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蘭
吉林省人民醫(yī)院,吉林長春 13000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臨床上常見的急危重癥之一,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常見原因。多是由于冠狀動脈某支發(fā)生急性狹窄或閉塞使心肌急性缺血、損傷、壞死而發(fā)生的以劇烈胸痛、心源性休克、左心衰竭為主的心臟病,給患者生命帶來極大危害。隨著目前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各種不良因素刺激如工作壓力、環(huán)境壓力、生理因素等導致其發(fā)生率不斷上升而且不斷年輕化,據(jù)統(tǒng)計[1],我國每年因AMI死亡人群占其他疾病的3.8%~11.6%,50歲以下患者占13%~17%。因此,在患者發(fā)病早期給予及時有效的搶救和護理是挽救瀕死心肌、縮小梗死范圍、減少死亡的關鍵,也是保證實施經皮冠狀動脈成形術、冠狀動脈搭橋等有效治療順利實施的重要前提?,F(xiàn)將我急診科2011年12月—2013年5月收治的119例AMI患者實施及時有效護理的措施,并對護理后的效果進行回顧分析,旨在為臨床護理提供有效的護理方法,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我急診科2011年12月—2013年5月收治的119例AMI患者進行觀察,男87例,女32例,年齡34~81歲,平均(54.8±3.3)歲,病程3個月~16年,平均(5.7±0.4)年;自行來院79例,出診接回37例,外院轉入3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前區(qū)疼痛、胸悶、瀕死感等癥狀,符合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標準[2]。本次發(fā)病時間5~21 min,平均(17±2)min,其中出現(xiàn)暈厥15例,發(fā)熱41例,休克8例,心衰19例;梗死部位:下壁26例,廣泛前壁51例,前間壁24例,前側壁18例,均伴有心律失常。
1.2.1 病情評估 對患者病情進行準確及時評估,特別是對外出接診患者,應在車上與患者家屬保持聯(lián)系[3],指導患者正確臥床。詢問其發(fā)病原因及癥狀,多數(shù)AMI患者就診時癥狀不明顯,也無明顯胸痛,多以頭暈心慌、血壓下降、呼吸困難、胸悶乏力等原因就診,我們護理人員應提高重視,對這些不典型癥狀做出正確判斷,及時給予多功能心電監(jiān)護或心電圖檢查。在此搶救期間患者應絕對臥床休息至少14 d,減少心肌耗氧量。
1.2.2 維持生命體征 AMI患者病情變化急驟,而且常伴有心律失常、休克、心衰等多種并發(fā)癥,特別是急性右心室AMI患者還容易出現(xiàn)低血壓與周圍循環(huán)不良[4]。因此,監(jiān)測并維持生命體征正常是保證其他搶救措施順利實施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每10 min測量血壓、脈搏、呼吸、心率、體溫、心律,觀察患者神志、面色、意識、尿量等,每20 min查心電圖,并記錄。保持搶救周圍空氣流通,快速給予持續(xù)低流量吸氧以改善心肌缺氧缺血狀態(tài),氧流量4~6 L/min,待疼痛減輕后將氧流量維持在1~2 L/min持續(xù)或間斷給氧,對合并左心衰患者可加入20%酒精高流量吸氧,從而減少心律失常發(fā)生;快速建立2條靜脈通道,及時補液改善心肌,減輕疼痛,注入如硝酸甘油、硝普鈉、西地蘭、酚妥拉明、速尿等藥物,并控制給藥時間與速度,防止液體過快加重心臟負荷而發(fā)生肺水腫,每15 min測量尿管記錄出入量,患者劇烈疼痛時可遵醫(yī)囑杜冷丁50~100 mg肌注或嗎啡2~10 mg靜脈滴注,以免為疼痛反射增加心肌耗氧量擴大梗塞面積。
1.2.3 溶栓護理 溶栓治療是AMI恢復心肌再灌注的主要方法。文獻報道[5],急性心梗發(fā)病后6 h內接受靜脈溶栓治療者,冠脈再通的成功率可達50%~70%,若發(fā)病1 h內接受溶栓幾乎不發(fā)生心肌壞死。應緊急查血常規(guī)、血小板、出凝血時間、配血等,遵醫(yī)囑進行溶栓,給予尿激酶100~150萬U加入5%葡萄糖100 mL靜脈滴注,30 min滴完,溶栓期間持續(xù)心電監(jiān)護,監(jiān)測心電圖變化,密切觀察并記錄詳細生命體征和心律失常變化,注意觀察皮膚黏膜有無出血征象,備好各種搶救藥品以便及時搶救。
1.2.4 心理護理 患者多因急驟發(fā)病,再加上心前區(qū)劇烈的壓榨樣疼痛,常感到焦慮、恐懼、窒息甚至瀕死感,再次引起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分泌增高,心肌耗氧量增加,導致梗塞范圍擴大。資料顯示,80%AMI患者可因焦慮情緒而導致心律失?;蛑旅詡鲗蓙y而發(fā)生猝死[6]。因此,我們護理人員應認識到不良情緒對AMI的危害,根據(jù)患者對疾病的認識進行個體化心理護理,了解患者心理狀態(tài),向其講解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指導其平穩(wěn)正確對待疾病,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并以鎮(zhèn)靜從容、有條不紊的工作態(tài)度及精湛的技術充分贏得患者及家屬信任,促使患者更好的配合治療,促進康復。
1.2.5 緩瀉排便 有專家認為[7],排便時用力不當增加心臟負擔是AMI發(fā)生過的重要誘因。特別是AMI患者,由于長期臥床與便秘和排便習慣的改變,引起靜脈因心血量增加心房壓力增高,同時增加心室后負荷,可致冠脈血流量下降,心功能減退,引起AMI。因此,應密切觀察患者的排便情況,做好心電監(jiān)護,特別是在絕對臥床期間,訓練患者床上排便的習慣,指導患者正確用力和依結腸走向的方向進行環(huán)形按摩;便秘時給予緩瀉劑或開塞露灌腸,對有并發(fā)癥應心電監(jiān)護下進行排便,必要時可給予口含三硝基甘油片0.5 mg,以保證排便安全,預防AMI再次發(fā)生。
1.2.6 康復指導 對于搶救過來的AMI患者應向其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宣教,使其對自身的疾病有足夠的自知和自救能力,指導他們掌握健康的知識,合理安排飲食和休息,戒煙禁酒,保持良好生命狀態(tài),積極合理進行康復訓練,如步行、慢跑、太極等,在提高生命質量的同時提高生活質量,并指導患者外出時備好急救藥品,定期到醫(yī)院進行復檢,延長患者存活時間。
所有AMI患者均得到完整、細致的治療和護理。經過護理,有9例患者死亡(4例死于心力衰竭、5例死于心源性休克),其余患者均急救成功,成功率達92.4%。
近年來,社會各人群對AMI不斷重視起來,特別是對引起AMI的誘因如心絞痛、高血壓、不良生活習慣的重視,從而起到提前預防和控制的作用。但AMI發(fā)病時病情重、變化快、病死率高。正確認識和判斷疾病的發(fā)展,實施及時完善的急救措施和護理是提高患者生命率,減少并發(fā)癥與死亡的關鍵。我認為,我們不僅要掌握AMI的病理變化,特別是癥狀不典型的老年患者,正確評估他們的病情和變化,還要掌握各種急救技巧、操作技能和儀器設備的使用,仔細觀察患者病情,迅速而恰當?shù)牟扇∠鄳淖o理措施,進行有效的心理疏導,以進一步提高搶救成功率,促進患者生命的延續(xù)。
[1] 高詠萱.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急救護理效果觀察與分析[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1(23):119-120.
[2] 曹陽.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竭患者院前急救護理[J].中國保健營養(yǎng)(中旬刊),2012(13):44-45.
[3] 曾文莉,肖燕.急性心肌梗死112例急救護理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3(13):109.
[4] 吳月英.急救護理路徑在救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臨床效果分析[J].醫(yī)學信息(下旬刊),2011,24(10):219.
[5] 劉坩,陳紅.院前急救護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應用效果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1,32(22):695-696.
[6] 黃英,錢文茹.急診ICU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護理[J].健康必讀(中旬刊),2012(8):223-224.
[7] 張敏鈺,劉佩璇.急診靜脈溶栓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護理[J].嶺南急診醫(yī)學雜志,2008,13(2):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