安宦劆斈飭九?,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聽不到父親和母親對自己的呼喊,只能聽到黃河的水流聲;聽不到父親母親呼喚孩子歸來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騎的嘶叫聲。這里我們看到了一個女子對于父母的深切的思念,借父親和母親對自己的想念,來寫自己對父親、母親的想念。戰(zhàn)場是拼殺血腥的,可是木蘭身上散發(fā)的是女子感情方面的呼喊,她沒有過多場景描寫戰(zhàn)爭,而是對戰(zhàn)場上的情節(jié)進行略寫,這也是作者的用意鎖在,他所要向讀者展示的是木蘭的情感,不是戰(zhàn)爭廝殺的英雄,而是父親母親的孩子,是一個女兒的身份,是孝順的形象。這里何來木蘭的愛國情感,通篇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個被逼沙場的女子在思念遠方的爹娘。在希望快速結(jié)束戰(zhàn)爭回到家里和親人團聚的場景。愛國的那份情感又是有何而來。有人說由此可見,木蘭是愛國的。然而,筆者認為這種理由有點牽強附會。
3.最后一部分木蘭的凱旋以及和家人的團聚讓人不禁發(fā)問。如果木蘭如老師所說的具有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那么在天子賞賜木蘭尚書郎(注:尚書省是古代朝廷中掌管國家政事的機關(guān))為何木蘭拒絕。論能力,她勇敢、堅強、機智完全可以勝任尚書郎的職務(wù),也可以趁此機會來回報祖國。為祖國的強大施展自己的才華,建功立業(yè)。然而,木蘭卻“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我不需要什么尚書郎的職位,只希望能夠騎上快馬,快點送我回家?!扒Ю镒恪笨梢钥闯觯咎m回家心情的迫切,由為父從軍,到戰(zhàn)場思念家人,再到勝利凱旋對家人的思念,我們可以看出木蘭這一形象的思想主要是圍繞家人來展開的。從不要高官厚祿,而只愿意回家這一舉動我們可以看出,在花木蘭的心里,國家和榮華不及和家人的團聚重要。在這位女子的眼中,心里想的至始至終都是家人。而對于木蘭的這一誤解,恐怕是沒有真的讀懂木蘭的心思吧。最后木蘭和家人團聚的場景可謂是溫馨感人。見到木蘭歸來,父親、母親、弟弟、妹妹,他們各自慌忙自己的,而木蘭則是快速回到自己的屋里,換起自己的女兒裝,這一點讓我們感受到,對于木蘭來說,只有這樣的身份才是令她舒服的,才是自己的正確歸位。作為一名女子,作為父母的女兒,弟弟妹妹的姐姐,這才是自己想要的身份,想過的生活。一家人其樂融融才是她想要的。這樣的結(jié)果對花木蘭來說比任何高官厚祿都讓自己感到幸福、快樂。作者在此部分運用了大部分的筆墨來描寫家人相聚的歡樂,一方面是襯托戰(zhàn)爭給人帶來的痛苦;另一方面也是贊美了花木蘭甘為平凡女子,和家人平安健康生活的普通的愿望。
人們潛意識里往往都有一種心理,就是將心中的英雄過度的推崇和神話。然而,這種對人物形象的曲解是不對的。我們對花木蘭這位巾幗英雄頂禮膜拜的同時也要用理智的思維進行客觀的定位和評價。對她某一高尚行為的否定并不是對木蘭英雄名義的否定。而是我們換了一種更為客觀和公正的角度去評價英雄。這樣的評價才能使得我們的英雄形象更豐滿,更逼真,才能還原人物本身,才能找到生命中的真。花木蘭是位“逼上梁山的英雄”。劉玉璽在文章《無奈抉擇中的悲劇意蘊——〈木蘭詩〉題旨與木蘭形象再探析》中指出“從為了‘代父’而被迫選擇從軍的憂傷與無奈、到征途中對家鄉(xiāng)和親人特別是父母的深切思念與牽掛,這些情感糾葛始終為悲愁痛苦的主旋律所左右。即便是作品所僅寫到的‘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這些戰(zhàn)場情景,也籠罩著濃烈的險惡或悲壯氣氛。因此,從被迫選擇女扮男裝到整個從軍征戰(zhàn)的過程,木蘭代父從軍故事的始終都滲透著不容質(zhì)疑的悲劇意蘊”[1]如果沒有戰(zhàn)爭和可汗的大點兵,我想木蘭不會因為愛國的情由而主動要求為國殺敵。她是因為對父親的愛和擔憂,而不是為了國家的存亡或是統(tǒng)治者的勝利。當然,一些戲劇或是影視為了某些商業(yè)目的往往將木蘭的形象過度夸大,這點我們是不得不承認的。然而試問,如果沒有上述這些情況巾幗英雄花木蘭會存在嗎?她是被逼上戰(zhàn)場,而后又憑借自己的聰明和膽識贏得勝利,最終這位女英雄代父從軍的故事就流傳下來?;咎m也因此成為我們心目中的女英雄。我們?yōu)樗摹靶ⅰ倍袆?,為她的?zhàn)功卓績感嘆,也被她的機智勇敢所折服。然而,我們?nèi)砸智?,在木蘭的思想意識里她其實是想過平凡的生活,她沒有男兒保家衛(wèi)國的宏偉壯志。無論是代父從軍的理由,還是疆場上對父親的思念,以及凱旋后拒絕賞賜想早點回家和家人團聚的急切心理,都表明了木蘭的樸實而又渺小的理想。她也是古代中國的一名女性,也有卑微的自我。我們在贊慕英雄的同時,請將她當個平凡的人,還給木蘭渺小的權(quán)利。過分夸大英雄最后只能讓英雄失去自我,違背歷史本身。正如尹玉珊在《立足文本重識木蘭——〈木蘭詩〉教學分析》一文中所說“詩人正是通過替父從軍、辭官還鄉(xiāng)這兩個情節(jié)的描寫,使木蘭既完成了自我價值的追求,又完成了對親情的付出,從而塑造出一位做事果敢,能胸有成竹應(yīng)對突發(fā)事件。不貪圖功名富貴的具有自由思想的女性形象?!保?]
由此,老師在解讀《木蘭辭》,分析我們心目中的巾幗英雄時要有理有據(jù)的還原人物本身。不應(yīng)為了效果而故意的夸大和縮小,與客觀現(xiàn)實相違背,應(yīng)讓學生有理有據(jù)的去相信。
[1]劉玉璽.無奈抉擇中的悲劇意蘊:《木蘭詩》題旨與木蘭形象再探析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2]尹玉珊.立足文本重識木蘭:《木蘭詩》教學分析[J].廣西教育B:中教版,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