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華
(南通博物苑 江蘇 南通 226001)
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所遺留下來的遺物以及遺跡。文物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各個歷史時期人們所從事的社會活動、形成的社會關系、具有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以及利用生產工具改造自然的程度與狀況,可以說一個歷史時期的文物集中展現(xiàn)了當時人們智慧的結晶。文物的存在離不開文物保護工作。基層博物館是我國文博機構的基礎單位,處于文物保護工作的最前沿,為保護祖國文物事業(yè)作出了重要貢獻。然而,由于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和管理體制滯后,基層博物館在文物保護方面還存在著一系列突出的問題,如:基層博物館的展陳和庫房條件落后,一些珍貴文物得不到妥善保護;文物保護人才缺乏,專業(yè)基礎知識缺乏;以及文物保護任務重等,這些都使得我國基層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工作發(fā)展艱難。
一些地方政府片面地追求經濟發(fā)展,不重視基層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特別是一些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的領導對博物館文物保護本身所潛在的價值認識膚淺,輕視文物保護工作。一些地方領導受功利思想的影響,喜歡搞“面子”工程,寧愿花錢建漂亮的展廳,也不愿意支持建設文物保護庫房,或者引進文物保護先進技術。上級文物主管部門對基層博物館每年的例行檢查,也僅僅是關注防火、防盜等安防工作,對館藏文物自然損壞的情形不大關注,對基層博物館在文物保護工作中所面臨的具體困難幫助不多?!爸乜脊虐l(fā)現(xiàn),輕文物保護”已經成為了普遍現(xiàn)象。
盡管近幾年中央和地方政府越來越重視文物保護工作,投入經費也逐年增加,一大批珍貴文物得到搶救和保護,然而由于歷年欠帳太多,加之我國各地文博機構收藏文物眾多,以及各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仍有相當多基層博物館文物保護資金得不到落實,影響了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在一些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文化經費僅夠維持人員工資和基本辦公支出,根本無力承當文物保護費用,一些欠發(fā)達地區(qū)的市、縣政府對文物保護經費的投入幾乎為零。不少珍貴文物由于缺少保護資金,在簡陋的庫房里損壞過程加快,令人嘆息。
《文物保護法》規(guī)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文物保護事業(yè)納入本級財政預算,國家用于文物保護的財政撥款隨著財政收入增加而增加?!比欢恍┑胤秸皇菫榛鶎硬┪镳^提供人員基本工資,對博物館館藏文物保護經費很少兌現(xiàn),有些承諾也很難到位。在一些基層地區(qū)(縣級單位),文化主管部門仍然掌握基層博物館的財務支配權,基層博物館沒有專項經費的使用權,即使是上級撥付下來的少量經費,往往也是需要經過多道程序申請才能撥付下來。甚至有些專用經費被上級單位挪用克扣,撥付下來的經費所剩無幾。
目前我國文物保護形勢還較嚴峻,文物保護條件還不太理想。2002年至2005年,國家文物局委托中國文物研究所組織開展了全國館藏文物腐蝕損失調查。經專家組調研和統(tǒng)計分析得出結論,全國共有50.66%的館藏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腐蝕損害。造成館藏文物腐蝕損失的主要原因是文物庫房條件不達標、文物保存環(huán)境控制設施設備匱乏、科研和運行經費嚴重不足、保護修復科技人才短缺等問題。
博物館的建筑是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一個載體,博物館文物庫房是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必要條件,是專門用來存放文物的場所,與一般性的庫房存在很大差別,是一種特殊用途的建筑。文物庫房不僅要具有防盜、防火、抗洪水、防止雷擊以及抗震等抵御自然災害的作用,還應該具備防止因空氣污染、光線輻射、氣候變化等自然因素造成館藏文物損害的功能。據統(tǒng)計,除一些經濟發(fā)達地區(qū)外,我國絕大多數(shù)基層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工作仍然還是落后的庫房管理人員加簡陋的庫房模式,完全不能適應新時期文物保護工作的需要,文物保護工作沒有相應的科學保護措施,造成基層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困難重重,不少文物遭受了不應有的損失。
基層博物館是地方文物保護的主體力量,但是這些基層博物館人員往往任務繁重,需要身兼多職,如文物保護管理所、文管辦、基層博物館,往往是“一套人馬,多塊牌子”。有時還要承擔上級布置的其它工作任務,基層博物館文物保護人員就顯得緊張短缺,事情繁多;同時又因缺少足夠的經費投入,使得文物保護工作大打折扣,影響了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
基層博物館文物保護專業(yè)人才普遍較少,文物保護方面的專門人才缺乏。目前,在日常工作中,基層博物館只是安排人員兼職負責館藏文物庫房的管理,而這些兼職管理人員很少具備專業(yè)的文物管理知識,他們中有的連基本的文物保護知識都不懂,僅僅是擔當文物庫房鑰匙的保管員。形成此落后狀態(tài),一方面是由于工作人員文化素質不高以及缺乏文物保護專業(yè)知識,另一方面更深層次的因素,是因為基層博物館的管理體制仍然沿用改革開放前的老一套,沒有與時俱進進行改革。博物館沒有用人權,人事任免由上面負責委派,缺乏必要的激勵機制。加上工作人員待遇低,優(yōu)秀人才引不進來,懂業(yè)務的人員留不住,長期依賴就形成了“有人干不了事,有事沒人能干”的兩難局面。
保護好館藏文物是基層博物館的重要職責,館藏文物不僅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qū)的歷史見證,同時也是博物館賴以存在的基礎。就目前基層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所存在的一些問題,筆者提出幾點建議,以期能改進基層博物館文物保護狀況。
基層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不能僅僅是口頭強調,應該踐行我國文物保護法律法規(guī),而不是采取敷衍的態(tài)度,更不能因為短期經濟利益的誘惑而忽視對珍貴文物的保護。文物是我們祖先遺留下來的寶貴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代表一個民族一個地區(qū)光輝的過去。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忽視文物保護工作,是對過去文明成就的漠視。地方政府和廣大民眾應該對文物保護有更深刻的認識,自覺承擔起保護文物遺產的崇高歷史責任。
經費問題一直困擾著基層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目前大部分基層博物館經費缺乏,難以正常開展文物保護工作。地方財政撥款是基層博物館經費的主要來源,然而由于各地經濟發(fā)展水平的不平衡,使得許多經濟欠發(fā)達的地區(qū)僅僅依靠地方的財政撥款用于館藏文物保護不現(xiàn)實。要使文物保護經費得到保障,需要多渠道爭取文物保護經費。首先,要充分利用《文物保護法》的相關政策,爭取將文物保護事業(yè)發(fā)展經費納入到本級財政預算,同時努力增加每年的預算;其次,基層博物館可以通過舉辦具有地方鮮明特色的陳列展覽,以此來擴大對外影響,引起社會和各級領導的關注重視;再次,基層博物館應該設法爭取企業(yè)資金的援助,從而吸收社會資金的援助,以形成博物館與企業(yè)互惠互利的局面;最后,要增強自身的造血功能,發(fā)揮基層博物館所具有的資源優(yōu)勢,增加經費投入。
基層博物館應該將文物庫房的建設與展廳建設等同看待,重視文物庫房的建設?,F(xiàn)實生活中,部分基層博物館只重視展廳建設,而忽視了館藏文物的保護。例如有的博物館展廳設計很氣派;但是去參觀博物館的庫房,則會發(fā)現(xiàn),庫房一團亂,文物堆放無章,不同質地文物雜處一室,有的連最起碼的溫濕度計都沒有,更別談恒溫恒濕系統(tǒng),這些都不利于館藏文物的保護。對博物館而言,只有做好館藏文物保護,才能實現(xiàn)館藏文物資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基層博物館在建設初期就應該進行合理的規(guī)劃布局,按照一定的要求和比例來設計文物庫房區(qū)和文物展示區(qū),建設一個安全可靠、符合文物存放標準的文物庫房。
為了有效保護國有珍貴文物,可考慮在一定的區(qū)域范圍內,建立由省、市兩級政府投資建立的區(qū)域性文物中心庫房和文物保護工作室,中心庫房負責對轄區(qū)內基層博物館的館藏文物進行技術保護。對不具備文物保護條件的博物館,可考慮暫實行文物代管制,實行文物所有權和保管權的分離。這樣一來,不僅可以整合區(qū)域內博物館的文物資源,實現(xiàn)區(qū)域性文物資源共享,又可以集中有限資金來解決基層博物館館藏文物保護的后顧之憂,“保護為主,搶救第一”,防止基層博物館館藏文物因資金缺乏遭受不應有的損失。
一方面,各基層博物館要根據本地實際情況,以《文物保護法》為依據,制定相應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辦法,在此基礎上,針對不同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樹立《文物保護法》的權威性,解決有法不依,執(zhí)法不嚴,違法不究的問題;另一方面,基層博物館要加強業(yè)務管理,加大監(jiān)管力度,認真履行保護職責及有關管理措施,將基層博物館納入科學、正規(guī)的管理體系,使業(yè)務管理、監(jiān)督真正落到實處。
文物保護人才無疑是提高文物保護工作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而我國目前文物保護人才匱乏,這嚴重阻礙了基層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因此,加強基層博物館文物保護人才隊伍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文物保護需要人才的培養(yǎng)和支撐,而高校是培養(yǎng)高層次人才的地方,但目前,我國開設文物保護專業(yè)的高校還很少,導致人才隊伍更不上時代要求。而在美國等發(fā)達國家,文物保護專業(yè)是熱門專業(yè),根據美國高等教育指南,美國開設歷史保護專業(yè)的院校有14所,遺產保護專業(yè)的院校院校有25所。[1]因此筆者建議高校應該順應時代要求,加快開設文物保護相關專業(yè),為我國文物保護事業(yè)輸送更多更好的人才。
在崗的文物保護工作人員是進行文物保護的主力軍,其專業(yè)技能素質關系到文物保護工作的好壞。擁有更加全面、先進的文物保護專業(yè)技能可以在文物保護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現(xiàn)實中存在一些因為文物保護工作人員技術不夠,而導致文物受損的現(xiàn)象,這無疑是不應該存在的損失。因此,各基層博物館需要定期對館內人員進行培訓,無論是在機構內還是派往其他地方接受培訓。
文物保護人員需要具備現(xiàn)代科學技術,能夠利用先進的技術來挖掘和保護文物。目前基層博物館館藏文物保存狀況較差,因為修復技術不過關,很多文物得不到良好的保護和修復。許多文物保護工作人員還是運用陳舊的文物保護方法,不會結合計算機、物理化學和材料學等綜合專業(yè)技術進行研究和探索。因此,在文物保護中,需要從業(yè)人員跟上時代步伐,掌握現(xiàn)代技術,更好地服務于文物保護工作。
人才的培養(yǎng)要有前瞻性,同時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合理安排,合理布局,有計劃,有步驟,形成有層次,有梯隊地培養(yǎng)文物保護科技人才隊伍,這是我們文物保護事業(yè)的基本保障。合理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決定了未來的文物保護科技人員的構成,更決定了文化遺產保護事業(yè)是否能順利、有序、高效、持續(xù)地向前發(fā)展。[2]
[1]陳斯利.略談縣(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的保護.南方論叢.2008(10).
[2]胡繼高.當前文物保護科技發(fā)展中的人才培養(yǎng)問題.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