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苗苗
(華中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湖北 武漢 430079)
《詩經(jīng)》中“除”共出現(xiàn)四次:
(1)《詩·唐風(fēng)·蟋蟀》:“今我不樂,日月其除。”毛傳:“除,去也?!闭x曰:“除者,棄去之名,故為去也?!保?]
(2)《詩·小雅·斯干》:“風(fēng)雨攸除,鳥鼠攸去,君子攸芋?!标懙旅鳌督?jīng)典釋文》:“除,直慮反,去也?!保?]
(3)《詩·小雅·天?!?“俾爾單厚,何福不除?!泵珎?“除,開也?!编嵭{:“天使女盡厚天下之民,何福不開,皆開出以予之?!保?]
(4)《詩·小雅·小明》:“昔我往矣,日月方除?!泵珎?“除,除陳生新也。”鄭玄箋:“四月為除?!保?]孔穎達疏:“除、余,字雖異,音實同也。”
前兩例中,“除”的釋義為“去”,后兩例,“除”的釋義各家有不同看法。雖均由“除”表示,但其意義怎樣產(chǎn)生,是否即為“除”之本義,尚不明確。本文就著重討論這個問題。
《詩經(jīng)》中出現(xiàn)的四個“除”,前兩例中的“除”在釋義上沒有爭議,皆可釋為“去”。先秦文獻中“除”的“去”義經(jīng)常出現(xiàn),《左傳》中“除”出現(xiàn)45 次,其中可釋為“去”的有37 處;《呂氏春秋》“除”共出現(xiàn)15 次,可釋為“去”義的有12 處;《荀子》中共出現(xiàn)18 次,可釋為“去”義的有17 次;《韓非子》中共出現(xiàn)27 次,可釋為“去”的有21 處??梢姡惹貢r期“除”的“去”義占了相當大的比重,傳世文獻其最早用例《尚書·泰誓下》:“樹德務(wù)滋,除惡務(wù)本?!边@個“除”也是“去”的意思,那么“去”是否為“除”的本義呢?
《說文》:“除,殿陛也。從阜,余聲?!薄俺钡氖奈男误w為,更早的甲骨文、金文等形體尚不可考。但“除”是形聲字,從“阜”表義。要考察“除”的本義,可以參看形旁“阜”的形體:契文作,甲骨文中“阜”的形體主要有:,像崖壁上的石級階梯?!墩f文》對“阜”的解釋為:“阜,大陸也。山無石者。象形。凡阜之屬皆從阜?!薄墩f文》所收以“阜”表意的形聲或會意字,其意義大都與山石、崖壁有關(guān)?!案贰弊鳛椤俺钡男畏谔接憽俺钡谋玖x時,有重要價值。從字形方面看,“臺階”應(yīng)為“除”的本義。
現(xiàn)代漢語中,“除”的聲符“余”有一個重要的義位:多余。由“多余”聯(lián)想到“清除、去掉”,是否它才為“除”的本義?
(5)《說文》:“余,語之舒也。”
(6)《爾雅·釋詁》:“余,我也?!薄坝?、躬,身也。”《甲骨文字詁林》在考釋“余”的本義時,編者的按語為:“余當屬假借字,其本義已不可曉。”
(7)《周禮·地官·委人》:“凡其余聚以待頒賜?!编嵭?“余當為馀,聲之誤也。馀為縣都富聚之物。”[5]
例7 中,“余”通“馀”,“余”暫時借用了“馀”的意義。古漢語“多余”這一意義,用“馀”表示。對于“余”的本義問題,還存在分歧。所以,從聲旁看,“余”本身并不含有“多余,剩下”的意思,“除”的表義功能主要在形旁。
由上可知,盡管記載“除”本義的更早文獻存在殘缺,我們依然可以確定“除”的本義為“臺階”。
既然“除”的本義為“臺階”,那么《詩經(jīng)》中四個“除”是否為“除”的引申義呢。
勾俊濤在《論古代漢語詞義的反向引申》一文中提到:“‘除’,本義為臺階。而臺階是供人‘上A’或‘下B’的,因此A、B 為兩個相反的義素,通過聯(lián)想,A 義素可引申為‘任命’義;B 義素可引申為‘除去’義?!?/p>
從“除”的形符來看,“阜”本身就包含有可上可下的意思。從以“阜”為形符的字來看,其意義基本包含了上跟下兩個層次?!都坠俏淖衷b林》在考釋“阜”時引徐中舒的解釋:“金文中偏旁作、,楷書作阜,都是像獨木梯形。……獨木梯盛行之后,《說文》中偏旁從阜之字,如陟、降,就明顯地像其從獨木梯上下陟降之形?!保?]誠然,《說文》中像陟、降這類的字,表示上下或者高低兩種方向,而“除”的本義臺階,可上可下,向下自然可以引申出“去”。
從上可以看出“去”為“除”的引申義,由本義“臺階”引申而來。
關(guān)于詞義引申的規(guī)律,從詞義內(nèi)容上可分為兩條:一條是由具體到抽象,如“網(wǎng)”本義指具體的“用繩編織成的捕魚或鳥獸的工具”,抽象引申為“網(wǎng)羅”;一條是由個別到一般,如“市”由指個別的“做買賣的地方”,引申指“城市、都市”。
而《詩經(jīng)》中的四例帶有“除”的句子中,前兩例均為“去”義,遵循的是由具體到抽象的引申規(guī)律。
古漢語中,“除”還有幾個常用的義項:
(8)《易·萃》:“《象》曰:澤上于地,萃。子以除戎器,戒不虞。”孔穎達疏:“除,治也。”[7]
(9)《漢書·景帝紀》:“列侯薨及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奏謚、誄、策?!鳖亷煿抛⒁度绱尽吩?“凡言除者,除故官就新官也。”
這兩例中的“除”,上一例是“修治,整治”義,后一例是“拜官,授職”義,“拜官,授職”義可由“臺階”義引申而出,其引申方式跟“去”的引申方式相同,臺階可上可下,其向上引申為“任職,授官”,遵循的規(guī)律也是由具體到抽象。而“治”義則由“去”義引申而出,去掉、清除不好的,把房屋建筑等清除打掃,加以整修,進而就引申出“修治、整修”義。
“臺階”,“清除、去掉”,“整治、修治”,“任命、受職”就是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五版)中所列的四個義位,后三個義位均為“除”的引申義?!对娊?jīng)》中后兩例中的“除”與這四個常用義項之間的關(guān)系并不明顯,《詩·小雅·天?!分械摹俺憋@然不能釋為“去”義,因為人們肯定是希望福能夠長久存在。《詩·小雅·小明》中的“除”釋義應(yīng)與時間有關(guān),也不能簡單將其釋為“去”。究竟能否將它們納入“除”的引申義范疇呢?
王引之《經(jīng)義述聞》卷十四:“古人字多假借,循聲而改之則得,如字以求之則塞矣。”這就要求我們在調(diào)查詞義的時候注意考察它是否為假借義。
(10)《詩·小雅·天?!?“俾爾單厚,何福不除。”毛傳:“除,開也。”鄭玄箋:“天使女盡厚天下之民,何福不開,皆開出以予之?!倍斡癫迷趯Α墩f文》中“除”作注時引的例子也是此例,其中也引到了毛亨和鄭玄的說法。單從毛亨和鄭玄的解釋看,也許會認為“除”直接由“殿階”義引申出“給予”之義。孔穎達疏曰:“天使汝誠信愛厚天下臣民,即知何等福不開出與之。”[8]此句的上句為“天保定爾,亦孔之固?!编嵐{:“天之安定汝,亦甚堅固?!保?]這句話的意思是上天保佑庇護,使得您政權(quán)堅固。而下句則是稱贊國家強大,物產(chǎn)豐富,福氣多多的意思。對于這個“除”的釋義,頗有爭議。
(11)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除、余古通用。爾雅‘四月為余’,《小明》詩箋作‘四月為除’,是其證也。余、予古今字,余通為予我之予,即可通為賜予之予?!胃2怀q云何福不予。予,與也?!保?0]
(12)俞樾《群經(jīng)平議·毛詩三》:“何福不除”,俞樾按:“除,當讀為儲?!?/p>
在南唐后主李煜的多首詞中,多次提到憑欄意象,大部分意象是出于南唐亡國之后。李煜在北宋被囚禁期間所寫的詞,也算所謂的國破家亡之情。如“憑闌半日獨無言,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多少淚珠何限恨,倚欄桿”,這些詩句無一例外寄托著作者的家國之思,對故國的思念。李煜被宋朝俘虜,“日夜淚洗臉”。李煜體會到人生不可預(yù)知的苦難的悲哀,用鮮血和淚水書寫了亡國的悲痛和遺憾。王國維曾經(jīng)說過,“詞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
(13)朱熹《詩集傳》:“除,除舊生新?!?/p>
而當代學(xué)者呂鵬林《<詩>“何福不除”釋義匡補》這篇文章對“除”有了一個很好的考釋。提出于省吾先生將“余”釋為“馀”,而且認為這種說法最為合理。他在文章中指出“除余相通,余馀相通,則除馀亦相通,馀有‘多’、‘充饒’之義?!墩f文》‘徐,饒也’?!对娊?jīng)》中,凡修飾‘福’的,都是‘多’、‘遐’、‘景’、‘介’、‘百’、‘萬’這類表示‘多’、‘久’、‘長’義的詞?!彼€提到同一部作品“詩體語文在句法上結(jié)構(gòu)上的類同性不容忽視?!对娊?jīng)》中“‘何x 不x’的句式另外還有三例,都是由‘何+名詞(主語)+不+形容詞(謂語)’構(gòu)成的?!缎⊙拧~麗》‘何草不玄’,‘何草不黃’,《大雅·瞻印》‘何神不富’。‘何福不除(徐)’正與此相合?!彼J為應(yīng)將“余”釋為“馀”,“這兩個字古音同而義并不相通,只是在先秦可通假使用?!眳矽i林的觀點是大膽而新穎的,他對古代學(xué)者的諸多解釋提出質(zhì)疑,并一一擊破,無論從上下文語境還是從句子結(jié)構(gòu)上看,都很有說服力。筆者本人也贊同他的觀點。所以,“何福不除”中的“除”為假借義。
《詩·小雅·小明》:“昔我往矣,日月方除?!?/p>
此“除”,學(xué)者也有不同看法:
毛傳曰:“除,除陳生新也。箋云:四月為除。昔我往至于艽野,以四月,自謂其時將即歸。何言其還,乃至歲晚,尚不得歸?!保?1]
朱熹《詩集傳》:“除,除陳生新也,謂二月初吉也?!?/p>
綜上,此“除”的釋義主要有三種,一為“除陳生新”;一為“四月”;一為“二月”。
再看其他文章中的例子:
(14)《文選·顏延之<秋胡詩>》:“日月方向除”。李善注引《詩》毛萇曰:“除陳生新曰除”;張銑注:“除,盡也。”
毛萇的解釋為“除陳生新”,張銑進一步解釋為“盡”,即為要結(jié)束的意思。
馬瑞辰在《毛詩傳箋通釋》:“除即《爾雅》‘十二月為涂’之‘涂’。戴震曰:‘《廣韻》:涂,直魚切,與除同音通用?!揭灾窃?‘謂歲將除也’是也?!逼浜笳f道:“毛傳‘除,除陳生新也’,爭取歲除之義。箋讀除為《爾雅》‘四月為余’之余,失之?!保?2]馬瑞辰和張銑兩位學(xué)者均將其釋為時間,一年即將過去,謂“除陳生新”之際。雖然朱熹跟馬瑞辰在其所指時間上有爭議,但二者均將其看為一年當中“除陳生新”的這段時間。從下文看“何云其還,歲聿云莫”,此句作者感慨什么時候才能再次回到家鄉(xiāng),一年將近又沒有什么希望。上一句是說作者想到了當年出發(fā)的情景,回憶起從當年出發(fā)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長的時間。所以從語境看,作者上句中提到的“除”應(yīng)該是指某個時間?!俺北旧聿]有表時間的意思,所以此例中的“除”應(yīng)理解為借用了表時間的“涂”的意義。
“除”的假借義還不僅局限于此。例如:
(15)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豫部》:“除,假借為儲?!?/p>
《易·萃》中的語句:“《象》曰:澤上于地,萃。子以除戎器,戒不虞?!?/p>
除孔穎達將其釋為“治”義外,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對此“除”的解釋為:“如字。本亦作儲。又作治?!保?3]
可見,古漢語中“除”與“余”、“涂”、“儲”等字之間存在通假現(xiàn)象。
王力《漢語史稿》中談詞匯的發(fā)展時提到:“文字學(xué)上所謂‘假借’往往只是同一字形而詞義毫無關(guān)聯(lián)?!保?4]《詩經(jīng)》后兩例中的“除”與前兩例由本義“臺階”而引申出來的引申義不同,它們跟前兩例中的“除”是形同而意義毫無聯(lián)系的不同的詞。
《詩經(jīng)》中的“除”所表示的意義為我們研究“除”的本義、引申義、引申規(guī)律及其假借義等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只有明確了詞的本義、引申義、引申規(guī)律,明確了其與假借義的區(qū)別,對詞義的界定才更明確,才能對確定詞義這個工作有進一步的了解。此外,對于“除”的引申線索還值得更進一步的研究。
[1]毛詩正義[A].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443.
[2]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79.
[3]毛詩正義[A].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682-683.
[4]毛詩正義[A].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937.
[5]周禮注疏[A].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408.
[6]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第二冊)[Z].北京:中華書局,1999:1253.
[7]周易正義[A].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189.
[8]毛詩正義[A].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683.
[9]毛詩正義[A].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682.
[10]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9:510.
[11]毛詩正義[A].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0:937.
[12]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9:694.
[13]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M].北京:中華書局,1983:27
[14]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1980: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