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蓋乾坤
(渤海大學,遼寧 錦州 121013)
傳統的漢字構造學說是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前四種是造字之法,后兩種是用字之法。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是表意字,在全部漢字中占百分之二十左右,形聲字既表意又表音,占全部漢字的百分之八十左右,是漢字的主要結構類型。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以小篆為研究對象,運用六書理論分析這些漢字的結構,同時運用如“從某,從某”或“從某某”等較為固定的語言描述這些漢字,被這樣描述的漢字即為會意字,又如運用“從某,某聲”描述的漢字即為形聲字。除此之外,許慎的《說文解字》中還有“從某某,某亦聲”或“從某,從某,某亦聲”這樣的訓釋體例,例如《說文·土部》: “坪:地平也。從土,從平,平亦聲?!薄捌健奔仁恰捌骸钡牧x符,又是“坪”的聲符,這樣的訓釋體例既標識出了“坪”字的讀音,也揭示了“坪”字的結構,同時還解釋了“坪”字的意義,這種訓釋體例結合了會意和形聲的條例,是以六書理論為基礎,但又有所創(chuàng)新的一種新的訓釋體例,這種訓釋體例解釋的漢字就是我們所說的“亦聲字”,也有人稱此類字為“會意兼形聲”、“形聲兼會意”或“義兼聲”、“聲兼義”。
許慎的“六書說”一直是漢字結構分析的經典理論,通過許慎的“六書說”,使我們對漢字的結構系統有了初步的認知和了解。但六書說并不是至善至美的,我們不能用六書說分析所有的漢字結構,而亦聲說正是對六書說強有力的補充和完善,亦聲說首見于《說文·一部》: “吏,治人者也,從一從史,史亦聲。”亦聲字的出現,反映了漢字合體字中音與義的復雜關系,例如《說文·水部》:“汲:引水于井也。從水,從及,及亦聲?!薄凹场弊种械摹凹啊庇小俺椤?、“提”之意,因此,我們一看到這個字,就能分析出引水的意思,“及”在“汲”這個字中,既充當義符,又充當聲符。由此推知,“亦聲字”是一種較為特殊的合體字,構字偏旁中的某個偏旁既有表意,又同時兼具表音的作用,從表意的方面看,屬于會意字,從標音的角度說屬于形聲字,是介于會意字和形聲字之間的漢字。所以段玉裁說:“凡言‘亦聲’者,會意兼形聲也?!?/p>
《說文解字》中按照“從某某,某亦聲”或“從某,從某,某亦聲”這樣的訓釋體例為標準統計出的亦聲字大約有二百多個,但是從亦聲字的內涵來看,亦聲字的數量遠不止如此,亦聲字的說解條例指出既能夠指示意義又能夠標識讀音的漢字即為亦聲字,因此亦聲字的外延應擴大,應該適用于所有具備此類性質的漢字。例如《說文·刀部》:“刵,斷耳也。從刀從耳?!痹谶@里許慎認為“刵”是會意字,但是從字的構造中,我們仍然可以得知“耳”兼具表意與表音之意,因此“刵”仍然應看做是亦聲字。
亦聲字介于會意字和形聲字之間,有的亦聲字偏重于會意,構成亦聲字的幾個偏旁之間的關系是并列的,沒有主次之分,這幾個偏旁共同承擔著會意的功能。有的亦聲字側重于形聲,亦聲字的聲符承擔了整個字的表意功能,是亦聲字的主體,另一偏旁是漢字分化、孳乳的產物,只起著輔助的作用。因此亦聲字大致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以會意為主的亦聲字,這類亦聲字也可稱為“會意兼形聲”或“意兼聲”;另一類是以形聲為主的亦聲字,這類亦聲字也可以稱為“形聲兼會意”或“聲兼意”。亦聲字中以形聲為主的字占多數,以會意為主的亦聲字只有少數。
1.“聲兼意”或“形聲兼會意”的亦聲字。這類亦聲字是一類特殊的形聲字,因為此類字在作為形聲字的時候,其聲符只標示字的讀音,而作為亦聲字的時候,聲符不僅標示著字的讀音,還有表示語義的功能。例如《說文解字》: “授,予也。從手,從受,受亦聲?!?“婚,婦家也?!抖Y記》:娶婦以昏時,婦人陰,故曰婚。從女從昏,昏亦聲?!边@類亦聲字的意義主要由母字承擔,如“授”和“娶”意義的主要部分由聲符“受”和“取”來承擔,其意符“手”和“女”所起的作用不過是區(qū)別、補充。從《說文解字》中的亦聲字來看,亦聲字與其亦聲偏旁之間的關系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第一,亦聲字與亦聲偏旁之間是同義的關系。亦聲字和亦聲偏旁之間的意義沒有太大區(qū)別,亦聲偏旁只是承擔了母字的其中的一個義項,與母字區(qū)別開來,新增的意符并沒有帶來新的意義。例如《說文·女部》:“媄,色好也。從女,美聲?!薄皨Z”只是在母字“美”的基礎上增加了表示描寫對象的“女”,產生的亦聲字“媄”與母字“女”的意義基本一致。
第二,亦聲字與亦聲偏旁之間是假借義與本義的關系。作為亦聲偏旁的母字的意義與亦聲字之間沒有關系,即母字具有假借義,后來在母字的基礎上增加了相應的意符形成亦聲字,以此來承載其假借義,這樣產生的亦聲字和原來的亦聲偏旁之間在語音上有一定的聯系,兩者之間是假借字與區(qū)別字的關系。例如“恇,怯也。從心匡,匡亦聲?!薄翱铩钡谋玖x為古代盛飯的用具,假借為“恐懼、惶恐”。亦聲字“恇”增加意符“心”表膽怯、恐懼義,承擔了“匡”的假借義。這樣的例子還有“像”和“忘”等。
第三,亦聲字與亦聲偏旁之間是引申義與本義的關系。如前面提到的,許多亦聲字是從母字中分化出來的,承載著亦聲偏旁的引申義,這些亦聲字和亦聲偏旁之間是引申義和本義的關系。例如《說文·又部》:“取,捕取也,從又,從耳,周禮獲者取左耳?!薄叭 痹诩坠俏牡囊馑际且允指疃艜r作戰(zhàn)以割取敵人的耳朵作為統計戰(zhàn)果的依據,這是取的本義,后來引申為娶妻。《說文·女部》:“娶,取婦也,從女,從取,取亦聲?!币嗦曌帧叭ⅰ痹黾恿艘夥芭保袚四缸帧叭 钡囊粋€引申義,亦聲字“娶”和亦聲偏旁“取”之間就是引申義與本義的關系。
2.“會意兼形聲”或“意兼聲”的亦聲字。這類亦聲字的若干偏旁之間是平等的組合關系,沒有主次之分,它們共同揭示漢字的意義。這類亦聲字不改變亦聲偏旁的內涵,只是將亦聲偏旁作為一個義項與所加的偏旁共同表意,同時亦聲偏旁表音。例如《說文·示部》“祏,宗廟主也,周禮有郊、宗、石室。一曰大夫以石為主。從示從石,石亦聲?!币嗦曌帧暗u”的意義由亦聲偏旁“石”及其構件“示”共同表達,表示古代宗廟中藏神主的石匣?!暗u”這類亦聲字與純粹的會意字之間的區(qū)別在于,在造字的時候有意識的選擇了“石”這種可以標示讀音的義符來參與構字、提示讀音。這類亦聲字的各個意符之間沒有孳乳分化和先后的關系,幾個意符聯合起來共同表意,并且其中的一個意符可以標注聲音,這類亦聲字就稱作“意兼聲”或“會意兼形聲”的亦聲字。
“亦聲”這種訓釋體例是許慎首創(chuàng)的,亦聲字既有表義的作用,又有標音的功能,相比較與單純的形聲字或會意字,亦聲字在承載信息量和示源功能方面更具優(yōu)勢。因此,許慎所創(chuàng)立的“亦聲”訓釋體例對后世有著重要的貢獻和影響,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價值:
1.亦聲說是對六書說的補充和發(fā)展。六書系統中的會意字偏旁和形聲字聲旁一個只是單純表意的,一個只是單純標音的,兩者存在著明顯的界限。然而漢字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由于詞義的引申、字的假借,文字的孳乳分化是必然的。對此,許慎早已有了清楚的認識,在《說文解字》序中,許慎就談到了這個問題:“倉頡之初作書也,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后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寖多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漢字由最開始的獨體的象形字、指事字,進而增形增聲而合為會意字、形聲字,之后接著發(fā)展,必然會在結構上產生兩兼現象的漢字,這類字的某個偏旁既能表意,又能標音。因此,亦聲說正好彌補了六書說的不足,擴大了六書說的內涵和外延,補充發(fā)展了舊有的六書理論。
2.“形聲兼會意”的亦聲字的聲符具有示源的功能。這類亦聲字的產生方式是在母字即亦聲偏旁的基礎上增加意符而形成的,因此,無論這類亦聲字的意義及其亦聲偏旁之間是何種類型的關系,亦聲字與亦聲偏旁之間都是一種源與流的先后關系,也就是說兩者之間是一種同源的關系。從訓釋體例上看,《說文解字》中的亦聲字在不少情況下都運用了聲訓的方法,因此,可以將其看作是聲訓的一種。同時,在劉熙《釋名》以及各種典籍的聲訓中,也經常運用聲符來訓解被釋字。例如《論語》:“政者,正也?!薄夺屆?“姻,因也。”相比較于聲訓的臆測和牽強附會,“亦聲”大多數是比較可靠的,因為在字形上有孳乳分化的可靠依據?!夺屆返葧杏栣屪峙c被釋字在字形上有孳乳分化關系的亦聲字的可信度較高,因為這些亦聲字與其亦聲偏旁之間或音同義近或音近義通,許慎的訓釋清楚地揭示了它們的同源關系。王力先生也在《同源字典》中說:“亦聲字都是同源字?!?/p>
3.亦聲字開創(chuàng)了音形義三者共同探求的方法。亦聲字音中有義,不同于一般的形聲字;亦聲字意中有聲,也不同于一般的會意字。許慎看到了這種現象,因此創(chuàng)造了亦聲說,從音形義三個方面對每一個亦聲字進行考察,音形義三者緊密結合,形成了一套有機的系統。這套系統比單一用聲訓的方法要科學、可靠,因為有形義作為依據。如果說《說文解字》是從總體上對漢字的音形義進行研究的話,那么亦聲說可謂是這種綜合研究的最充分的表現形式。亦聲說的創(chuàng)立,也為后來的訓詁學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法。
總之,亦聲字是一種既不同于一般的同源字,又不同于聲訊的漢字,它在漢字發(fā)展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亦聲說不應只局限于許慎的《說文解字》之中,而應代表著一種貫穿文字史發(fā)展始末的特殊的文字現象。在研究亦聲字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充分利用已有的研究成果,建立起一個合理的亦聲字系統,這不論是對漢字學還是文學、語言學的研究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任勝國.《說文》亦聲字說略[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1994,(1):46 ~49.
[3]唐蘭.中國文字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4]吳東平.《說文解字》中的“亦聲”研究[J].山西師大學報,2002,(3):145 ~148.
[5]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