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成棟
(黑龍江省地方志辦公室 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吳大澂,字清卿,號恒軒,又號愙齋,江蘇吳縣(今蘇州)人。是我國清末著名的金石學(xué)家、古文字學(xué)家、書法家,同時也是一位清政府派往東北督辦邊務(wù)的欽差大臣。吳大澂生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幼年聰慧,13歲能文,17歲入縣學(xué),“即慨然有經(jīng)世之志”。同治三年(1864年)舉于鄉(xiāng),七年后為進士,授編修。
同治十二年(1873年)出為陜甘學(xué)政。其為人敢言,曾上疏請停修圓明園。光緒三年(1877年)奉令赴山西、陜西襄辦賑務(wù)。四年,授河南河北道。時河南省饑年,貧民被迫賤售田,豐年贖不回,大澂斷案為一些貧民按價領(lǐng)回原田。該省百姓又不堪徭役重負,所屬武涉縣尤甚,縣吏按畝科派,每畝三百錢,大澂裁定為畝五十錢,減少民眾負擔,在任止一年,得到民間稱頌。光緒六年正月,詔賞給三品卿銜,隨吉林將軍銘安辦理三姓、寧古塔、琿春幫辦吉林邊務(wù)兼屯墾事宜。
吳大澂來到三姓(今依蘭縣)、寧古塔(今寧安)、琿春等地督辦吉林軍務(wù)共有兩次。一次是光緒六年九月至光緒九年九月,一次是光緒十二年正月至九月。第一次主要是在三姓、寧古塔等地移民實邊、駐軍屯墾,增強防務(wù)、加強軍備。第二次主要是勘界。此間,吳大澂馬不停蹄地奔走于寧古塔、三姓、琿春、吉林之間。從《愙齋自訂年譜》吳大澂的行程就可以看出他忙碌的身影,在他往返四地途中,輕騎簡從,常常是攜帶帳篷,風(fēng)餐露宿,披星戴月,踏冰履雪,裹糧而行。前后兩次短短四年時間里,吳大澂不辱使命,不負朝廷重托,以一介文員,承擔文武雙重任務(wù),認真履行職責,在移墾戍邊、置驛修路、筑壘練軍、化敵為友、建設(shè)工廠,勘界守疆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貢獻,好多遺址、遺跡至今猶存,演繹著東北歷史的滄桑巨變,同時也記錄了吳大澂的豐功偉績。
光緒初年,距中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的簽訂僅僅二十多年,割土之痛、辱國之恥難以撫平愛國知識分子和有遠大政治抱負的愛國官員的心頭創(chuàng)傷。慘痛的教訓(xùn)更激勵清政府不得不重視東北的邊務(wù)問題。
光緒六年(1880年),吳大澂來到東北首先進行移民實邊和駐軍屯田工作。光緒七年(1881年)開始,確定重點地區(qū)為三姓、寧古塔一帶。向清朝奏請與俄接壤處全部開墾,三、四十里建立一屯、招民居住墾耕。又開放三姓屬界倭肯河等處,招民開墾。(新編《依蘭縣志》第二十一篇人物)為了做好招墾工作,首先成立招墾局。光緒七年(1881年)十二月初七日(1882年1月26日)銘安、吳大澂任命李金鏞辦理吉林東部招墾事宜。四月初六日(5月22日),吳大澂親赴三岔口查勘地勢,修筑房舍,建立三岔口招墾總局,下設(shè)穆棱河招墾分局。墾民大都從山東、遼南和烏蘇里江以東招來,對墾民給予優(yōu)待,一年之內(nèi)免收押荒錢,招墾實邊政策很快見效。五月十三日(6月28日),吳大澂從三岔口回到寧古塔,陳述各處山荒,應(yīng)立屯墾情形。清政府令吳將屯墾、水利諸務(wù),因地制宜,悉心經(jīng)理,以廣招徠而收成效。(《黑龍江通鑒》未刊稿)其次發(fā)布告示。吉林將軍銘安、吳大澂專門印發(fā)了開放三姓界倭肯河流域《放荒告示》。《告示》指出:“三姓屬界倭肯河?xùn)|南百余里至巴湖里河(八虎力河),又南至奇胡里河(七虎力力河)及戈什哈嶺以南,并大小刁翎甸等處均有可墾荒地。”“地盡平川,泉甘土厚,寬長七八十里、三四十里——一百二十里不等?!蓖瑫r對招墾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一是此次放荒,由烏斯渾東南一帶荒地放起,自西而東,由近及遠,凡封堆以內(nèi)旗民之地一概不準侵占。二是丈量弓繩仍照吉林舊章,以三百六十弓為一畝,由省局較準弓繩頒發(fā)遵用,各莊戶不得爭執(zhí)。三是現(xiàn)在放地并無攬頭各目,各戶領(lǐng)地無論多寡,均須親身到局報名承領(lǐng),并須將本身籍貫、旗佐、年歲詳細報名,以憑造冊。其有攜帶家眷赴荒開墾者,亦將丁口報照,不得隱漏。四是每里見方合四十五坰,除扣溝洼濠甸、房園井道三成外,按七成合算,作地三十一坰半,向來出放生荒均照奉省章程,每坰收押租錢三吊三百三十文。今蘭姓地處荒僻,自應(yīng)格外從寬,每坰收押租錢二吊二百文,此外別無分文浮費。如有鄉(xiāng)地人等從中斂錢,準各應(yīng)戶赴署指控。五是出放荒地均照奏定章程,每年每坰征收大租錢六百文,小租錢六十文,俟丈明發(fā)照后五年后一律起租。六是各莊戶搭蓋窩棚,應(yīng)委員勘明村屯基址,以便煙戶聚集一處,守望相助,可免盜賊之患。如領(lǐng)地十坰內(nèi)給耕種之地九坰,村屯之地一坰,計領(lǐng)地之多寡以此類推。(轉(zhuǎn)引自新編《依蘭縣志·附錄》)
光緒七年七月又下發(fā)了寧古塔東山境招募旗民開墾新荒告示。針對寧古塔轄境內(nèi)旗戶、民戶稀少的情況,針對蜂蜜山、木楞河(穆棱河)南北兩岸20馀萬坰的平原沃壤的墾荒提出具體要求,擬訂了《寧古塔琿春招墾章程》。《章程》規(guī)定:招墾工作“按三四十里,招民居住,搭蓋窩棚數(shù)間,每間給津貼銀八兩,每處約以十間為度,每戶或蓋二間或蓋三間,由招墾委員隨時酌給津貼銀兩。以后續(xù)來墾種者即不復(fù)給。如有過于荒僻之地,人少不能照料,暫撥旗兵一二棚,攜帶帳房前往駐扎,以資保護”;“撥兵駐守,專為保護窩棚起見,如該處地多沃饒,可令各兵就近試墾,或兼種菜蔬,所收錢糧菜暫不歸官,免其扣餉?!薄敖o地開墾,應(yīng)立村屯,仍照阿克敦城、三姓各處現(xiàn)行章程,一律辦理?!薄敖o地之多寡,以人數(shù)為率,不準其多領(lǐng)轉(zhuǎn)相授受,致滋攬頭包領(lǐng)之弊。”“本年領(lǐng)地之戶,已奏請免繳押荒,應(yīng)收大小租每坰六百六十文,須俟五年后再令納租,以舒民力,其余一概官錢均不攤派。”耕地所用牛馬可“前赴高麗購牛一千頭,給新招之戶,收其半價,令三年內(nèi)全數(shù)繳清,將未繳之半價,勻作兩次分繳?!保ㄞD(zhuǎn)錄自新編《穆棱縣志·附錄》)
由于這一帶地曠人稀,所以吳大澂還于同年十一月派副將吳永敖從山東登、萊、青各屬招幕屯兵200名。于八年四月到達寧古塔,分撥捍面石、穆楞河、細鱗河、三道崗子等處,分作6屯。每名士兵每月發(fā)給口糧銀2兩,并給農(nóng)具耕牛。每棚10人.給車3輛。此事責令吳永敖管帶。同時在細鱗河蓋官房作為管帶公所。另外吳大澂還于五月十八日,赴關(guān)帝廟點屯兵名。將另招幕的150人分作5棚,3棚駐扎l處為1屯,共分5屯,第一屯駐抬馬溝,第二屯駐胡密力嶺,第三屯駐細鱗河,第四屯駐小綏芬河,第五屯駐三道崗子。這樣自穆棱河至三岔口一帶共分設(shè)11屯,每屯3棚,每棚有屯兵10人,每屯共有屯兵30名。(《愙齋自訂年譜》)屯兵的職責是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和守疆衛(wèi)土。采取的方法是冬春農(nóng)隙之時,派員教習(xí)槍刀陣法,無事時則各安其業(yè).有事的則守法相助,也就是古人寓兵于農(nóng)的含義。
光緒八年(1882年),吳大澂親到三岔口至峰蜜山(今密山縣)一帶查看邊情,相度地勢確定屯兵位置,命副將吳永敖為管帶,建立屯兵,確定三岔口的街區(qū)位置,派人去山東招兵,建立村屯,撥銀千兩為墾民安家落戶。(新編《寧安縣志·吳大澂傳》)至光緒十年七月二十日,據(jù)吳永敖報稱:屯總5員,每員月支銀12兩;棚頭24名,每名月支銀3兩;屯兵239名,各月支銀2兩。造具屯兵花名清冊,計冊開:抬馬溝、穆棱河、細鱗河、小綏芬、涼水泉子等5屯,屯總5員,又屯兵自三四名至10名合蓋房1所,計43所,為43戶;棚頭24名,屯兵239名。(轉(zhuǎn)引自新編《東寧縣志·附錄(三)有關(guān)屯兵資料》)
為了以節(jié)省餉銀,留辦屯田,光緒八年十二月十八日(1882年)2月6日,吳大澂奏請裁撤吉林防軍,以廣開墾而實邊防,得到清政府同意。吳大澂決定將靖邊營右路裁撤一營,左路左營步隊改為馬隊,在松花江和黑龍江分水嶺中俄交界及松花江南岸,添設(shè)軍民炮臺。吳又奏請,因海山崴華民過多,請設(shè)立公所,派員保護。(《黑龍江通鑒》待刊稿)
由于吳大澂移民實邊,駐軍屯墾,鼓勵廣大墾民擴大開墾,并奏請朝廷實施了很多有利于墾荒的政策,促進了三姓、寧古塔地區(qū)土地的開發(fā)和這些地區(qū)中心城鎮(zhèn)的出現(xiàn),同時,也促進丁寧安、依蘭、穆棱、密山、東寧等縣的設(shè)治。三姓、寧古塔等地的老百姓對吳大澂的籌邊功績也給予了充分地肯定,一百馀年思念不斷。
在吳大澂督辦吉林邊務(wù)50年后也就是1931年,興源村民任承沆、顧次英等20余人,為懷念吳大澂籌邊之功績,聯(lián)名立下“吳愙齋中丞籌邊遺跡”碑,并以記述興源的開發(fā)。碑立于行人必經(jīng)的興源鎮(zhèn)公路大橋西側(cè)路北,現(xiàn)石碑保存于興源鎮(zhèn)人民政府院內(nèi)。碑文為:
清光緒七年辛巳,吳縣吳公大澂督辦吉林邊務(wù)。起琿春,迄三姓,旁達密山。相土所宜,募民開墾。所部鞏衛(wèi)、綏安、靖邊諸軍戎列其間。建威銷萌,邊患以息。公忠勤稱天下,其功業(yè)在東陲尤著。傍穆棱河有鎮(zhèn),曰興源。鎮(zhèn)之南有邱,曰糧臺。高可十尋,石壁削立,公屯兵設(shè)局處也。距公之來五十余季,辛未鄉(xiāng)人游茲土者,相與景慕遺烈??淌癁殂懺唬?/p>
穆棱西東,肅慎故墟,皆為窮荒。今也經(jīng)途謇謇,吳公綏茲東服,仗節(jié)乘邊,山賊懾伏。民居無舍,公則治之;無耕無犢,公則字之。公之始來,榛莽際天;公之受代,編戶以千。有券者阿公跡斯在,摩挲法物,猶懷風(fēng)采。月明水曲,籟椒聲林,如聞馨欬,古玉吉金。抱江有樓,表界有柱,視此豐碑,相望萬古!
三岔口地區(qū)的墾民為感謝他,一曾在三岔口南約50里處為其立廟(后名其地為廟嶺)?,F(xiàn)在廟雖傾圮,廟址猶存,殘碑現(xiàn)藏于東寧縣文管站,從中得知廟宇為吳大澂勘邊時所建,名曰大仙堂,與武圣廟合祀,至今土人猶稱吳大澂為武狀元。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編纂的地方志中就有依蘭、寧古塔、穆棱、東寧、海林等縣市志為吳大澂立傳。民間文化工作者施正寧,多年來為挖掘保護、開發(fā)利用穆棱河文化,對吳大澂籌邊遺跡史料進行了大量的搜集整理,并與吳氏后人建立了密切的聯(lián)系,自己還成立了吳大澂紀念館,這都是對吳大澂的最好紀念。而2009年6月,在穆棱市興源鎮(zhèn)建立的吳大澂紀念館則是對吳大澂在督辦吉林邊務(wù)中所作的歷史貢獻特別是招墾放荒的集中體現(xiàn)。
光緒六年(1880年)吳大澂到達吉林后于邊防要地廣建驛站,開辟驛道,修筑渡口,建造橋梁,為適應(yīng)招墾、設(shè)防、人口不斷增加,生齒日繁等新形勢的需要,光緒八年(1882年)吳大澂奏請改臺站為驛站,方便了寧古塔至吉林、寧古塔至琿春、寧古塔至三姓、寧古塔至三岔口的交通聯(lián)系。
首先是于光緒六年派靖邊軍在吉林東部修筑道路。至年末,筑成自寧古塔城至省城吉林的西線,長600里,并于西線上修建木橋100余座,增設(shè)許多驛站。(《黑龍江通鑒》待刊稿)另外,光緒八年,吳大澂還由吉林啟程至寧古塔查勘,沿途修建大小木橋20馀座,并添設(shè)渡船數(shù)處。
其次,開辟寧古塔至三姓間的驛道。寧古塔至三姓的驛道,光緒七年(1881年)開辟。據(jù)《吉林通志》載:自寧古塔站起,北行經(jīng)鎊頭岔等八站后,即可到達三姓。而民國13年成書的《寧安縣志》及1975年出版的,《中國歷史地圖集》第八冊(清時期)所標注的站名與《吉林通志》所記載的站名有所不同。這兩書均記為設(shè)置八站,但各有一站的站名和位置不同。從這條路線看,設(shè)9站是可能的。因這條道多系羊腸山道,如去掉其中的掖河站,寧古塔至魴頭岔兩站相距140里;去掉三道河站,蓮花泡和細鱗河兩站相距120里。當時在路遠人稀難行的山地,站距不宜超過百里。因而兩書所記皆為準,可互為補充。其中的掖河站亦是寧古塔通往三岔口的一個重要站點。
這條驛道長600里。當時屬寧古塔境者5站,屬三姓境者4站,皆屬吉林東路北線站道,但并非額設(shè)驛站而是撥兵駐守。鰟頭岔站駐哨長1名,什長1名,兵7名;沙河子、細鱗河、三道河等三站各駐什長1名,兵7名;蓮花泡站駐兵14名;小巴彥蘇蘇站駐兵15名,烏斯渾站駐哨長1名,兵15名;太平莊站駐兵7名。蓮花泡以北4站的駐兵歸烏斯渾哨長管轄,統(tǒng)轄于三姓副都統(tǒng);三道河以南4站的駐兵歸鰟頭岔哨長管轄,統(tǒng)轄于寧古塔副都統(tǒng)。
此驛道的走向,大致沿牡丹江右岸北行。寧古塔至鳑頭岔間的140里路段屬河谷平原或崗地,較易于行走。而自鳑頭岔起則進入高山峽谷之中,馳驛者要爬山涉水繞崖而行,道路至為偏窄,只能單人獨馬通過,不能行車。到清朝末年,此路各站駐兵撤走,因道路難行,加之無多大經(jīng)濟價值而被廢除,驛道荒塞。
第三,開辟了寧古塔通往琿春的驛道。琿春,位于吉林將軍轄區(qū)東南部的圖們江下游琿春河流域。清初為南荒圍場,稱大八屯,是東北邊防重地??滴跷迨?1714年)設(shè)琿春協(xié)領(lǐng)并派駐八旗兵。光緒七年(1881年)增設(shè)琿春副都統(tǒng)。
“寧古塔至琿春無站亦無旅店;有卡倫六處傳遞公文。寧古塔西(按:應(yīng)是南)九十里曰瑪勒呼哩,一百二十里曰薩奇庫,八十里曰噶哈哩,四十里曰哈順,八十里曰穆克德赫,七十里曰密占。往來行旅自裹糇糧,借宿卡倫,輜重車輛間有露宿者,俗謂之打野盤”。清政府為了加強吉林東部邊防和招民開墾,移民實邊,在吳大徵督辦吉林邊防時,于光緒七年(1881年)在原有卡倫的基礎(chǔ)上開辟了寧古塔通往琿春的驛道,當時稱吉林東路南線站道。這條驛道從寧古塔城過牡丹江,南行經(jīng)新官地、瑪勒瑚哩等九站到達琿春,全長573里。
這條驛道共10站,除新官地站歸寧古塔站管轄,不另設(shè)筆帖式和領(lǐng)催委官外,其余9站每站額設(shè)筆帖式1員,領(lǐng)催委官,1員,站丁多少不同。新官地、老松嶺、瑚珠嶺、大坎子、密占等五站各設(shè)壯丁15名,馬15匹,牛15頭?,斃蘸髁?、薩奇庫、哈順、穆克德赫、琿春等五站各設(shè)壯丁20名,馬20匹,牛20頭)。這條驛道,在寧古塔城西南側(cè)渡牡丹江(設(shè)有渡船),沿牡丹江河谷行進,達新官地站后,便進入山區(qū)。沿途山嶺重重,溪谷錯雜,它要穿過瑪勒瑚哩窩集,橫越老爺嶺,山崖陡峭,古樹參天,百數(shù)十里間林木相望,無定居人家。
第四,開通寧古塔通往三岔口的驛道。三岔口位于今黑龍江省東寧縣三岔口鄉(xiāng)政府駐地,西北距縣城20里,東面隔河與俄羅斯為界,是中中俄境線上我方的一個重要村鎮(zhèn)。
光緒七年(1881年)吳大澂到寧古塔,經(jīng)派人勘查,確定三岔口為重點墾區(qū),在此設(shè)立了招墾局,派官招民墾荒。同年,開辟了寧古塔通往三岔口的驛道。這條驛道全長470里,沿途分段派駐靖邊軍,設(shè)置住宿點。有些站點派駐軍隊5至10人,配備役馬3至5匹,以傳遞文報,接送官員,運送物資,保護行旅安全。個別的緊要通衢站點駐軍達百人以上。
全程分為五段:一段,由寧古塔北行60里至掖河鎮(zhèn),沿牡丹江河谷行進,路途平坦,村屯較密。二段,經(jīng)沙站子至抬馬溝,再經(jīng)干面石至穆棱河釣魚臺卡,長120里,山勢險峻,林木深密。三段,經(jīng)孤榆樹、馬橋河、高路井、至細鱗河,長110里,始沿穆棱河谷,后越太平嶺而行,雖嶺多林密,尚無嚴重險阻。四段,經(jīng)小綏芬河南折,再經(jīng)三道崗至雙榆樹,長約110里。此段溪谷縱橫,水流湍急,路徑險仄。五段,經(jīng)南天門、萬鹿溝塘、馬家大營至三岔口,長約70里。此段馬家大營以北山崗重疊,嶺高坡陡,溝深林密,以南地勢平坦,但要橫渡大綏芬河。
這條道路的開辟,當時雖然對鞏固邊防,移民墾荒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由于清廷吏治腐敗,財政日竭,十馀年后站點駐兵撤回,道路隨之荒蕪。今天,由寧安至牡丹江、至東寧、至三岔口的公路,基本上是沿著這條驛道修筑的。
(以上參見《黑龍江古代交通史》,桑樹森主編,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年12月第一版。)
吳大澂在移民實邊、駐軍屯墾的同時還進行了增強防務(wù)、加強軍備的工作。三姓、寧古塔地區(qū)地處東北邊陲。與俄接壤。邊防十分重要。吳大澂光緒六年五月十七日抵達吉林省城后,一方面親自相度營盤基址,建造營房;一方面校閱防軍、演練兵丁。同時,他還與吉林將軍銘安著手編練近代化的鞏、衛(wèi)、綏、安馬步4個防軍,分別在寧古塔、琿春、三姓、吉林4地編練。4個防軍共13個營,其中步隊7營,每營500人;馬隊6營,每營250人。每營5哨,每哨10隊。共馬步5000人,兼用各旗西丹及民勇。奏明由戶部每年撥領(lǐng)防餉銀50萬兩。檄委戴孝侯統(tǒng)領(lǐng)綏軍馬步5營,駐三姓之巴彥通;劉俊卿副將統(tǒng)領(lǐng)鞏軍馬步3營駐寧古塔之乜河;郭梯階副將統(tǒng)領(lǐng)衛(wèi)軍馬步4營,駐防琿春。惟安字馬隊1營,留扎省城,委協(xié)領(lǐng)富錦堂為營官。一切營制,均照湘淮各軍,參用直隸鏈軍章程。均于光緒六年十月編練完成。武營裝備完全是洋槍、洋炮。在編練過程中還將單一旗兵制改為滿漢各半,改世襲兵制為招募制。所有三姓、寧古塔、琿春防務(wù)皆由吳大澂督辦,鞏、衛(wèi)、綏、安4個防軍和靖邊各軍全由吳大澂統(tǒng)轄。
為了加強比案件的防御,吳大澂還奏請于三姓、琿春等各地興筑炮臺等軍事設(shè)施。光緒六年六月十二日(1880年)7月29日,為防御沙俄從松花江入侵,吳大澂奏請于松花江口附近設(shè)立水關(guān)。清政府批準后,將水關(guān)設(shè)于三姓城下游200里要隘處。用樹木制成木樁,橫于江心,兩端用大鐵錨鉤住江底,再用鐵鏈系于江岸,名為“護江關(guān)”。(《清德宗實錄》光緒六年七月丁卯條)派候補道顧肇慶帶兵勇50名,駐扎水關(guān)附近,監(jiān)視俄船,不準闖越。(《黑龍江通鑒》待刊稿)
光緒七年(1881)銘安、吳大澂派靖邊軍修筑巴彥和琿春炮臺。其中修筑巴彥通炮臺5座,仿照天津大沽口式樣,巴彥通炮臺位于三姓城東北15公里處的松花江南岸,巴彥通島附近的巴彥哈達群山中。此處正是靖邊營所在地。這里三面依山,一面臨水,居高臨下,為清代扼控松花江、抗擊沙俄的軍事要塞。靖邊營建于光緒六年(1880),分前、后、左、右、中5營。各呈正方形,周長均為800米。炮臺建于光緒九年,十年竣工。周長500米,高7米。1897年至1900年,清政府在靖邊營北懸崖附近伏設(shè)3道欄江大鐵鎖,鐵鎖長約200米,直徑0.18米。若干段鐵鎖連接直達兩岸,平時沉于江底,用時以“絞磨”拉近水面以阻船只通過。攔江鎖的一段,現(xiàn)陳列在中國歷史博物館。1900年7月11日,當義和團和愛國清軍緊緊包圍哈爾濱,盤踞在哈爾濱的沙俄侵略者分乘“奧德薩”號輪船及兩只駁船,于7月15日由哈爾濱逃往伯力,途經(jīng)三姓時遭到了巴彥通要塞的清軍和義和團的炮擊。這些炮臺在抗擊沙俄侵略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寧古塔、三姓、東山一帶偷挖金沙的無業(yè)游民甚多。其主要頭目孫百萬、韓效忠等常與官府作對,屢禁不止。“撫之未必得力,逐之恐為敵誘”。如何讓設(shè)法安置這些“流民”成了大問題。吳大澂于光緒六年九月初來到三姓不久,便改裝易服,單騎入山,招撫寧古塔(今寧安)、三姓轄區(qū)內(nèi)夾皮溝聚伙挖金的統(tǒng)領(lǐng)韓憲宗。韓憲宗,原山東登州人,后遷遼東復(fù)州。30多歲時東徙吉林東部山區(qū)(寧古塔、三姓以東,長白山北麓、松花江南岸一帶)的夾皮溝,以采金為生,后因其居地在柳條邊外,故又被稱為韓邊外。當時正值有個叫梁才的,率眾橫行溝里,魚肉金工,騷擾過甚,人皆患之。于是韓憲宗率領(lǐng)采金民眾將梁才驅(qū)逐出采金隊伍,因此被推舉為溝中首領(lǐng)。從此以后,夾皮溝內(nèi)金工日集,產(chǎn)量日豐,商賈亦日盛,日挖金者最多時達5萬馀人,全部歸韓憲宗管理。
按照清朝的法令,私自結(jié)伙擅開金礦采金是違法的,封禁之地,更是如此。但由于采金之處多為山高路險的邊遠地區(qū),加之官兵不足,私采金礦很難禁止。吳大澂便采取了張之洞的“既無剿禁絕之方,不如化私為官,撫而用之,亦可藉以御侮”的辦法,幾經(jīng)輾轉(zhuǎn),只身來到韓憲宗的駐地木石河。吳大澂了解到韓憲宗為人老實厚道,公正無私,曾幾次為保鄉(xiāng)里和地方的平安,主動協(xié)助官軍追剿匿犯,因而在當?shù)孛駪糁邢碛泻芨叩耐?。吳大澂找到韓憲宗的住處,并住于韓家。他開誠布公、推心置腹地和韓憲宗徹夜長談,在他家一連住了三日,仔細詢問金廠的情況,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并告訴韓憲宗朝廷不會追既往之咎,勸其出山。憲宗被吳大澂的誠意深深感動,遂同吳大澂一同出山。吉林將軍銘安派隊來迎。吳大澂將其憲宗之名改為“效忠”,還親筆書寫了“安分務(wù)農(nóng)”的匾額贈給他。吳大澂鑒于韓憲宗已花甲有二,平日又寬厚待人,因此懇請朝廷免其死罪,并賞給韓效忠五品頂戴,賞給其子韓壽文、其侄韓壽德、韓壽純七品頂戴。
另外,對于在籌邊工作中成績比較突出的人員奏請給予獎勵和保薦。如光緒八年便特保候選訓(xùn)導(dǎo)胡傳以知縣留于吉林,酬量奏補。(《愙齋自訂年譜》)對于工作不利者,奏請交部議處。如光緒八年(1882)五月十五日(6月30日)吳大澂因副都統(tǒng)德平阿于所統(tǒng)領(lǐng)的各營兵丁應(yīng)發(fā)三月份餉銀,遲至五月尚未發(fā)給,并有將餉銀寄存錢鋪,故意稽留情事,奏請清政府將德平阿交部議處,以示懲儆。
修筑炮臺,新練防軍,就要增加武器裝備。當務(wù)之急,就要制造軍火、設(shè)立工廠。因為小槍子炮彈由機器廠自己制造,方可有備無患,若不預(yù)儲軍火,空言訓(xùn)練,不但會歲糜餉銀數(shù)十萬,而且也不足以資捍衛(wèi)。所以建立機械制造局,專門設(shè)立工廠,顯得十分重要。光緒七年六月初一日(1881年)6月26日,吳大澂奏準于吉林省城建立機器局,生產(chǎn)新式彈藥,供應(yīng)靖邊軍需要。吉林機器制造局建于東南(北流)松花江北岸,任命宋春鰲為總辦。暫調(diào)天津機器局道員王德均等到吉林聽候差委。
光緒九年(1883年)九月初二日(10月2日),吉林機器制造局開工生產(chǎn)。該局設(shè)有機器正廠、軋銅處、機器西廠、電汽房、翻砂廠、熟鐵廠、木工廠、畫圖房、強水廠、拉火廠、儲料庫房、火藥局、營口轉(zhuǎn)運局、等,共有匠目、工匠、小徒及各伕等398名。(《清代吉林檔案史料選編·工業(yè)》上冊)。制槍廠從抬槍到新式來福槍均能制造。該局所用機器大部購自德美各國。機械制造局規(guī)??芍^不小,這個軍工廠不但負責吉林靖邊軍所需軍火的制造任務(wù),而且還負責黑龍江鎮(zhèn)邊軍所需軍火的制造任務(wù)。吉林機器制造局也開創(chuàng)了吉林、黑龍江近現(xiàn)代工業(yè)的先河。
咸豐十年(1860年),沙俄以武力迫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割占烏蘇里江以東約40萬平方公里的我國領(lǐng)土。次年,清廷派使臣與俄使勘分興凱湖以南邊界,豎立8個木制界牌,簽訂《中俄勘分東界約記》,并與俄方互換了兩國交界地圖。但這次勘界,中國是處在不平等的地位。因為勘界中,如何設(shè)置界牌完全是憑俄人預(yù)制的一紙《記文》及地圖,具體勘界、立牌也完全由俄人主持,清廷使臣僅是被迫“依舊謄寫”與畫押鈐印而已。俄人借此次勘界再次侵占了我國大量領(lǐng)土,而且事后又多次將界牌向我國一方挪動,以蠶食我國領(lǐng)土。如“拉”字界牌,原立于興凱湖和穆棱河之間的分水嶺的小漫崗上,竟被俄人移至大頂子南崗2里處;距原地北移18里有馀。其它界牌如寧古塔境內(nèi)的“倭”字、“那”字界牌也有被俄方擅自挪動的情況。光緒七年(1881年)清廷在土爾河以南發(fā)現(xiàn)邊境線附近的寬闊平坦地面均被沙俄竊據(jù),或三四十里,或五六十里不等,并撥兵駐守。光緒九年(1883年)俄人又侵占了琿春邊界,“將圖們江東岸沿江百馀里誤為俄國所轄之地,并于黑頂子地方安設(shè)俄卡?!保ā肚寮就饨皇妨稀罚ü饩w朝)第15卷,第7頁)基于此,光緒十一年(1885年)三月,總理各國衙門事務(wù)大臣奕劻上奏,請派大員前往勘察。翌年四月,清廷請派會辦北洋大臣都察院左都御史吳大澂、幫辦吉林防務(wù)大臣琿春副都統(tǒng)依克唐阿與俄方代表巴拉諾夫、舒利經(jīng)等在巖杵河(今琿春東,俄羅斯境內(nèi)的克拉斯基諾)會同商辦東部邊境問題,史稱巖杵河勘界會議。
吳大澂率從人經(jīng)吉林、寧古塔等地,于三月初二日行抵琿春。四月二十二日,中俄雙方在俄界巖杵河正式會談。鑒于咸豐年間所立的“土”字界牌已經(jīng)失毀及我黑頂子之地已為俄人久占,吳大澂在會上著重要求解決補立“土”字界牌和歸還黑頂子問題。關(guān)于“土”字界牌,中方要求按照咸豐十一年的條約,立于距圖們江口20華里之地,而俄使、濱海省省長兼駐軍司令巴拉諾夫,則主張立于距圖們江口40華里之地,以多侵占我領(lǐng)土。由于俄使的無理取鬧,此次會議沒有達成任何協(xié)議。二十六日再次會議,經(jīng)過多次辯駁,雙方達成妥協(xié),決定將黑頂子歸還中國,“土”字界牌立于距圖們江口30華里的沙草峰以南越嶺而下的平崗盡處。
五月十九日,吳大澂與巴拉諾夫同赴沙草峰南10余里處。二十日二人為豎立“土”字界牌掘土奠基。之后,吳大澂在長嶺子中俄交界處(今屬吉林省琿春市板石鄉(xiāng))添立銅柱,上刻銘文曰:“疆域有表國有維,此柱可立不可移。”反映了大澂對沙俄隨意移動界牌、蠶食我國領(lǐng)土的憂慮心理。
六月初三日,吳大澂與俄使分別在《琿春東界約》上畫押鈐印。此后至九月,就這段邊界先后簽訂了6個勘界議定書,總稱《中俄查勘兩國交界六段道路記》。此外,在巖杵河會議期間,大澂鑒于圖們江口已被沙俄占據(jù),曾要求俄方允許中國船只自由出入江口,經(jīng)過多次交涉,后來得到沙俄政府的同意照會,作為《琿春東界約》的附件列入。在吳大澂的力爭下,中國獲得了自由通過圖們江口的權(quán)利。
[1]吳大澂.愙齋自訂年譜.愙齋詩存,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9,8第一版.
[2]吳大澂.皇華紀程.黑水叢書·第十集.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5,5第一版.
[3]黑龍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黑龍江省志·人物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
[4]黑龍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黑龍江省志·大事記.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
[5]新編《穆棱縣志》.中國文史出版社,1990.
[6]新編《依蘭縣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7]新編《寧安縣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8]新編《東寧縣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9.
[9]清實錄黑龍江史料摘抄(內(nèi)部刊印),1990.
[10]清代檔案史料選編·工業(yè)(上).吉林省檔案館編,內(nèi)部發(fā)行.
[11]黑龍江省地方志編委會黑龍江通鑒.待印稿.
[12]桑樹森主編.黑龍江古代交通史.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12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