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意群
(浙江海洋學院外國語學院,浙江 舟山 316022)
中國青年志愿者,經過規(guī)范注冊的志愿者達到3047萬,志愿者團隊基層組織、服務隊遍布全國各個地區(qū)、各個領域。[1]而青年大學生作為志愿者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推動社會和諧發(fā)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平臺建設、自身成長成才發(fā)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同時,隨著志愿者服務活動的深入開展和新時期“90”后大學生的新特點,出現(xiàn)了志愿者積極性不高、業(yè)務能力不強、缺乏系統(tǒng)培訓等諸多現(xiàn)實問題,如何解決這一系列問題,培養(yǎng)出高素質的大學生志愿者隊伍,高標準嚴要求地完成各類志愿者工作任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面臨的重大課題。
對社會而言,首先志愿者活動因其低進入門檻,提供了一個人人均可參與服務活動的社會平臺和途徑,能讓不同階層、不同職業(yè)、不同領域的人廣泛參與,關心弱勢群體,服務各類群體,傳播社會文明,這種“愛心”和“文明”最終匯聚成一股強大的社會暖流,有助于構建和諧社會。而且,大學生志愿者在具備良好的服務態(tài)度和專業(yè)的服務技能同時,其可塑性強、人力成本低,節(jié)約了大量的社會資源,特別是在舉辦大型賽事和活動的時候,更提高了活動整體的品質。
對志愿者所在高校而言,志愿者服務活動的有效開展為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實踐育人的新平臺,對不斷培養(yǎng)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大學生志愿者具有熱情、思想靈活、適應快、可塑性強等特點,是高校所在當地“義工”的主要組成部分,增強了高校在當地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對于志愿者本身而言,志愿者服務活動能充分發(fā)揮大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教育的作用。大學生們在服務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自身的理論知識和能力上的不足,通過總結和再學習,完善知識結構,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思想修養(yǎng),增強了大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歸屬感。
(一)志愿者非“自愿”,招募缺乏整體規(guī)劃。第一、志愿者非“自愿”?!肚嗄曛驹阜諚l例》第二條規(guī)定:志愿服務,是指青年志愿者組織和青年志愿者自愿、無償地服務于社會生產、生活,促進社會文明與發(fā)展的志愿服務行為。[3]部分高校為了達到一定數量的志愿者隊伍,在新生剛進校時利用新生對高校管理制度不了解,以“學校要求和規(guī)定”等行政命令方式要求全體新生加入到志愿者隊伍,這種“被參加”的招募方式,與志愿精神不符,很容易在部分學生的產生抵觸情緒,不能保證服務時的自愿性,不利于順利完成志愿活動;第二、負責招募志愿者的“面試官”主要是學生,而且往往是大二的學生干部,由于“面試官”本身的志愿者服務經歷過短、經驗不足等限制,不能很好的完成招聘工作;第三,部分高校對所需招聘的志愿者數量和要求掌握的技能缺乏整體規(guī)劃,亦沒有對應聘者的興趣、特長、愛好、技能等有所掌握,而不選擇、不分類的全部接收,出現(xiàn)“來了就收”、“多多益善”的隨意現(xiàn)象,在這種情況下,會出現(xiàn)有志愿服務任務時,匆忙找人應對,使得志愿者個人特長與崗位要求難以匹配,降低了服務質量,甚至給社會、高校、個人帶來一定的損失。
(二)志愿者活動能力不強,缺乏培訓。
當今的社會是分工越來越細的社會,要求更加專業(yè)的人做專業(yè)的事情。當有志愿者任務的時候,比如舉辦大型會議或賽事時,均需要一批掌握必要的工作技巧、相關的業(yè)務理論知識、溝通和組織能力強等技能的志愿者參加服務工作。而現(xiàn)實的高校中,大學生志愿者招募進來時,大多沒有進行專業(yè)的培訓,或者只是對志愿者精神、規(guī)章制度解讀,服務要求等進行宏觀的布置,而對志愿者在實際服務過程中所需的工作技巧和實質性的知識、技能涉及不多,對實際志愿者工作幫助不大。對于一些分工細、要求高的工作,如果沒有專門特定的培訓方案,容易導致在服務中能力缺失與任務失職。[4]
(三)大學生志愿者積極性不高、主動性不強。
目前,高校大學生志愿者的主力軍是剛跨入校門的大一學生,以筆者所在的高校為例,大一志愿者的比例達到70%之高,而大多經歷了大量志愿者活動、服務經驗較為豐富的大二大三學生選擇“隱居”學校。如果有志愿者活動,有些班級無人響應,甚至用抽簽、按學號輪流、命令、攤派的形式安排志愿者,這樣的志愿者帶著不自愿的情緒參加服務活動,被動的聽調遣,無法達到活動的理想效果,志愿者的社會成就感就會蕩然無存,甚至會以仇恨、厭惡的心理對待志愿者活動。另一方面,社會上一些單位工作人員對大學生志愿者活動認可度不高,認為大學生志愿者是高校提供的免費廉價勞動力,而往往安排一些打掃衛(wèi)生、安全巡邏、維持交通秩序等雜活給大學生志愿者,形式單一,甚至于隨意增多和退回志愿者,打壓大學生志愿者的積極性,使他們缺乏繼續(xù)參加志愿者活動的動力,甚至離開志愿者隊伍。
大學生志愿者隊伍建設是高校實行德育建設的一個重要平臺和實踐途徑,成為實踐“三個代表”、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創(chuàng)先爭優(yōu)等重要思想的有效載體。因此,根據高校實際特色,建立起一套適應社會人才培養(yǎng)要求,科學而高效的志愿者隊伍建設長效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要在全校范圍內提高對大學生志愿者活動作用的認識,成立以團委牽頭,其他相關部門參與的大學生志愿者活動領導小組,采取有力措施,從搭建志愿者服務基地、設計志愿者活動方案、聘請專業(yè)指導老師到經費和場地落實等,給予大學生志愿活動實實在在的支持和關心,真正將大學生志愿者活動作為高校實踐育人的重要途徑,為高水平、高質量的開展志愿者活動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
(二)制定專門的志愿者招募方案,并做好志愿者檔案。在招募志愿者前,要制定好專門的招募方案,明確所需招募志愿者的專業(yè)、不同崗位的技能要求、所需志愿者總人數及各部門人數等,要公開和對外公布招募流程、時間、地點、選拔方法等等,并通過有效途徑發(fā)布招募信息并進行宣傳,由具體豐富經驗的教師團干部或者教師志愿者嚴格把關,本著公平、公開、公正的原則,對擬接收的志愿者進行公示,全方位保證組建優(yōu)秀的志愿者隊伍。志愿者隊伍建立之后,及時了解每個志愿者的興趣、愛好、特長、掌握技能并做好記錄,建立志愿者信息庫,并定期更新,及時掌握志愿者的最新動態(tài),可以做到“需要什么樣志愿者就可以提供什么樣的志愿者”,保證志愿者質量,為今后的志愿者服務奠定基礎。在服務中,將服務次數和服務效果納入志愿者檔案,并在合適的范圍進行公示。
(三)夯實業(yè)務培訓,修煉好內功。
志愿者活動服務形式多種多樣,服務內容方方面面,需要志愿者掌握的知識點也很多,服務要求也很高,因此需要對志愿者進行專業(yè)培訓。培訓內容可以包括兩部分:一是基礎培訓,培養(yǎng)志愿者的責任意識、安全意識、服務態(tài)度和服務精神等,主要是志愿者的精神、活動要求、基本禮儀、服裝藝術等方面。各高??梢酝ㄟ^邀請業(yè)內經驗豐富專家開展講座、觀看視頻、分組討論等方式進行,并且在有新志愿者加入的時候及時組織培訓;第二是專業(yè)培訓,根據志愿者具體服務的崗位進行分類培訓,內容主要是介紹崗位的基本特點、技能要求、服務流程、服務人群、服務標準、團隊管理和緊急情況處理等方面,使志愿者熟悉崗位的職責要求、專業(yè)技能和知識,可以通過活動的組織者來實施。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經過理論的培訓之后,可以組織志愿者通過見習服務、角色扮演、案例分析、模擬培訓等方式檢驗培訓的效果和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只有通過不斷培訓,才能提高志愿者的綜合素質和服務能力,修煉好“內功”,為保質保量完成志愿者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
(四)健全考核體系和激勵機制,引領大學生志愿者。完善的志愿者考核體系和激勵機制是科學化管理大學生志愿者活動的保障。在每次志愿服務后,對服務次數和服務效果及時記錄,納入志愿者檔案,在合適的時間、地點、范圍內公示。對志愿者的服務時長、態(tài)度、質量等進行考核,對不合格的志愿者找原因、找差距,實行結對形式“幫扶”,使其重拾信心和勇氣,保證志愿者隊伍的整體質量。健全志愿者激勵機制,作為以“90”后為主的志愿者,枯燥的說教,填鴨式的要求較難感動他們,對活動中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個體或團體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在校內外廣泛宣傳,樹立志愿者典型,讓廣大學生都向先進、向優(yōu)秀學習,發(fā)揮模范帶頭作用,鼓勵其他人積極參與,讓一個志愿者靈魂撼動另一個志愿者靈魂,讓他們朋輩之間相互感染,使校園內充滿“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爭當志愿者”的良好風氣,從而在思想上更好地引領其他大學生志愿者。同時,將志愿者服務以量化的形式與各類評獎評優(yōu)、推優(yōu)入黨等掛鉤,激勵更多的優(yōu)秀大學生加入志愿者隊伍中來。
(五)創(chuàng)新志愿者活動新品牌、新項目。第一、“學”與“習”結合,拓展專業(yè)實踐基地。《論語》有一句經典:“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是覺悟,是對理論知識不斷的思考和研究;習是練習,即把學的內容和成果放到實際生活中實踐。在高校,“學”是指大學生的專業(yè)理論學習,“習”是專業(yè)實習、見習和實踐,在志愿者活動品牌和項目建設中,可以結合專業(yè),建立服務實踐基地,讓大學生志愿者進行常態(tài)化、常規(guī)化專業(yè)服務,比如讓師范生去義教、讓學醫(yī)的學生去義診、讓學機械的學生去義務修理等,志愿者們在服務時可以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并接受實踐的檢驗,進而反饋到下一步的理論學習中,從而激發(fā)起學習的積極性,增加學習的成就感。第二、敬老扶弱,增加社會責任感。大學生是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社會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關心關注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包括遠離家鄉(xiāng)的農民工子弟、家庭經濟困難戶、子女均在外工作的城市空巢老人等,可以增加大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第三、積極參與各類大活動,全方面“包裝”志愿者。在舉行各類大賽事、大活動時,均無一例外的需要大量高素質、高技能、能靈活應變的大學生志愿者,他們的服務質量和綜合素質也反映了舉辦城市的品味與形象。服務上海世博會志愿者超過200萬[5]、直接服務2008年奧運會的賽會和城市志愿者超過50萬[6]、服務2011年殘疾人運動會的志愿者超過1.2萬[7]。這些志愿者們在長時間的服務中能極大的鍛煉服從意識、組織能力、學習能力、交流溝通能力、應變能力和耐心、愛心、責任心等等,也提升了志愿者們的理想信念,完善了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大學生青年志愿者服務是高校實踐育人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高素質的大學生志愿者培養(yǎng)需要得到社會、高校、個人的高度重視。只有不斷創(chuàng)新大學生志愿者隊伍建設的模式、新方法,從制度、內容、項目、方法等各方面出發(fā),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推動大學生志愿者工作的高效開展,更有利于社會、高校、個人的和諧發(fā)展。
[1]皮均,潘聰聰.大時代背景下的英雄事業(yè)——團中央青年志愿者工作部副部長皮鈞談青年志愿者事業(yè)[J].中國大學生就業(yè),2011(16):18-19.
[2]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2012-01-10).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870/201209/xxgk_142870.html.
[3]付建軍,李金華,孫玉偉.青年志愿者服務與大學生素質教育[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2(2):183-184.
[4]孟芳兵.高校志愿者招募培訓工作機制研究[J].華中農業(yè)大學:社會科學版,2010(2):161-164.
[5]馬思嘉.大學生志愿者志愿動機分析研究——以2010年上海世博會大學生志愿者為例[EB/OL].(2011-06-28).http://sf.shufe.edu.cn/structure/xueshengtd/zhengzhixy/shijiandy_con_77008_1.htm.
[6]50萬名賽會和城市志愿者將服務北京奧運會[EB/OL].(2009-06-13).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06/13/content_8362929.htm.
[7]全國殘疾人運動會志愿者工作總結表彰會在杭舉行[EB/OL].(2011-12-07).http://www.gov.cn/gzdt/2011-12/07/content_20135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