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念
(徐州機電工程高等職業(yè)學校,江蘇 徐州221011)
薩丕爾一沃爾夫假說是20 世紀語言學上具有重大意義的理論,該假說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第一,語言決定論,即語言決定思維、信念、態(tài)度等。語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維方式也不同。它是這一理論的最初假說,即強調語言在塑造人的思維方式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第二,語言相對論。即思維相對于語言,思維模式隨著語言的不同而不同。語言反映思維、信念、態(tài)度等,但語言并不完全決定思維,而在實際上影響人們的認知和思維方式。它是對于語言決定論這一強式假說的修正,即認為語言影響思維,語言不同的民族,其思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差異。語言相對論這一弱式假說也更為目前大多數(shù)學者所接受和認同。北京大學英語系辜正坤教授在他的題為《中西語言文字比較與中西文化走向》一文中有這么一段話,“一旦你學會了一種語言,這種語言的語音天天都會打擊著你的耳鼓,不斷地作用于你的感知器官,你不知不覺地受到這個種因素的熏陶,一天到晚地說它,想它,從你出生的那天起就要接受它,它等于時刻都在模塑你的語音感知能力模型,也在模塑你的思維模式,日久天長,就等于教會了你一套用語音來認知這個世界的方式。一整套語言就是一種世界觀的認知模式。所以你學到一種嶄新的語言,等于學到一種嶄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p>
筆者認為,假說固然有其可取之處,但不免存在不足之處:
(1)對語言缺乏歷史觀點: 語言是經歷過漫長的歲月形成的,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產生而產生的。連薩丕爾自己也承認,在遠古的時候,文化現(xiàn)象決定了某些語言形式。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應該是社會及其文化決定語言,客觀的社會環(huán)境(包括文化和語言)對人的認識能力的發(fā)展都產生重大的影響,但起決定作用的絕不是語言。
(2)語言不能決定世界觀。從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來看,決定人們的意識的首先是人們的社會存在。在階級社會里,人們按其經濟地位的不同而組成不同的社會集團,形成不同的世界觀。如果語言真的可以決定世界觀的話,世界上就沒有階級,階級斗爭也就自行消滅,自然也就不會有什么勞資的紛爭。這種推論與現(xiàn)實社會的情形是完全不相容的。綜上所述,薩丕爾—沃爾夫的假說,尤其是語言決定世界觀的極端主張是站不住腳的。
盡管如此,這種理論對于我們今天的外語教學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近年來,英語學習在中國的熱潮一浪高過一浪,但薩丕爾一沃爾夫假說中的合理成份對外語教學的作用一直未受到學界的重視。鑒于此,本文試圖從語言影響思維的角度探討薩丕爾一沃爾夫假說對外語教學所具有的指導意義并給出一些建議。
(1)必須區(qū)分作為不同系統(tǒng)的母語和第二語言
不同的語言系統(tǒng),不論在詞法、句法上都是有一定的差異的,在進行外語教學時,作為教師,要能夠清楚地把握母語與外語之間的這種差異,從而達到認識所學的語言系統(tǒng)不同于母語的地方。只有這樣,才能通過比較,讓學生把握兩種語言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才能真正地駕馭這種語言。
(2)識別母語與外語的不同的認知角度
由于漢語與英語在認知角度上不同,因此教師在講授英語時,必須把握二者的區(qū)別,從認知的角度上選擇適合于英語教學的方法,從認知的過程與角度上把握如何學習英語,從應該切入的認知特征上培養(yǎng)不同語言學習者的思維樣式、思維慣性,從而達到既有語言形式的理解,又有認識本質的把握的目的。
(3)把握不同的文化背景
學習外語,不僅僅是學習純粹的語言,還要學習蘊藏在語言之內的文化背景知識,文化背景知識把握的多少,說明學習外語者對外語的把握程度,只有把握了文化背景知識,才能說是真正地把握了一門外語,而這也正是外語學習的真正內涵所在。學習外語的過程就如同個體掌握母語一樣。
(4)倡導“用語言思維”
我們倡導學習外語應該語言優(yōu)先,兼顧思維。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掌握一門外語,才能使外語學習由門外漢而成為入門者,也才能登堂入室。
綜上所述,對于薩丕爾沃爾夫假說,我們要放出眼光,先行拿來,再行揚棄,取其合理、科學的成份為我所用,促進我們的外語教學更上新臺階。
[1]Cutler, Anne. On saying what you mean without meaning what you say[R].In M.W. Lagaly, R. A. Fos and A. Bruck, eds., papers from the Tenth Regional Meeting,Chicago Linguistic Society,1974.
[2]褚孝泉.語言哲學從語言到思想[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1.
[3]桂詩春.心理語言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5.
[4]辜正坤.中西語言文字比較與中西文化走向[Z].1992.
[5]章麗萍.中西思維模式的差異研究及其在語言表達形式中的體現(xiàn)[J].文教資料:中旬刊,2009.
[6]劉潤清,封宗信.語言學理論與流派[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