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邦俊
中國傳統(tǒng)教育是以儒家文化為主導的教育,儒家文化主張積極入世的人生態(tài)度,強調人的價值,儒家教育實際上就是人的成功教育。傳統(tǒng)教育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大量思想成果。這些成果對我們正在進行的語文課程改革有重要的參考和借鑒價值。如何開發(fā)和利用這座巨大的思想寶庫,是中語界面臨的一個重大研究課題。本文擬對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進行一些概略的引證與分析,以期引發(fā)大家的深入探討。
1.以育人為本,培養(yǎng)健全人格。中國古代教育非常重視教育在社會發(fā)展、人格塑造方面的作用,力求通過傳統(tǒng)經學和史學教學,來發(fā)展學生美好的人性,促進人的各種潛能的發(fā)展和提高,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促進人的成長、成才和成功。歷代教育家為此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形成了一些具有鮮明人本教育特點的教育思想??鬃右耘囵B(yǎng)君子為育人目標,主張“君子不器”①,培養(yǎng)出來的“君子”應人格健全,兼?zhèn)涓鞣N才能,其用不拘一格。孟子則在《公孫丑》中對育人提出著名的“四端”說,即同情之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恥之心是義的發(fā)端,謙讓之心是禮的發(fā)端,是非之心是智的發(fā)端。人的后天學習實際上就是保持和擴充這些發(fā)端,教育的作用在于經過擴充人固有的“不忍之心”而達到治理國家之目的。孟子說:“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②荀子認為教育的作用在于“化性起偽”③,使“涂之人可以為禹”④。教育是使人有禮而達成禮法之治的關鍵,即所謂“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⑤,“不教誨,不調一,則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戰(zhàn);教誨之,調一之,則兵勁城固,敵國不敢嬰也”⑥?!抖Y記·大學》開篇即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⑦。關于教育的作用,《禮記·學記》更是概括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學乎”⑧。用現代的話說,一方面要為國家培養(yǎng)所需人才,另一方面要促進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和習俗的形成,通過教育達到使人格物、致知、誠心、正意,以至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目的。朱熹認為教育的作用在于“變化氣質”“明明德”以實現“明天理,滅人欲”的根本任務。王夫之則堅持“王者之治天下,不外乎政教之二端,語其本末,則教為本,政為末也”。⑨由此可見,歷代教育家都強調教育對人的重要影響,主張以育人為本,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育人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最明晰的一條主線?;赜^現代語文,因其獨立設科,逐漸從傳統(tǒng)教育的大體系中剝離開來,形成比較明晰的教學目標,學科教學偏重于語言基礎知識和技能教學,割裂了古代教育以育人為本的傳統(tǒng),一步一步地遠離教育的本質,走上一條不歸之路,這正是現代語文教學走向衰微的根本原因。
2.以育賢為本,提升精神境界。在中國歷史上,不乏政治和諧、社會穩(wěn)定、經濟繁榮的盛世。綜觀這些時代具有一個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君圣、臣賢、民良。要達成這樣的社會,自然離不開良好的學校教育。我國歷代教育均以培養(yǎng)“賢才良民”為己任,造就了大批優(yōu)秀人才,在國家穩(wěn)定和繁榮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因此也形成了一些具有深遠影響的教育觀點。孔子提出“舉賢才”的教育觀,孟子繼承并發(fā)展了孔子的這一思想,進一步提出“明人倫”的教育思想。所謂明人倫就是讓人明白在各種人倫關系中自己所處的位置以及處理各種人倫關系的行為準則和規(guī)范,通過使人學會處理各種人際關系而達成個體與社會的有機統(tǒng)一與和諧一致,成為受人敬重的賢人。荀子認為大儒呼召后學,能夠“通乎財(同裁)萬物養(yǎng)百姓之經紀”⑩。宋明理學家對先秦儒家的這些觀點加以繼承和發(fā)展。不論是朱熹的“明人倫”,還是王陽明的“致良知”,都十分強調個人對道德修養(yǎng)的能動性,重視個人對自己道德行為的責任感,并把這種責任感與社會義務感統(tǒng)一起來。尤其在義利問題上,針對當時學校教育的“懷利忘義”現象,他們特別重視“人倫”“良知”,主張克制自己心中的物質欲望,盡可能使自己的言行思想與社會秩序、倫理道德規(guī)范有機統(tǒng)一起來,以實現“民胞物與”“天人合一”的道德精神境界。當今社會,國民道德素質下降,人文精神失落,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喪失了“培賢育良”的傳統(tǒng),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大都只有知識,沒有文化,不賢不良,無德無能。這與現代課程的日益分化、教學目標的日益細化有關。在古代,學校教育沒有明細的學科分類,只設一門課程,課程教學沒有這么多維度的目標,只有一個目標,一切教學行為都是為了育人。相反,現代教育分科設教,每一個學科都有自己的教學目標,育人目標則退之其次。雖然國家課程綱要和標準把育人目標放在首位,但在實際操作中,各學科大都只重點關注知識教學,而忽視對學生的綜合教育,以培賢育才為己任的語文教學也在大環(huán)境下日漸異化。
3.以育性為本,培養(yǎng)個性特長。中國傳統(tǒng)教育強調教育對象的廣泛性、民主性,同時又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實施有區(qū)別的教育,以更好地促進人的發(fā)展,實現人的價值。從孔子開始中國傳統(tǒng)教育就提倡“有教無類”的大眾化教育觀點,尊重人的個性??鬃拥摹坝薪虩o類”主要包括三層含義:一是廣收門徒,孔子的弟子中有“富于周公”的冉求,有常處于“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的顏回,有“衣敝縵袍”的“野人”子路,有“請學稼”“請學為甫”的樊遲;二是不分地域、國籍,他的弟子華夏族的以魯國人最多,而衛(wèi)、陳、齊、宋、晉、吳、楚和戎狄族的秦人也不少;三是不計善惡智愚,孔子的弟子中有顏回那樣的高材生“聞一知十”,也有愚笨的高柴和魯莽的曾參,只要能“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鬃右院?,很多大儒都堅持這一教育主張。如孟子強調“夫子之設科也,往者不追,來者不拒,茍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唐宋以后興起的書院制度,在教學中實行“門戶開放”政策,若有名師來書院講學,其他書院或外地書院的師生都可來聽講,而不受地域、貧富、年齡、學派的限制。與此相適應,古人不回避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鬃诱f:“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唯上智與下愚不移”?。他一方面承認人生來都是差不多的,是相近的,其差異主要在于后天環(huán)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又肯定了上智與下愚的不移。鼓勵通過學習來提升自我,但又反對對學生提出不切實際的過高要求,“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他還承認有生知、學知、不知之別。除此,重視人性,關懷人性,也是古代教育的一個顯著特點。王充認為決定人性的因素有遭性、隨性和正性,而“遭得惡物象之故也”。王守仁反對“小大人”式的教育方法和粗暴的體罰等教育手段,要求順應人的性情,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施教,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fā)展?,F代社會很少有人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不管學生的基礎如何,不管學生的稟賦特點,“萬人過獨木橋,拼高考”已成為常態(tài)。語文教學受到高考應試的影響,不但不重視人的個性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特長;相反,也跟著追求規(guī)范化與標準化教學,把思維活躍、思路眾多的語文活動,引向思維呆板、思路單一的應試路徑,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泯滅學生的個性。這從每年高考考生的答卷可見一斑。上百萬的考生,主觀閱讀題的答題,盡管面對的是生疏的閱讀語境,原本應該出現多樣化的答案,結果卻驚人的一樣。語文教學把充滿靈性、富有個性、千差萬別的人訓練得如同機器,實在令人恐怖。這又是造成國民創(chuàng)新精神缺乏,原創(chuàng)力不夠的根本原因。
4.以育德為本,培養(yǎng)高尚情操。傳統(tǒng)教育堅持以自己的倫理政治觀念為底蘊,把道德教育始終置于首位,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的終極目標?!白鸬滦远绬枌W”?“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以道德教育為主,以知識教學為輔,并把道德教育和道德實踐結合起來,做到“知行合一”“知行相須”。首先,從教育的目標指向上看,古人十分重視“禮”“德”教育,認為這樣可以使人懂得廉恥,形成高尚的情操??鬃釉凇墩撜Z·為政》中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為了實現這種教育目標,古人對選擇教材非常嚴格,經過層層遴選,積年刪減,最終把代表儒家文化的經典著作《詩》《書》《禮》《樂》《易》《春秋》用作教材?!傲洝钡慕逃齼r值,司馬遷有十分精要的評價:“《易》著天地陰陽四時五行,故長于變;《禮》經紀人倫,故長于行;《書》記先王之事,故長于政;《詩》記山川溪谷禽獸草木牝牡雌雄,故長于風;《樂》樂所以立,故長于和;《春秋》辯是非,故長于治人。是故《禮》以節(jié)人,《樂》以發(fā)和,《書》以道事,《詩》以達意,《易》以道化;《春秋》以道義?!?其次從教育的價值取向看,傳統(tǒng)教育提倡“四教”。孔子曾說過“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這里的“文”“行”“忠”“信”分別指文獻、品行、忠誠、信實。其中,“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方面的內容,而“文”則是指文獻中的智、體、美等內容,也與德有關。傳統(tǒng)教育的育德特征非常明顯?,F代社會當人們痛感人心不古,社會風氣日下,道德缺失的時候,是否應該回過頭來想想我們的學校教育教給學生什么,有多少教師在學生的一生中發(fā)生過作用。有誰教過學生禮義廉恥、忠信仁孝。道德教育的缺失到了如此嚴重的地步,以傳統(tǒng)文化教育為重要內容的語文教學是否應該檢點一下自己的得失,在教育價值取向上作出某些重要調整。
5.以育智為本,突出自我修養(yǎng)。古代教育在學習方式上強調內在的自覺,主張“為仁由己”“反省內求”,注重“知行合一”。一是強調主體的內在自覺。古人認為,一個人能否成為有仁德的人,關鍵在于自覺。孔子曾說“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君子求諸已,小人求諸人”?,“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孟子也說過“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孔、孟以后,這種道德修養(yǎng)的內在自覺得以廣泛繼承和流播,一直影響到現代。二是注重自我道德修養(yǎng)?!耙娰t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先賢們對于自己的過失,敢于正視??鬃釉匝裕骸扒鹨残遥堄羞^,人必知之?!?這表現出一種道德修養(yǎng)的高度自覺性。孔子之后這種反省內求的方法被很多大儒發(fā)揚光大,如朱熹明確要求學生自我“省察”;王陽明強調“致良知”應重在“內求”,而不假外求。三是知行并重。古人把學習、立志、陶冶、力行結合起來,創(chuàng)設綜合的育人境界?!皩W習”,就是學習文化知識,是道德信念形成、道德品質養(yǎng)成的基礎;“立志”,就是樹立并堅定遠大的志向,是成就事業(yè)的根本;“陶冶”,就是環(huán)境對人的熏陶影響,是道德情感的修養(yǎng)方法;“力行”,就是“于事上磨練”,是教育的手段,也是終極目的。除此,古人對人類學習活動的心理和生理機制的研究和運用也達到相當的高度,有很多做法值得今人學習。例如,古人認為凡學有三時:一是身中時。人的一生總有那么一些最佳的學習時機,《禮記·內則》記載,古人“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學書計”,“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時過然后學,則勤苦而難成”?。二是年中時。一年之中有不同的時令,不同的季節(jié)適合學習不同的內容?!抖Y記·王志》記載,古人“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鄭玄認為這樣做是因為“春夏,陽也,《詩》、《樂》者聲,聲亦陽也;秋冬,陰也,《書》、《禮》者事,事亦陰也”?。三是日中時。學習要每日不誤,教師要教育學生常懷學習之志,每日要用一定時間進修學業(yè),誦習功課,即使休息時,游觀時也要不忘學習?!抖Y記·學記》說:“故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我們應從古人的這些教學經驗中汲取教育的智慧,根據學生成長的需要,從整體上對學生的學習全面規(guī)劃。在不同的學齡階段,安排不同的學習內容;在不同的季節(jié),安排不同的學習實踐;對每天的學習進行周密安排,引導學生通過不同的形式體會玩味學習的內容,借助人的生理機能,提升教育的效率。
中國傳統(tǒng)教育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為主要教學內容,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原則,突出教育的系統(tǒng)性、經典性和實踐性,形成優(yōu)良的傳統(tǒng),具有博大精深的內涵,本文所記只是冰山一角,我們需要深入發(fā)掘和利用這些經驗,并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才能真正迎來現代教育的輝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①金良年:《論語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3頁。
②??金良年:《孟子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72頁、308頁、150頁。
③④⑤⑥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譯》,重慶出版社,2009年1月第一版第511頁、518頁、21頁、326頁。
⑦⑧?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800頁、456頁、708頁。
⑨孫培青主編:《中國教育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478頁。
⑩熊公哲:《荀子今注今譯》,重慶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120頁。
????金良年:《論語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69頁、206頁、4頁。
???????金良年:《論語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第10頁、76頁、131頁、189頁、78頁、36頁、78頁。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1982年 11月第 2 版第3297頁。
????楊天宇:《禮記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5月第1版第358頁、461頁、158頁、459頁。
?阮元:《十三經注疏﹒禮記正義(卷十三)》,中華書局影印本,1980年9月第一版第13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