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宇青
(華東師范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上海200241)
自2007 年亞洲開發(fā)銀行首次提出“包容性增長(inclusive growth)”①包容性增長的原始意義在于“有效的包容性增長戰(zhàn)略需集中于能創(chuàng)造出生產性就業(yè)崗位的高增長、能確保機遇平等的社會包容性以及能減少風險,并能給最弱勢群體帶來緩沖的社會安全網?!弊罱K目的是把經濟發(fā)展成果最大限度地讓普通民眾來受益。它倡導機會平等的增長,其最基本的含義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經濟增長。這一概念之后,它便迅速進入到中國,并被納入到了主流話語體系之中。2009 年11月,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第十七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上首次倡導“包容性增長”。2010 年9 月16 日,胡錦濤在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fā)部長級會議上,發(fā)表了題為《深化交流合作,實現(xiàn)包容性增長》的致辭。他在致辭中充分闡述了中國對“包容性增長”的認識和實現(xiàn)“包容性增長”的主要途徑,并指出:“中國是包容性增長的積極倡導者,更是包容性增長的積極實踐者。”②胡錦濤:《深化交流合作,實現(xiàn)包容性增長--在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fā)部長級會議上的致辭》,www.news.cn2010-09-16.這充分表明“包容性增長”理念已上升為中共的執(zhí)政理念,它已經并將繼續(xù)深刻影響著中國未來的發(fā)展走向。
正是在包容性增長在中國“熱銷”這樣的背景下,“包容”一詞也迅即成為熱詞,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表現(xiàn)出了對它的偏愛。例如,在2011 年11 月2 日,北京市公布了由廣大市民參與投票而確定的“北京精神”,“包容”即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③崔紅:《“北京精神”正式發(fā)布:愛國 創(chuàng)新 包容 厚德》,《北京晨報》 2011 年11 月3 日。在2011 年11 月召開的中共上海市委第九屆委員會第十六次全體會議上,則把“包容”作為上海市文化建設的四個價值取向之一。①俞正聲:《在九屆市委十六次全會上的講話(2011 年11 月12 日)》,《解放日報》2011 年11 月14 日。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大概和當下中國特殊的國情緊密相關。我們知道,經過30 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這些成就的背后,我們也承認仍然存在著一系列的結構性矛盾,例如:經濟結構不夠合理,發(fā)展不均衡;分配領域的不公正導致了貧富差距拉大;城鄉(xiāng)之間、地區(qū)之間的二元結構性矛盾突出;社會結構的分化與固化的矛盾并存;貪污腐敗現(xiàn)象、官僚主義作風嚴重,以至于政府公信力下降;社會風氣不正,社會充滿著怨氣、戾氣等不良社會心態(tài),②官方媒體《人民日報》對此種現(xiàn)象給予了關注,見馬龍:《社會戾氣為何難消》,《人民日報》2013 年1 月15 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發(fā)布的2012 年度《社會心態(tài)藍皮書》顯示,我國社會的總體信任指標在2012 年進一步下降,已經跌破及格線。藍皮書認為,中國目前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人際之間的不信任進一步擴大。只有不到一半的人認為社會上大多數(shù)人可信,二到三成信任陌生人。群體間的不信任加深和固化,表現(xiàn)為官民、警民、醫(yī)患、民商等社會關系的不信任,也表現(xiàn)在不同階層、群體之間的不信任,從而導致社會沖突增加。越來越多相同利益、身份、價值觀念的人們采取群體形式表達訴求、爭取權益,群體間的摩擦和沖突增加。(張然:《社會信任度下降,“情緒反向”值得警惕》,《京華時報》2013 年1 月8 日。)等等。而所有這些都是和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相背離的。正因為如此,雖然“包容性增長”一詞最初包含著更多的經濟層面的含義,因而“包容”一開始也就更多地是指經濟層面的包容,但是,它一經進入中國語境之中,便和中國的國情、黨情發(fā)生了聯(lián)系,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任務發(fā)生了聯(lián)系,因而“包容”也就具有了政治的內涵。
在這里,筆者僅就政治領域的包容(即政治包容)在當下中國所具有的政治功能談談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對于當前的中國來說,恰如鄧小平所說的那樣:“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需要穩(wěn)定。沒有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經取得的成果也會失掉。”③《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第284 頁。其實,這句話隱含著一個重大的社會背景,即我國處于一個急劇變遷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而急劇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不僅僅只是瓦解了原有的以計劃經濟為特征的經濟秩序以及由此而帶來的經濟增長,而且還使得原有的社會秩序、政治秩序也會發(fā)生變化。或者說,一方面是經濟領域的快速發(fā)展,另一方面則是出現(xiàn)社會政治領域的諸多亂象,例如,近年來,各種各樣的社會矛盾和沖突都呈現(xiàn)出不斷增加的趨勢。正是在這樣的諸多蘊含著不穩(wěn)定、不和諧的社會背景之下,迫切需要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因為只有有了社會政治的和諧與穩(wěn)定,才能有效保障經濟發(fā)展的效益。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實現(xiàn)社會政治的和諧與穩(wěn)定?
以色列政治學家S.N.艾森斯塔德指出:“現(xiàn)代化需要社會所有主要領域產生持續(xù)變遷這一事實,意味著它必然因接踵而至的社會問題、各種群體間的分裂和沖突,以及抗拒、抵制變遷的運動,而包含著諸種解體和脫節(jié)的過程。因此,解體和脫節(jié)構成了現(xiàn)代化的一個基本部分,每一個現(xiàn)代和現(xiàn)代化社會都必須對此加以應付?!雹躍.N.艾森斯塔德:《現(xiàn)代化:抗拒與變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年版,第23 頁。這也就是說,要避免社會沖突和分裂,關鍵在于一個社會能否產生容納持續(xù)變遷能力的制度框架,能否孕育出一些化解沖突的有效手段和機制。而這些方法和機制的目的就是:“用以處理這些不斷變化著的問題和隨之而來的協(xié)調、調節(jié)和整合的復雜問題。”⑤S.N.艾森斯塔德:《現(xiàn)代化:抗拒與變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年版,第43-45 頁。那么,化解沖突的有效手段和機制即可以看作是政治包容。
在當下的中國,一方面,出現(xiàn)了社會結構的分化和利益的分化,形成了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等不同的利益群體,這可以說是現(xiàn)代化進程中不可避免的現(xiàn)象。但是,另一方面,這些不同的利益群體之間又存在著矛盾和沖突,而且有時候這些矛盾和沖突又表現(xiàn)得十分劇烈。如果任由這些矛盾和沖突發(fā)展,那么將會產生難以預料的后果。因此,為了不至于出現(xiàn)不同的利益群體之間在矛盾和沖突中兩敗俱傷,進而有損于整個國家的利益的情況,不僅在國家層面要創(chuàng)設出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和沖突的方法和機制,⑥艾森斯塔德認為,這些方法和機制主要包括兩類:“一類是建立某些比較有效的制度框架和能夠調節(jié)它們的組織,并提供充分的行政服務與指令來調節(jié)不同群體間日益增長的沖突。另一類是擬定出為維護產生于這個制度框架之中的各種規(guī)章與指令的大多數(shù)人所能接受的價值觀與象征?!盨.N.艾森斯塔德:《現(xiàn)代化:抗拒與變遷》,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 年版,第43 頁。而且要求不同利益群體都要形成一種政治包容的價值與觀念(當然,國家也有責任提供這樣的價值與觀念)。
在我國,所謂政治包容,是指不同民族、不同階層、不同利益群體之間在利益沖突時,沖突雙方通過政治談判、協(xié)商,彼此做出讓步,以達到緩和矛盾的目的的一種行為方式。它是把社會作為一個共同體為前提的,以彼此間的相互寬容作為基本的出發(fā)點,根據(jù)社會共同體認可的規(guī)則,通過彼此間利益的讓渡來解決社會矛盾與沖突的一種社會調節(jié)機制。政治包容作為一種化解社會矛盾與沖突的利益協(xié)調機制,體現(xiàn)出了基于政治智慧之上的主動性和堅持原則基礎下的靈活性。通過政治包容的方法與機制,不僅可以使不同的利益群體在彼此尊重和承認的前提下,在現(xiàn)實的政治體制的框架內,經過談判和協(xié)商而達成共識,從而避免動輒采取極端的方式解決社會矛盾和沖突的情況出現(xiàn),并達到有效化解社會矛盾和沖突、矛盾雙方和諧共存的目的,而且可以由此而彰顯出政治制度的彈性,增強政治體制的容納能力和適應能力。這可以說是政治包容保證了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順利進行,保證了有效的政治發(fā)展和政治變遷。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政治包容并不是退讓放棄,而是一種明智的合作,是在充分尊重雙方的基礎上的理性選擇,是從國家發(fā)展大局出發(fā)的一種政治寬容和政治氣魄,是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的良性潤滑劑、減震器、“鎮(zhèn)定劑”和調節(jié)劑。①劉勇:《社會沖突視閾中的政治妥協(xié)》,《理論探討》2010 年第3 期
經過30 多年的改革開放,微觀政治領域發(fā)生了較為顯著變化,已經出現(xiàn)了一種不良的政治現(xiàn)象,即官民之間的關系緊張。可以說,官民之間互不信任,相互對立,甚至彼此敵視的情況在當下的中國已經成為一種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
從一定意義上說,官民關系的好壞主要取決于官,因為在我國全能主義政府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的改變的情況下,“官”作為一個掌握著公共權力、公共資源的強勢群體,在整個社會政治生活的運行中仍然發(fā)揮著強大的領導、管理等政治職能。盡管近年來一直在倡導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但是轉變的效果并不太明顯和理想。本來,官員手中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官員理應是“人民公仆”,但是,在不少官員那里,他們經常把手中的公權力私有化,甚至變成了自己的特權,“人民公仆”的觀念幾乎蕩然無存,“為人民服務”的意識不是異化為“為自己服務”,就是異化為“人民為我服務”;他們經常把自己看作是高出民眾一等的“精英”,在情感上是與民眾隔膜的,不相信民眾,因而對民眾以及民眾的利益訴求和利益表達等表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鄙夷和不屑,有時他們徑直以對立的眼光把民眾看作是“刁民”,在處置民眾的利益訴求和利益表達時更加傾向于運用強硬的手段;他們甚至把自己看作是與民眾存在著不同的利益的特殊群體:國家、政府是他們的,他們就是國家,就是政府,而民眾則是國家、政府的對立面,而按照這樣的邏輯推演,只能得出如下的結論:官民之間的利益是根本對立的。在現(xiàn)實的社會政治生活中,就不乏有這樣的事例。例如,在2009 年6 月,當“中國之聲”記者就河南天榮置業(yè)有限公司違規(guī)用地、村民上訪一事到鄭州市規(guī)劃局采訪時,該局一位副局長逯軍卻質問記者:“你是準備替黨說話,還是準備替老百姓說話? ”②任磊萍、何巖:《鄭州官員驚人語:替黨說話,還是替老百姓說話?》,中國廣播網2009-06-17。這一句話之所以被評為2009 年的十大“雷語”之一,就在于它典型地反映了官民關系惡化的現(xiàn)實,折射出了部分官員頭腦中與民眾對立的不健康的思想意識。再如,在2009 年12 月初,河北省承德市牛圈子溝鎮(zhèn)黨委書記史國忠在面對上訪群眾時,竟然說出了這樣一句話:“一樓二樓別去啊,要去就去(跳)五樓?!雹弁蹰骸?009 年雷人官話頻出,專家評官員思想待轉變》,http://www.sina.com.cn,2009-12-16。這句話同樣被評為2009 年的十大“雷語”之一,究其原因,其實就在于它反映了部分官員根本不把老百姓的利益、甚至生命放在心上。
毫無疑問,以這樣的官識與官德,是不可能形成和諧的官民關系的,而這不僅不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而且無法保證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現(xiàn)代化的順利進行,當然也無法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對于當下的中國來說,化解緊張的官民關系已經成為政治領域一項非常緊迫的任務。而要完成這項任務,政治包容就是化解緊張的官民關系的重要策略、方法和手段。
在某種意義上說,緊張的官民關系的形成就在于部分官員缺少政治包容的理念。有鑒于此,對于官員來說,最為緊迫的就是要轉變觀念,培育和養(yǎng)成政治包容的觀念和價值。首先,官員必須樹立官民平等意識,這可以說是政治包容的前提。沒有平等就談不上政治包容。緊張的官民關系就是由于官員的趾高氣揚、頤指氣使,把自己看作是可以操縱一切的強者,在自己的心中根本沒有群眾,根本不把群眾看作是平等的政治主體等原因造成的。因為不尊重民眾的官員是不可能得到民眾的尊重的,官民關系的不和諧也便因此而難以避免。因此,官員必須放下所謂的“身段”(其實,這“身段”是因為官員手中掌握著公共權力和公共資源所形成的,因而可以說是民眾賦予的),真心實意地尊重民眾,尊重民眾的權利和利益。官員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與民平等的。那種基于憐憫而關心民眾的情況,決不能看作是包容,因為那是官員仍然把自己放在了政治的、道義的高地上了,其中仍然缺乏平等的內核。其次,官員必須相信民眾??梢哉f,信任是彼此雙方包容的基礎。在當下的中國,緊張的官民關系的一個突出表現(xiàn)就是官民之間的互不信任。在這種情況下,官民之間就很難有彼此間的包容。在現(xiàn)代西方的政治生活中,民眾可以對權力以及掌握權力的官員抱有懷疑的態(tài)度,而官員卻對民眾不敢有些許的怠慢,不然的話,官員的烏紗帽就可能不保。然而,在當下的中國,官民之間卻陷入了深深的互不信任的怪圈之中。民眾不信任官員尚可以理解,這是對權力的一種天生的懷疑使然,但官員不信任民眾就難辭其咎了。而且,恰恰正是官員對民眾的不信任成為官民關系緊張的根源之一。因此,對于官員來說,只有相信民眾,給予民眾以信任,反過來才能贏得民眾的信任,才能建立彼此包容、和諧的官民關系。第三,官員必須承認利益、價值的多元特征,且不要認為自己是永遠正確的。正如和諧必然是多元條件下的和諧一樣,包容也是多元性的包容。雖然在我國官民的根本利益與價值是一致的,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否認具體利益與價值的多元性。然而,不少官員并不承認利益與價值的多元性,甚至把自己看作是社會利益與價值的化身,把自己看作是社會秩序的代表者,把自己看作是唯一正確的。其實,這既是對民眾具體利益與價值的否定,也是對民眾利益與價值的不包容。而從本質上看,這一方面反映出官員的專橫與霸道,①美國政治學家布熱津斯基曾經指出:一個狹隘的、排他的種族或群體,他們更傾向于接受政治上的善惡二元論的思想觀念,傾向于否認社會狀況的復雜性,傾向于接受對社會進行總體性改造的觀念,因而他們在很大程度上是拒絕政治上的包容的(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大失控與大混亂》,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年版,第62 頁)。另一方面又反映出官員在面對民眾時缺乏自信。第四,在行政過程中,官員要端正態(tài)度,明確自己是為人民服務,而非管制,要學習妥協(xié)與談判的技巧。特別是在處置官民矛盾和沖突時,要多使用柔性的手段,避免動輒采用強制性手段解決問題的極端化傾向,否則,只會把民眾逼到無法忍受的地步,從而走向極端的道路?;蛘哒f,正是官員的不包容導致了民眾的不包容。正如一位學者指出的那樣:人們一旦進入“低位反抗者心態(tài)”,“就會失去妥協(xié)的能力”。②寇延丁、袁天鵬:《可操作的民主:羅伯特議事規(guī)則下鄉(xiāng)全紀錄》,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 年版,第190 頁。這種情況最終只能導致官民關系的惡化和對立。即使運用強制手段帶來了穩(wěn)定,但這樣的穩(wěn)定是不可靠的、也是不能持久的。有學者即指出:一個沒有信任、無法實現(xiàn)合作的社會,將是一個脆弱的社會。只有信任成為連接政府、社會和個人的紐帶,形成彼此的合作,才能造就一個健康有序的社會。③史哲:《能合作的國民才是穩(wěn)定的基石》,《南方周末》2011 年3 月17 日。這就要求官員要有足夠的包容精神,在平等的前提下,達成與民眾的妥協(xié)。民眾看到了政府和官員的包容,他們也會采取包容態(tài)度,官民關系也將因彼此的包容而變得和諧。
所謂公民社會,按照亞當·福格森的理解,它是從國家中分離出來的自主領域。這一分離的過程,即從簡單的、以部落為基礎的軍國主義社會,發(fā)展成為復雜的商業(yè)社會,反映了人性的進步。盡管這一社會分化的過程將會導致沖突的增加和社會結構的削弱,但是,由于“公民社會具有強烈的‘公民性’內涵,它有潛力建立一個新秩序,這個新秩序要求權力和職位的分散、法治和自由的(如寬容)情操,在保護人們及其財產的同時又不要求對朋友和陰謀小集團的義務?!彼J為,“公民社會指的不僅僅是任何類型的非正式或私人的社會關系,這些在所有的社會里都是存在的。它還具有道德的指向,其規(guī)則遵循這樣一種關系,即使匿名的社會交易成為可能。”同時,在福格森看來,公民社會的形成有一個重要的前提條件,即公民社會與一個良好的政府唇齒相依。而且從其功能來看,即使因社會分化而存在著潛在的沖突的可能性,但它能夠有效化解沖突,并促進社會整合。④凱特·納什、阿蘭·斯科特主編:《布萊克維爾政治社會學指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232 頁。
以此反觀當下中國社會發(fā)展的狀況,則可以得出這樣一個基本的結論:我國的公民社會尚未形成。已如前述,不少官員都缺乏包容意識、規(guī)則意識、責任意識,政府全能主義觀念依然濃厚,在行為模式上更傾向于極端化的、運動式的措施和手段。而在官員這種觀念和行為模式的制約下,公民社會遲遲得不到發(fā)展。盡管我國已經進行了市場經濟改革,但是,正如經濟學家吳敬璉指出的那樣,由于政府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國有經濟對市場的控制,中國在20 世紀末建立起來的市場經濟初步框架還存在很大缺陷,①吳敬璉:《我國經濟體制改革誤讀頂層設計》,《21 世紀經濟報道》,2012 年5 月5 日。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公民社會的發(fā)育和成長。
從一定意義上說,公民社會得不到很好的發(fā)育和成長,和當下的中國缺乏政治包容的社會精神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培育政治包容的社會精神可以促進公民社會的發(fā)育和成長。這是因為,政治包容的社會精神有助于培養(yǎng)成熟的、負責任的現(xiàn)代公民。政治包容的基礎是尊重和維護公民的權利。②俞正聲:《在九屆市委十六次全會上的講話(2011 年11 月12 日)》,《解放日報》2011 年11 月14 日。而在公民的權利得到切實的尊重和維護的情況下,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培養(yǎng)出現(xiàn)代公民。那種政府大包大攬的全能主義,在實質上是忽視了、甚至是不承認民眾的公民權利的。這種情況到最后只能造成民眾權利和責任意識的淡薄,只能造就主動精神萎縮的“被動的公民”。而這樣的公民往往會導致兩種后果: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部分官員對民眾的蔑視和不尊重,所以也就有了所謂的“刁民”論,也就有了官民關系的不和諧;二是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民眾行動的非理性色彩,以至于在當下的中國社會彌漫著仇恨、憤怒、怨恨、敵意等負向情緒,③王俊秀、楊宜音:《中國社會心態(tài)研究報告(2012-201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年版,第19 頁。而這不僅不利于社會團結,也不利于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變。其實,這也就是所謂的“管得太多、太死”,只能落得個“管不好、管不了”的結局,但到最后還是要“管”。這樣就陷入了一種惡性的循環(huán)之中:即使政府有意向服務型政府轉型,但也無法從事無巨細的行政上的大包大攬中脫身,而民眾也無法變身為現(xiàn)代公民。因此,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首先需要官員要有政治上的包容,爾后才會有民眾的包容,進而才會有成熟和負責任的現(xiàn)代公民。而且由于政治包容承認并尊重利益與價值的多元,因而即使面對矛盾和沖突時,也會因各政治主體之間的相互尊重和承認,不會出現(xiàn)社會的斷裂。恰如美國政治學家科恩所指出那樣,“政治上成熟的人會尋求持中的解決方法,使沖突各方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滿意”。④科恩:《論民主》,北京:商務印書館1988 年版,第184 頁??梢姡谡伟菁捌渌鶅群囊?guī)則的作用下,不僅可以有效化解社會沖突,進行社會整合,而且可以形成有機的社會團結。
綜上所述,對于處于急劇社會轉型之中的中國來說,政治包容所具有的政治價值是毋庸諱言的。然而,我們必須明白的是,由于在我國的政治傳統(tǒng)里,一直缺少政治包容的內容和實踐,即使到了今天,政治包容仍然處于缺失的狀態(tài)之中,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培育政治包容精神的難度。但是,為了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事業(yè)的偉業(yè),為了我國完成向現(xiàn)代社會的順利轉型,為了我國早日實現(xiàn)法治化、民主化的進程,這個困難無論多大都要克服,除非我們不以國家、不以民族為念。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在我國政治生活中官員具有特殊的地位,政治包容觀念能否確立和踐行,主要取決于官員的態(tài)度和實踐。因此,在走向政治民主化的進程中,首先要求官員轉變觀念,積極培育政治包容的精神。當然,民眾也不能置身度外。
值得指出的是,在我國的語境中,長期以來一直把包容、妥協(xié)等看作是貶義的詞語和行動,認為它們是不講原則、不負責任的退讓。其實,這是對包容、妥協(xié)的一種誤解。事實上,恰恰正是因為政治包容對規(guī)則、責任的強調,才凸顯了其特殊的政治價值。因此,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并做好理論的澄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