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朝暉 王彥俠
(北京電子科技職業(yè)學院,中國 北京 100016)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基石,語言與文化不可分割。學習一門語言,必須了解其背后的文化。然而,目前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狀況卻不容樂觀。筆者去年對45位高職英語教師進行了一次文化教學現(xiàn)狀的問卷調(diào)查,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60%的教師認為在高職英語教學中英語文化教學可有可無,這表明高職英語教師對英語文化教學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有90%的教師認為學校的文化教學零碎而缺乏系統(tǒng),沒有形成體系。
布朗曾經(jīng)說過:“The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language is also the acquisition of a second culture.”胡文仲也曾經(jīng)指出:“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不了解英美文化,要學好英語是不可能的。反過來講越深刻、越細致地了解所學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tǒng)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細節(jié),就越能正確理解和準確使用這門語言?!庇纱丝梢姡瑢W習一門語言必須了解其文化背景。實踐證明影響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不僅在于語言本身,更在于對英美國家文化的了解。對文化教學的導入不僅會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而且也會對語言教學起到促進作用。通過文化來學語言,語言會學得更好。
高職學生來源多元化,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而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英語基礎(chǔ)差,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面對這樣的學生,高職英語教師在教學中適時進行文化導入,既可以引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中的世界觀、價值觀、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風俗習慣等,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隨著全球經(jīng)濟一體化,各國之間交往日趨頻繁,起中介作用的語言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與來自不同語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往時,僅靠掌握目的語正確的語法、地道的語音語調(diào)和一定的詞匯量是遠遠不夠的,還應了解他們的社會習俗、價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維方式甚至非語言交際方式等,否則就會產(chǎn)生許多誤解和矛盾。外語教學專家區(qū)分交際中的語言錯誤和文化錯誤,并認為后者的性質(zhì)更為嚴重。
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我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將之全盤托出教給學生,這必然涉及到一個內(nèi)容取舍的問題?!陡呗毟邔=逃⒄Z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中指出高職英語的教學內(nèi)容應突出實用性和針對性。高職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也應遵循實用性原則。實用性原則要求所導入的文化內(nèi)容要與學生所學的語言內(nèi)容、日常生活實際密切相關(guān),同時要考慮到學生所學的專業(yè)和將來所從事的職業(yè)性質(zhì)。這樣,文化教學與語言交際實踐緊密結(jié)合,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不會覺得語言與文化的關(guān)系過于抽象、空洞。
目的語文化和母語文化之間有共性,也有個性。共性是本族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具有的一般共同點,它對目的語及其文化的學習具有正遷移的意義。個性是本族文化與目的語文化各自具有的特殊性。通過對比,可使學生了解兩種文化之間的共性和個性,加深對不同文化的認識和理解,使學生避免交際中的文化失誤,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例如,對于獅子的勇猛(brave),綿羊的溫順(gentle),狐貍的狡猾(sly)等,英語和漢語的文化內(nèi)涵基本相同。而“龍”的文化內(nèi)涵中西方就有很大差異。在中國文化里,“龍”是“權(quán)利、威武、力量”的象征,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能在龍年出生,擁有龍的屬相的人倍感驕傲。而在英語文化里,“dragon”是惡魔的化身,因為希臘羅馬神話中的“龍”是一種長著鷹爪和鷹翅、獅子的頭和前腳、魚鱗、羚羊角以及蛇尾,口中噴煙吐火的兇殘怪物。英國人傳說中的英雄貝奧伍夫就是在與“a fire dragon”的搏斗中受傷而不幸去世的。因此出現(xiàn)了一些如:a dragon lady(母夜叉),dragon breath(口臭)等詞語。許多英美人對漢語中的成語“望子成龍”不能理解,他們不知道中國的父母到底希望他們的子女成為什么樣子?我們將“亞洲四小龍”轉(zhuǎn)譯成英語的“Four small tigers of Asian”(亞洲四小虎),而不是“Four small dragons of Asian”,就是為了能讓西方人更容易理解與接受。
在高職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要有一定的階段性,要根據(jù)學生的語言水平、認知水平來確定文化導入的內(nèi)容,注意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初始階段重點介紹簡單、常見的文化知識,如風俗習慣、日常行為方式等。隨著學生的英語水平不斷提高,文化教學內(nèi)容可逐漸深入,如介紹和講解英美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宗教信仰等。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要素,是文化載荷量最大的成分。許多詞匯因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歷史背景等因素影響而具有不同的文化內(nèi)涵。教師在進行詞匯教學時應注意進行相應文化意義的介紹,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和正確運用詞匯。如顏色詞“紅色”,紅色是中華民族的基本崇尚色,在中國文化中,紅色象征吉祥、幸福,凡逢喜慶節(jié)日,必以紅色裝飾。而在西方文化中,紅色的貶義色彩比較濃,它象征殘暴、血腥和危險。因此,英國翻譯家Hawks將《紅樓夢》中的“怡紅公子”、“怡紅院”翻譯成“Green Boy”,“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又如由于地理環(huán)境與氣候條件的不同,“西風”或“西北風”在漢語中指的是冬季寒風,而英國地處西半球,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響,西風是報告春天的暖風,所以英國人對West Wind的聯(lián)想是溫暖的春風。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正是對春的謳歌,如果不向?qū)W生介紹相關(guān)文化背景知識,學生就難以理解詩人對“西風”的情感。
交際習俗也是一種文化現(xiàn)象,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不同交際習俗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和行為方式有很大差異,體現(xiàn)在問候、稱呼、贊揚回應等方面。在問候方面,中國人見面問候習慣于問:“你吃了嗎?”或“你去哪?”,若按我們的習俗用英語去問候英美人“Have you had your lunch?”,對方可能會誤以為你要請他吃飯,如果問“Where are you going?”, 對方的反應很可能是 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在稱呼方面,中國人對長者的稱呼,習慣加一個“老”字,如“老張、老前輩、老先生、老爺爺、老奶奶”等,以示尊敬、敬重。而在西方文化里,不但沒有尊老的習俗,反而認為“老”意味著不中用、來日不多,因此西方人忌諱說“老”,在表達“老人”時,他們習慣用 “senior citizen”而不是“old people”。 另外,中國人喜歡用職務來稱呼別人,如“李經(jīng)理、王部長、張局長”等,而在英語中,這種稱呼很少見,只對高級官員或某些專門人員用“頭銜十姓”的稱呼,如 President,Profossor,Doctor等。一般情況下在姓前加上Mr.,Mrs.,Miss來稱呼。在非正式場合下,不論地位和職務高低,英美人一般都愿意直呼其名,以示他們之間關(guān)系親密或地位同等。在贊揚回應方面,中國人崇尚謙虛,因此當?shù)玫絼e人的贊揚時,回應往往是謙虛的回答如“哪里哪里?”或“一點小成績不值得一提”等,而英美人則往往用接收的方式“Thank you!”來回應。
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觀是“天人合一”,強調(diào)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為了達成“和諧”,中國人形成了自制、內(nèi)省及集體主義等價值觀念,習慣于“克己守道”、“循規(guī)蹈矩”、“與集體或大多數(shù)人保持一致”,有時為了與集體保持一致,不惜委屈自己,說出一些違背本意的話或做出一些表里不一的事。而西方的哲學觀是“天人相分”,西方人認為人與自然是征服與被征服的關(guān)系,人應該通過自身不斷的努力去支配并改造自然,實現(xiàn)自我。因此,西方人注重奮斗,崇尚成功,強調(diào)自由、自立、平等、民主以及個人價值的實現(xiàn),體現(xiàn)出個人主義。正因為受著不同的價值觀的影響,中國人和西方人在思維方式和言語觀方面表現(xiàn)出很大差異。中國人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導和影響下,在思維方式方面傾向于求整體、求籠統(tǒng)、和知覺上重直覺,而西方的天人相分的哲學觀決定了西方人一切二分,對待事物習慣分析和重邏輯的思維方式。這兩種不同思維方式反映在語言上則是漢語重意合,而較少注重形式規(guī)范,使?jié)h語的模糊性更為突出,語法呈隱性,注重主體意識。而英語重形合和形式規(guī)范,語法呈顯性,不偏重主體意識。在教學中融入這些比較深層次的文化內(nèi)容,對許多錯誤可以做到防范于未然。
非言語交際是整個交際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面對面交際中,伯德惠斯特爾等人認為只有35%是言語交際,65%為非言語交際。不同文化在表達同一意義時有時使用不同的非言語符號。如中國人用手勢招呼別人“過來”時,經(jīng)常是手臂前伸,手心向下手指彎曲數(shù)次,而英美人則把它當作是招呼動物的手勢,他們“招呼”人過來時,是將手心向上手指彎曲數(shù)次。不同文化對同一非語言符號的認識也不盡相同。例如,中國女性對緊盯著自己看的目光感到很不自在,而西方人則往往毫不掩飾的表露自己情感,女性會因為受到對方的吸引而感到倍感自豪。讓學生了解更多有關(guān)非言語交際的知識,一方面可以使學生通過對方的非言語表達來更好地理解對方,減少交際障礙;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學生利用非言語符號來彌補自己言語表達能力的不足,增強交際效果。
課堂教學是進行文化導入,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主要途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教材里的文化內(nèi)容,另一方面還要適時補充與教材內(nèi)容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知識。例如,講《新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Unit 9的課文Thanksgiving Day and Christmas時,教師可先通過觀看相關(guān)視頻來進行有關(guān)美國的感恩節(jié)和西方的圣誕節(jié)的文化背景知識介紹,讓學生了解到感恩節(jié)的來歷,有關(guān)圣誕節(jié)的來歷和圣誕老人的故事等,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對課文進行講解時,可組織學生討論西方人慶祝圣誕節(jié)的方式,從而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心。
鑒于目前高職院?;A(chǔ)課程普遍壓縮、課時減少的現(xiàn)狀,可通過開設選修課來彌補必修課課內(nèi)學時的不足,可開設一些跨文化知識選修課,如西方文化之旅、中西方文化對比、語言與文化、跨文化交際等,使學生更加全面地學習西方文化知識,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提高其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鑒于文化知識既廣又雜和教學時間的有限,可以有針對性地開展一些第二課堂活動,如系列文化講座、英語文化知識競賽、英語劇本表演、英語晚會、英文歌曲比賽、通過文化調(diào)查撰寫論文或報告等。通過豐富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提高他們的語言運用能力和交際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為解決學生本土文化缺失的問題,在通過多樣活動來學習西方文化知識的同時,還應引導學生通過適當?shù)幕顒觼碓鰪妼χ袊幕牧私?,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知識競賽,包餃子、粽子比賽,中國經(jīng)典故事大賽等等。
教師在進行文化導入時可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等,學生在輕松快樂的氛圍中,不但可以學到標準、地道的英文表達方式,還可以接觸到到大量的文化知識,了解到許多與文化有關(guān)的非言語交際的方法。例如通過觀看電影《刮痧》,學生可以深切體會到中美文化在“刮痧”問題上的差異,中國的傳統(tǒng)醫(yī)學被美國人理解為對孩子的“虐待”。在文化導入時,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網(wǎng)絡,引導學生上網(wǎng)查閱資料,積累文化知識。
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因此學習語言,必須了解其背后的文化背景,明白在那一文化影響下的語言表達方式等,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的交際過程中正確、得體地運用語言。高職教育強調(diào)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高職英語教師在教學中應注重文化的導入,將語言和文化融合在一起,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將學生培養(yǎng)成符合社會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2]馬笑春,趙靜思.試論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J].海外英語,2012(6).
[3]王秋霞.跨文化交際與英語教學[J].漯河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1).
[4]王慶,艾素萍.淺談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問題[J].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