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金,王慧敏,盧運紅
(1.柳州醫(yī)學高等??茖W校,廣西 柳州 545006;2.廣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廣西 南寧 530021)
運動療法是指以運動學、生物力學和神經(jīng)發(fā)育學為基礎,以針對性改善軀體、生理、心理和精神的功能障礙為主要目標,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為主要作用因子的治療方法,包括各種主動的軀體活動訓練以及被動的治療性軀體活動[1]。作為老年高血壓人群,在改變以往的不良飲食習慣如戒煙限酒、限制鹽的攝入的同時,改善身體狀況和提高生活質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有效科學的運動。
本文主要對運動維持期老年高血壓人群進行運動知識及行為的調查,分析主要影響因素及運動態(tài)度。了解當前高血壓老年人群的運動是否有助于降低血壓,減輕體重,降低血脂,運動療法是否可以控制其他危險因素如肥胖、脂代謝紊亂和糖尿病等慢性病[2-3]。有望為老年高血壓人群的有效科學運動提供參考并提高老年高血壓人群的生活質量。
以廣西地區(qū)60歲以上在公園內規(guī)律運動6個月以上,經(jīng)醫(yī)院診斷為高血壓的人群作為調查對象。
參照《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05年修訂版及國內外高血壓運動相關調查文獻,自行設計調查問卷“運動維持期老年高血壓人群運動行為現(xiàn)狀調查”,將數(shù)據(jù)錄入SPSS13.0軟件,對一般資料采用描述性統(tǒng)計分析,知識得分的均數(shù)比較采用t檢驗和方差分析,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等級資料用Spearman相關分析。
在調查的282例老年高血壓人群中男性占75.5%,女性占24.5%;年齡均在60歲以上,該調查人群居住地以城市為主,居住在城鎮(zhèn)和農(nóng)村的僅占15.2%;個人居住情況:與老伴及子女一起居住占50.0%;堅持運動人群中有62.0%除患有高血壓外無其他慢性病,并發(fā)1~2種慢性病的有35.1%;目前平時血壓水平在 150/90mmHg以上者占 47.5%,130/80mmHg者占29.1%;醫(yī)療費用支付方式:醫(yī)保社保占85.5%;曾經(jīng)因高血壓住院治療的占58.2%。
運動維持期是指個體進行有規(guī)律體育鍛煉,并已保持了6個月以上,說明個體在努力地鞏固行動階段所達到的行為。該問卷關于運動知識的滿分是6分,該調查人群平均得分是4.06分,最低得分是1分,最高得分是6分。
對老年高血壓人群運動知識得分進行t檢驗和方差分析。關于運動與高血壓的相關知識得分在不同性別之間有顯著性差異(P=0.001),可能與男性老年人較女性老年人關注電視或書報相關高血壓知識有關;與是否有住院經(jīng)歷沒有差異(P=0.167),這可能與醫(yī)務人員不能提供詳細的個人運動處方有關。
對年齡、居住地、高血壓病程長短不同的老年高血壓人群作單因素方差分析,結果60~74歲組和75~89歲組在關于運動與高血壓的相關知識得分上沒有差異,但60~74歲組、75~89歲組都與≥90歲組有顯著性差異;城市組、城鎮(zhèn)組和農(nóng)村組在關于運動與高血壓的相關知識得分上都有顯著性差異;高血壓病史<1年組、<5年組和>5年組在關于運動與高血壓的相關知識得分上都沒有顯著性差異,這與他們的運動知識是從網(wǎng)絡、電視或書報上獲知有關。
對運動維持期的運動態(tài)度和相應運動行為做Spearman相關分析,rs=0.223,P=0.0001,運動態(tài)度和運動行為成一定的正相關性,但相關系數(shù)絕對值小于0.4,所以實際意義不大。
據(jù)目前很多文獻報道,年齡因素在高血壓發(fā)病中具有重要作用,且年齡與總體血壓水平呈顯著正相關,高血壓好發(fā)于中老年人[4]。隨著社會老齡化,老年高血壓患者日益增多。本文就282名老年高血壓人群進行運動維持期的知信行調查,為更好地指導老年人進行科學有效運動提供依據(jù),從而有效地提高老年高血壓人群的生活質量。調查發(fā)現(xiàn)調查對象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大部分處于無職業(yè)狀態(tài),運動時間對其影響不大。
知識是行為轉變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只有對知識進行積極思考,對自己職責有強烈的責任感,才可逐步形成信念。調查中的老年高血壓人群比較珍惜自己的生命,空閑時間多,有充足的時間進行運動,普遍認為運動應持之以恒的占92.2%,老年人選擇運動方式為有氧運動者占69.1%。老年高血壓人群病史較長,基本上都因高血壓住過院,曾經(jīng)在病房得到醫(yī)生和護士的健康教育,認識到運動可使心率加快者占81.2%。老年人長期服降壓藥,雖然有62.8%的老年人認為運動可以達到降血壓的目的,但因擔心運動會并發(fā)心腦血管嚴重事件,所以認為不論血壓值和身體實際情況如何運動強度都應是小強度者占82.3%。高血壓人群特別是中、重度高血壓人群如果運動不適量,可能造成與運動有關的嚴重心、腦血管事件,甚至猝死[5]。在調查中我們發(fā)現(xiàn),對高血壓運動知識的認識不足,導致運動行為的不合理,如運動形式的累加、運動時間過長及強度太大會導致血壓的異常。運動維持期的老年高血壓人群,對于每次有效運動應持續(xù)多長時間、運動強度應該如何選擇的概念模糊不清,一知半解,以至于即使長期進行運動也未必能達到該有的效果,甚至還可能發(fā)生突發(fā)事件。過度運動可造成心血管意外或猝死。本次調查的老年高血壓人群運動持續(xù)時間在60分鐘以上者占81.2%,該人群獲得相關運動知識的途徑,有6.7%是通過朋友,13.5%是通過醫(yī)務人員,17.4%是通過網(wǎng)絡、電視或書報,而62.4%無從知曉。提示醫(yī)務人員要重視對患者高血壓相關運動知識的健康教育培訓,增強其有效宣傳相關知識的意識。使醫(yī)務人員真正承擔起健康教育的重任,為老年高血壓人群提供科學有效的運動知識和行為,并與藥物有效結合達到穩(wěn)定降壓、減輕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的目的。
運動態(tài)度調節(jié)著老年人對運動項目或參與的行為選擇和行為反應,影響著鍛煉的效果和效率。運動態(tài)度是人們參與運動的思想和心理基礎,然而態(tài)度的形成過程需要有相當?shù)囊欢螘r間[6]。運動維持期的老年高血壓人群普遍認為堅持運動有助于健康和控制血壓,再加上老年高血壓人群處于非在職狀態(tài),有足夠的時間投身體育運動,為他們規(guī)律運動創(chuàng)造了條件。因此,老年高血壓人群對于體育運動的態(tài)度是積極堅定的。作為醫(yī)務人員在認識和理解運動治療高血壓的基礎上,也應堅定對體育運動的態(tài)度。
處于維持期的老年高血壓人群有堅定的運動信念,并且已經(jīng)養(yǎng)成了運動的習慣。這與老年高血壓患者的病程長,參與運動的意識隨之增強有關。也與老年人更珍視自身生命,重視自身健康,有意減輕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有關,但從調查中發(fā)現(xiàn),很多堅持運動的老年人對運動的認識僅限于增強體質,對運動能否降低血壓以及運動的方式和強度選擇等方面的知識還很匱乏。
性別、年齡、居住地、當前高血壓狀況是運動行為階段性分布的影響因素,年齡偏輕的60~74歲人群的運動強度和運動時間比年齡大于75歲的人群強和長。城市居民就醫(yī)條件比城鎮(zhèn)、農(nóng)村優(yōu)越,接受醫(yī)療信息多,有足夠資金用于關注自身健康。當前血壓高的人群更注重運動有助于控制血壓的影響,因此運動行為就更好。有調查顯示,運動作為高血壓病的非藥物治療方法之一,不僅有助于控制體重、降低血脂、促進機體代謝,產(chǎn)生一定的降壓效果,還可以調節(jié)情緒,有助于空巢老年人解決空虛和憂郁心理,應積極鼓勵老年人堅持運動。曾因高血壓住過院的老年人運動行為要優(yōu)于沒有住過院的人群,可能住過院的人群在住院期間獲得了有關高血壓防治的知識,對自身病情有更細致的了解。因此,有住院經(jīng)歷的高血壓人群在院外的運動行為比未住過院的好。但調查發(fā)現(xiàn)運動知識的獲得與是否住過院關系不大,說明高血壓人群在住院期間并未從醫(yī)務人員那里得到更多的有關運動治療高血壓的知識。
隨著社會的老齡化,老年高血壓人群所占比例逐年增高,他們在長期服用降壓藥的同時,非藥物降壓療法中的運動逐漸被老年高血壓人群重視。運動不僅可以帶來身心健康,還有助于控制血壓的觀點已經(jīng)得到了廣泛的證實和認可。運動已經(jīng)成為老年人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不僅可以豐富過多的閑暇時間,愉悅情緒,還可以控制血壓。但是老年高血壓人群是個特殊群體,他們對運動知識和運動行為的知曉情況不容樂觀。通過調查分析發(fā)現(xiàn),老年高血壓人群運動知識的影響因素與年齡、性別和居住地有關;運動態(tài)度與運動行為呈正相關;運動行為未能有效達到控制血壓的目的。
[1]曲綿域,于長隆.實用運動醫(yī)學[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03.
[2]Blair SN,Kohl HW,Paffenbarger RS, et al.Physical fitness and all -cause mortality:prospective study of healthy men and women [J].JAMA,1989,262(17):2395-2401.
[3]Vanhees L,F(xiàn)agard R,Thijs L, et al.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peak exercise capacity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J Am Coll Cardiol,1994(23):358-363.
[4]高玖鳴,盧標,張凱.對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階段性特點的調查研究[J].體育與科學,1998,19(2):101-104.
[5]劉治全,牟建軍.高血壓診斷治療學[M].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6.
[6]黃敬亨.健康教育學[M].3 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