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月
(太原旅游職業(yè)學院,山西 太原 030032)
認知語言學是本著體驗的哲學觀,強調(diào)身體的體驗以及認知,著眼于研究認知方式和體驗影響下形成的語言。認知語言學的哲學觀衍生出了認知翻譯理論,對翻譯主體的內(nèi)涵性進行了全新的解釋,從一種全新的視角,與傳統(tǒng)的翻譯理論完全不同的視角對翻譯進行了詮釋。認知語言學的翻譯理論主要有以下幾點:
關聯(lián)理論是認知語用學理論,最早將關聯(lián)理論應用到翻譯當中的是Gutt,他認為翻譯是語際間闡釋性的使用。在他的關聯(lián)翻譯理論框架中,翻譯分為直接翻譯和間接翻譯兩種方式。當譯文與原文闡釋完全相似時,就可以使用直接翻譯。當譯文與原文部分相似時,則應使用間接翻譯。關聯(lián)理論提倡找出“最佳關聯(lián)性”。在韓國語的翻譯過程中,使用關聯(lián)理論的不在少數(shù),尤其在一些俗語和歇后語的翻譯上。例如以下的俗語:
漢語的亡羊補牢——未為遲也,翻譯成韓語即為:丟了牛,修理牛圈;漢語中的歇后語孫猴子的臉——說變就變,翻譯成韓語即為:像孫悟空的臉一樣變化無常;漢語中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翻譯成韓語是:自己的斧頭砍自己的腳背。以上幾個歇后語和俗語,因為它們的意思比較明了,或者因為這些歇后語是被人們熟知的典故,又因為人們的認知體驗相同,所以在韓國語的翻譯中可以采用關聯(lián)理論的直接翻譯方法,這樣直接翻譯出來的譯文比較忠實原文,比喻也比較生動形象。但是,有一些俗語和歇后語因為中韓兩國的文化差異,無法找到完全對應的譯文,這時候我們可以應用關聯(lián)理論的間接翻譯,通過尋找二者之間的最佳關聯(lián)性來進行翻譯。例如:城門失火,殃及池魚,這個成語的意思是城門著火了,大家都到護城河取水,水用完了,魚也死了。在韓國語當中沒有這樣的故事,我們可以分析這句成語的比喻意思,比喻因受連累而遭受到損失或禍害。分析了比喻義,就不難找出韓國語中表達無辜受到牽連的最佳關聯(lián)性的翻譯就是鯨戰(zhàn)蝦死,即鯨魚打架,傷及無辜的蝦。再如:人有失手,馬有失蹄,如果使用直接翻譯的方法,句意很晦澀難懂,只能通過間接的方法來翻譯。這句成語是說人難免有犯錯誤的時候,韓國語中的最佳關聯(lián)翻譯就是:猴子也有從樹上掉下來的時候。通過明示——推理的認知方法找到最佳關聯(lián),這對翻譯一些難以處理的成語、歇后語和俗語等會事半功倍。
隱喻最初作為一種修辭手段,隨著研究的深入,隱喻漸漸作為一種認知方式而重新解讀。通過隱喻的翻譯,能夠向讀者更好地傳遞原文作者想要表達的語義和認知世界。隱喻的翻譯策略是歸化和異化,歸化的意思是本著避免文化沖突的原則,翻譯中采用透明、流暢的風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譯策略;異化則是本著傳播異國文化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異域性,故意打破目標語言常規(guī)的翻譯策略,這兩種翻譯策略在韓國語翻譯中的應用都具有現(xiàn)實意義。
例如雞頭這個詞,在漢語中,雞頭除了指雞的頭之外,還具有隱喻意義,即賣淫團伙的首惡之義,而在韓國語中,雞常常象征著笨,不聰明,所以雞頭在韓國中的隱喻意義為笨腦袋,如果韓國中出現(xiàn)了“笨得像雞”這樣短語,我們應該翻譯成漢語的“笨得像豬”,如果把這兩個隱喻意義完全不同的單詞拿來對譯,那就很令人費解。另外還有狐貍一詞,在中國,狐貍之于女性引申為會魅惑男人的壞女人,而韓國語中,狐貍一詞是用來形容女性乖巧可愛,聰明伶俐,這兩個詞的隱喻意義也完全不同;另外漢語中的“?!币辉~,牛除了象征勤勞之外,還意指“不一般,超乎尋?!保哂须p重隱喻意義,而韓國語中的“?!敝荒鼙硎居薇俊⒎磻容^慢之類的意思,這個時候我們應該注意用異化的方法來翻譯,中國的“狐貍精”一詞通過異化,可以翻譯成韓國語的“花蛇”,也是專指勾引男人的壞女人的意思,而漢語的“牛人”通過異化的翻譯策略,翻譯成韓語只能變成“了不起的人”。
再比方說,漢語中的老狐貍一詞,隱喻為非常狡猾的人,這在韓國語中也有類似的隱喻之義,在韓國語中可以直接翻譯成老狐貍,還有漢語中的眼前漆黑一片這樣的表達,其隱喻意義是沒有希望,韓國語中的眼前漆黑一片也具有絕望的狀態(tài)之義,這種在兩國文化中代表的文化內(nèi)涵相同的詞匯就可以用歸化的翻譯策略直接翻譯??傊?,歸化和異化是隱喻的兩種不同翻譯策略,要根據(jù)具體表達中的具體文化內(nèi)涵選擇具體的翻譯策略。
圖式簡單來說相當于存儲在腦海中的檔案,當有新的知識進入的時候,就建立新的檔案存在腦海中,在需要的時候提取出來。翻譯過程中的理解和譯文都要用到腦中的圖式。圖式理論認為,在閱讀時將信息輸入,然后在大腦中搜尋相關的圖式,當找到了這些圖式,就產(chǎn)生了理解;然后譯者按照自己的認知進行目的語編碼,這時候需要激活的是譯者腦中目的語的圖式檔案,經(jīng)過兩部分圖式的激活和使用,即源語圖式和目標語圖式,通過恰到好處的編碼過程,就形成了能讓讀者理解的譯文。從這一點來說,譯文的好壞取決于譯者腦海中存儲的圖式的內(nèi)容量。
圖式理論對于韓國語翻譯有著深遠的意義,眾所周知,韓國和中國雖然同屬亞洲圈,但是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使得兩國的文化內(nèi)涵產(chǎn)生了很大的差異,這必然會導致語言文化習慣的不同。在翻譯的過程中,只有根據(jù)圖式理論不斷補充吸收新的圖式,豐富文化背景知識,才能使翻譯的內(nèi)容符合文化習慣,使翻譯起到文化傳播的作用。
例如:我們將一段描寫山西五臺山的中文翻譯成韓語的時候,我們必須首先激活漢語的佛教相關圖式,如菩薩、佛祖、四大皆空、佛教的含義等等,在理解的基礎上將這些圖式進行編碼,轉(zhuǎn)換成韓國語的佛教圖式,如果這兩部分的圖式內(nèi)容缺失,就很難完成準確的翻譯過程。再如:將一段描寫朝鮮時期杰出女性申師任堂的韓國語翻譯成中文的時候,我們必須激活朝鮮時期對于女性德行的一些基本要求的圖式,即三從四德、賢妻良母等,如果譯者使用了錯誤的圖式,用現(xiàn)代對女性要求的圖式來解讀,就很難翻譯出對申師任堂充滿贊美之詞的譯文。在翻譯關于韓國飲食的文章時,我們腦海中要迅速提取關于韓國烹飪和中國烹飪的相關圖式,韓國人做菜喜歡用蒸、烤、燙、拌、燉等烹飪方式,中國烹飪多使用炒、爆、熘、炸、煎等烹飪方法,食材的選擇上也多有不同,如果譯者腦中的圖式過于簡單,就無法讓讀者充分了解韓國的飲食文化。
認知語言學的理論對翻譯有很多重要的啟示,論文取其中幾點理論,結(jié)合韓國語翻譯進行具體的分析和研究。從上面的探討我們可以看出,在進行韓國語翻譯的時候,并不應該拘泥于某一種翻譯理論,而應該將這些理論相互結(jié)合,譯者需要不斷豐富自身的圖式檔案,不僅要了解文字的字面意思,還要深層次地挖掘語言文字的隱喻義以及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背景,通過把握原文作者的寫作意圖和讀者的認知世界找出原作與譯文的最佳關聯(lián),力爭達到翻譯的完美境界。
[1]王建國.關聯(lián)翻譯理論的回顧與展望[J].中國翻譯,2005,(4).
[2]蘇嵐.認知語義結(jié)構(gòu)下的隱喻翻譯[J].貴陽學院學報,2009,(2).
[3]金晶銀.漢韓情感概念隱喻對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