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洪旭(上海市奉賢中學校長):李校長,我了解到《北京十一學校行動綱要》自始至終支持著學校的改革與發(fā)展,成為每一位“十一人”前行的力量。請問,這個《綱要》是怎么編出來的,又是怎么深入到每一位教師心中的呢?
李希貴:要說明的是,《北京十一學校行動綱要》不是我這個校長一個人編出來的,而是我和學校所有骨干教師三年努力的成果。至于怎么內(nèi)化,首先是文化的浸染。每年我們對新員工的第一個培訓,就是關(guān)于“文化價值觀”的培訓。十一學校最吸引人的,不是待遇,而恰恰是學校的價值觀,正因如此,教師們來到十一學校就特別容易扎根。其次,是校長的示范。在學校的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制度建設和處事方式上,校長都必須嚴格按照這個《綱要》去落實。當一件件事情確實按照這個來做了,教師們就會感到踏實,也會逐漸照此做事。慢慢地,一個影響另一個,一個群體帶動另一個群體,大家共同的做事方式就形成了。到了這個階段后,學校推動任何改革都基本上不用去統(tǒng)一思想了,因為所有人已經(jīng)擁有了共同的價值觀。
祝郁(上海市嘉定區(qū)迎園中學校長):李校長,人都是有差異的,每個學校都有與學校價值觀格格不入、或是無法跟上團隊腳步的教師。我想問的是,在快速行進的過程中,十一學校有沒有淘汰機制或其他方式來幫助這樣的教師適應和改變?
李希貴:我認為,在學校中,正式評價不能說越少越好,但一定不要太多。十一學校一個最重要的評價,就是雙向選擇的聘任制。具體來說,學校每年會給各個年級和各個部門設定編制,然后設定每個崗位的工資水平,至于聘誰、不聘誰,都由各個部門和年級來決定。當然,我們整個聘任的原則是“盡量不讓老師落聘”,也就是說,我們設定的編制要超過現(xiàn)有教職員工的數(shù)目,盡量從理論上保證每個人都有崗位。每年的六月下旬至七月上旬,是十一學校的“聘季”,由教師報志愿,年級選拔。其實,往往等不到這個時候,各個年級、教師之間就在“暗流涌動”,在商量,在溝通。比如說年級對教師的邀請:“今年能不能上我們年級來效一把力?”這個溝通很重要,溝通的過程,正是自我評價、自我反思的過程。
很多人質(zhì)疑,沒有淘汰機制的評價有什么用呢?你要知道,當一個老師第一志愿、第二志愿都沒有被聘用,直到第三志愿甚至第四志愿才被聘用的時候,他實際上已經(jīng)“落聘”了兩、三次,每個人在這個時候都會反思。這樣一個機制也是在保護大家,讓大家不斷反思進步,始終跟上學校發(fā)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