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春秋 鄭中偉
(海軍航空工程學院青島校區(qū)政治理論教研室,山東青島266041)
共青團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助手和后備軍,始終肩負著團結號召、引領青年的使命和凝聚力量以及服務社會的重任。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共青團的工作對象、工作內容、工作方法都發(fā)生了巨大變化,如何引領當代青年,進一步鞏固和發(fā)揮共青團組織在育人工作中的作用,增強共青團自身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值得我們深入研究的一個課題。
胡錦濤同志對共青團給予了高度評價:“自建團以來,共青團始終以黨的政治綱領為奮斗目標,以黨的指導思想為行動指南,以黨的中心任務為神圣使命,為實現黨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任務作出了突出貢獻?!保?]要了解共青團的根本屬性,就必須從其發(fā)展的歷程中加以把握。
1922年5月5日,在黨的直接領導下,第一次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大會成立了全國統(tǒng)一的組織——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是我們黨領導下最早的革命青年組織,是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前身。它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正處在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立時期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的初期。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在這期間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建立和發(fā)展自己的組織,協(xié)助黨促進國民革命的發(fā)展,迎接新的革命高潮。建團之初,由于缺少理論指導和實踐經驗,“社會主義青年團始終沒有懂得自己的工作有哪些,自己團體的性質是什么?”[2]。因此,對自己所肩負的任務和職能還不是很清楚。1923年,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南京召開。這次大會最突出的成就就是確定了黨團關系,明確規(guī)定了黨團關系要完全依照、服從共產黨的主張。在黨的領導下,團組織得以迅速發(fā)展和壯大,實現了在思想上、組織上的統(tǒng)一。這一時期共青團的組織職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即宣傳教育職能和革命斗爭職能。宣傳教育職能主要體現為在青年中積極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革命斗爭職能主要體現為在革命斗爭中發(fā)揮先鋒隊的作用。
1925年,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為與社會上流行的其他社會主義流派相區(qū)別,大會把“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團的“三大”之后,共青團以嶄新的姿態(tài)投入黨所領導的各種革命斗爭之中,掀起了全國范圍內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新高潮。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次工人運動高潮結束后,廣大青年按照中國共產黨確定的國共合作方針,在青年團的帶領下積極投身于國民革命的洪流中,站在了斗爭的前列。1927年4月,共青團在武漢召開了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根據新的形勢規(guī)定了今后團的工作方針和任務,進一步明確共青團的性質是“無產階級青年的革命組織”。隨后,在黨的領導下,廣大革命青年在白色恐怖的環(huán)境中進行了艱苦的工作,積極參加土地革命,參加紅軍和工農武裝,為建立工農政權而斗爭,投身到挽救革命的行列,為保衛(wèi)和建設革命根據地發(fā)揮了生力軍的作用。
1935年,根據黨中央的決定,團中央于當年12月發(fā)布了《為抗日救國告全國各校學生和各界青年同胞宣言》,宣布將自己的組織改造為抗日救國的群眾性青年團體,在全國各地先后建立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和青年抗日先鋒隊等青年抗日救國團體。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實行改造以后,團組織中斷了10年之久。為了適應新形勢的需要,滿足廣大青年積極分子的進步要求,1946年黨中央發(fā)出了關于建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提議,開始了籌建青年團的工作。1949年4月11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平召開。此次大會宣告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的正式建立,提出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徹底實現新民主主義而斗爭的、先進的群眾組織,同時還規(guī)定團的任務是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教育青年,把廣大青年團結在黨的周圍,為徹底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tǒng)治,為建設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為全中國人民的徹底解放而奮斗到底。
隨著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新民主主義青年團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任務。為了適應新的形勢和組織發(fā)展的需要,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于1957年在北京舉行了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一致通過了將“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的決議。這一時期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在黨的領導下,積極適應我國社會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轉變,把建設社會主義、鞏固人民民主專政作為主要任務。共青團帶領廣大青年在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艱苦創(chuàng)業(yè),為保衛(wèi)和建設新中國發(fā)揮了重大作用?!拔幕蟾锩笔构睬鄨F組織遭到了嚴重摧殘和破壞,代替共青團的是“左”傾思想的產物——紅衛(wèi)兵。1978年10月16日,在黨中央的關懷下,共青團“十大”在北京召開,共青團組織開始恢復。
回顧共青團組織發(fā)展的歷史進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共青團的職能是不斷變化發(fā)展的,在不斷變化的過程中,我們清楚地認識到共青團作為黨的助手和后備軍的政治職能貫穿其中從未發(fā)生根本的變化,只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由于黨的工作中心的不同而使團的工作的具體內容有所不同。隨著黨的歷史方位和執(zhí)政理念的變化,共青團的職能在不斷豐富和拓展,共青團的社會職能逐步強化,內涵更加豐富。在新的歷史時期如何更好地把握共青團的現實職能,需要從歷史中總結歸納共青團組織職能變遷的一般規(guī)律,為新時期共青團的發(fā)展提供依據。
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中國共產黨作為執(zhí)政黨,決定了共青團不但要繼續(xù)當好黨的助手和后備軍,還應履行好國家政權重要社會支柱的職責,承擔起教育青年、引領青年的義務。共青團要充分認識所處的時代背景和青年特征的變化,充分認識共青團組織外部環(huán)境出現的新情況,準確把握新時期共青團組織面臨的新挑戰(zhàn)。
新時期共青團組織正面臨著在某些領域失去青年支持和感召力下降的嚴峻挑戰(zhàn)。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深入發(fā)展的條件下,“社會組織出現了多樣化,同時,傳統(tǒng)意義上的學校、農村、國有企業(yè)和機關單位等組織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與之相對應,青年的分布與群體結構同樣發(fā)生著重大而根本性的變化,青年類別由相對簡單向多樣化、復雜化方向發(fā)展,由‘單位人’逐步向‘社會人’轉變”[3]。這種變化的結果,導致共青團組織能夠有效覆蓋的團員青年數量在減少,部分基層團組織由于資源的缺失而處于松散、癱瘓的狀態(tài),一些流動團員與團組織失去了聯(lián)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各種新的經濟組織和社會組織大量涌現,社會管理出現了一些空白點甚至是真空地帶,共青團組織也出現了一些覆蓋的盲點。民間社團和青年自組織的迅速興起對共青團團結凝聚青年的工作也產生一定影響。
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是青年工作的重要內容,新時期如何有針對性地加強教育引導,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更加深刻地融入青年思想之中,是共青團組織在思想教育方面遇到的重大挑戰(zhàn)。經濟社會的深刻變革和社會價值觀的日益多樣化,反映到青年的思想中,就是青年思想更加多元化,特別是不同群體、不同層面的青年思想認識的差異性比較大,各類思想文化潮流相互激蕩。隨著我國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青年思想教育工作面臨的環(huán)境更為復雜多樣,人們在思想認識、道德選擇、自我認知、價值取向等方面的獨立性、多樣性、自主性、差異性日益增強。從國際視角看,各種思想文化之間的交流、交融、交鋒日趨頻繁,小范圍內的碰撞和沖突時有發(fā)生。從國內視角看,思想文化的多樣性與復雜性更加凸顯,各種社會思潮日趨活躍。在這種背景下,共青團以灌輸和宣講為主的傳統(tǒng)思想教育模式受到了嚴峻挑戰(zhàn)。在當前,如何在青年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在青年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成為共青團所面臨的艱巨任務。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口流動日益頻繁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一個顯著特征。進入新世紀以來,青年流動的規(guī)模、范圍不斷擴大,流動的頻率持續(xù)加快。從青年的流向看主要是向城鎮(zhèn)、學校、經濟發(fā)達地區(qū)集中。大規(guī)模的流動改變了青年的群體分布。從青年的職業(yè)分布看,越來越多的青年從第一產業(yè)、第二產業(yè)向第三產業(yè)轉移,從國家機關、國有企業(yè)和事業(yè)單位流向金融、法律、咨詢、社工等新興行業(yè)。青年的社會角色轉換進一步加快,大量農村青年進城務工,出現了青年農民工群體,他們面臨著從農村人向城市人、從農民向工人的角色轉換。在城市,大批白領青年面臨不同職業(yè)、不同體制間的工作角色轉換。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和分配方式的多樣化使青年在道德選擇上呈現多樣化,對共青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青年群體的流動性特征對共青團的育人工作產生了深刻的影響,青年群體分布的變化、青年流動帶來的新問題,對共青團組織調整教育模式、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組織的屬性決定了組織的職能,在政治屬性和社會屬性這兩大基本屬性中,政治屬性是團的本質屬性,由此決定了共青團必須把實現政治職能視為根本職能。共青團作為黨的青年工作的助手,是黨的干部的后備軍,是中國政治生活中一個重要的政治組織。高度的政治性是共青團區(qū)別于一般社會組織的重要特征。作為社會組織,共青團存在于社會大系統(tǒng)之中,它的生存與發(fā)展都和整個社會大背景緊密聯(lián)系,因此,共青團在黨的領導下,加強自身建設,必然要堅持其政治性與社會性的統(tǒng)一。青年需要引導和幫助,他們在融入社會過程中面臨很多困難,很多人生困惑需要尋求答案,青年的心聲需要得到表達和尊重,社會必須構建這樣的渠道和機制。共青團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其在利益多元化的社會格局中能夠代表和影響青年的數量和程度。在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中,共青團的社會性體現在工作實踐中就是它的服務功能。共青團一方面要更加有效地服務青年,從青年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加強服務能力建設,更好、更廣泛地聯(lián)系和凝聚青年;另一方面要更加有效地服務大局,把握社會發(fā)展脈絡,為黨做好青年群眾工作,協(xié)助政府做好青年事務工作,引導廣大青年積極投身于經濟建設的實踐,使共青團工作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增強團組織的社會影響力。
青年作為社會聚集性和歸屬感比較強的群體,總是容易結成不同形式的組織。除了政府、企事業(yè)單位通過有意識的引導而成立的社會組織之外,眾多新興社會組織大都是自發(fā)形成的,沒有在政府社會團體管理部門申請登記注冊,屬于非正式組織。面對大量青年自組織的涌現,共青團應深入挖掘青年自組織對團組織的需求,達到凝聚青年組織與凝聚青年個人的統(tǒng)一,按照胡錦濤同志對共青團提出的“堅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爭使團的基層組織網絡覆蓋全體青年,使團的各項工作和活動影響全體青年”[4]的重要要求,不斷加強團的基層組織建設和基層工作,進一步理順與青聯(lián)、學聯(lián)、少先隊等組織的關系,更好地發(fā)揮共青團在青聯(lián)中的核心作用、對學聯(lián)的指導作用和對少先隊的領導作用。共青團要支持他們搞好自身改革,使它們按照各自的章程,自主地、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
共青團經過長時期的組織建設,已經擁有近三百多萬個縱橫交錯的基層組織網絡,基本上覆蓋了各個行業(yè),植根于社會領域的方方面面。共青團組織覆蓋面廣,組織比較健全,體系相對完整,便于調動和運用各方面力量的組織優(yōu)勢使其在社會上占有特殊的地位。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共青團正面臨著在某些領域失去青年支持和失去影響力的嚴峻挑戰(zhàn),主要體現在部分基層團組織處于松散癱瘓的狀態(tài),一些流動團員青年與團組織失去了聯(lián)系,共青團開展的活動對普通青年的影響力在下降等,有組織、無領導的現象比較突出。因此,共青團應該根據新形勢,轉變思路,創(chuàng)新組織設置方式,青年流向哪里,共青團的組織就要設在哪里;共青團的組織設在哪里,團的領導就要到哪里,堅持組織覆蓋與工作覆蓋相統(tǒng)一的原則,增強團組織對青年的領導力,不斷擴大團組織的影響,做到哪里有青年,哪里就有共青團組織的工作和領導,使共青團服務青年的工作進一步落到實處。
[1][4]胡錦濤:《在同團中央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和團十六大部分代表座談時的講話》,載《中國青年報》,2008年6月14日。
[2]團中央青運史研究室:《中共中央青年運動文件選編》,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第42頁。
[3]曹彥鵬:《當前共青團工作面臨的問題與對策初探》,載《青年探索》,2007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