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軍利
(云山農場廣播電視局 黑龍江 虎林 158422)
看到這個題目,讀者肯定會感到驚訝。新聞作品在編輯過程還會失實?失實稿件怎么會從編輯手中過關?筆者在這里使用的是“隱性失實”。之所以在失實面前加上“隱性”二字,原因在于除了稿件作者和被采訪地區(qū)少數(shù)人知道外,其它讀者很難覺察到某一消息或通訊的失實。
新聞的真實性,并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是有具體內容的。一般新聞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新聞報道的事件、時間、地點、人物必須準確無誤,一一交代清楚。2.新聞報道的事實,包括具體環(huán)境、背景、原因、結果、心理活動,必須真實可靠,確有其人其事。3.新聞報道出現(xiàn)的史實、資料、典故,必須準確科學,并經核實,尚有爭議的認識不能在新聞作品中作為例證在報道中出現(xiàn)。4.新聞報道對客觀事物的說明、解釋、評價必須有根有據(jù),符合實際,恰如其分,計劃不能說是現(xiàn)實,個別不能說成一般。尤其是揭露性報道,要有真憑實據(jù),要經過權威部門的驗證。5.新聞報道使用的語言,應當準確、樸實、具體生動,忠實愿意,去掉夸張性的形容詞,多用實詞。
對照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我們就不能判斷出下面舉例是否屬隱性失實。
例1 筆者發(fā)往媒體的一篇反映場辦工業(yè)走出低谷困境的稿子。其中題目是這樣寫的《外抓銷售龍頭,內抓節(jié)能降耗——XXX農場八廠兩礦無一虧損》。筆者在這里使用的關鍵性詞語是“無一虧損”。之所以使用“無一虧損”而未使用其它“廠廠贏利”、“家家贏利”一類詞語,就在于該場工業(yè)雖然從低谷中走出,總體上出現(xiàn)贏利,但還有個別廠是處與平衡。所以,筆者慎重地使用了“無一虧損”一詞??墒?,稿件發(fā)給媒體后,經過編輯同志的一番加工潤色,題目分別被改成《XXX農場工業(yè)企業(yè)去年都交贏利卷》和《XXX場企家家贏利》。新聞稿件中,作者和某媒體使用了無一虧損和都交贏利卷、家家贏利所表述的意義是有區(qū)別的。編輯由于沒有了解作者用詞的真實意義,把新聞事件中的個別事實拔高到一般性事實,無形中使原消息反映的事情升格了,造成隱性失實。
例2 筆者在商場買了一雙棉皮鞋,穿不到一天,前面就開線了。為此,筆者發(fā)給了媒體一篇反映皮鞋質量差的稿子。稿子經媒體編輯手后,題目被改成《皮鞋質量差 一天就開花》。這里編輯使用“開花”一詞,就使原意拔高了。開線和開花所表達事情的程度有區(qū)別。前者輕,后者重。這里出現(xiàn)失實,屬詞語表達不當造成的。
例3 一位報道員寫了一篇題為《流淚的老黃》的散文寄給媒體。兩個月后,此稿出現(xiàn)在了觀眾面前。因字數(shù)不多,筆者摘錄如下:自麥收以來,人們在去曬場的路上,總能看見一個瘦小的身影,這就是XXX農場十七隊的老黃。老黃打過“小日本”和“美國佬”。到了北大荒挨過整,平反了,老黃卻從此金口不開。一天晴朗的中午,人們忽然聽廣場上傳來陣陣急促的鑼聲,莫名其妙的人們越聚越多,老黃這才指指天又指指曬場,做了一個收場的動作。人們明白了卻又哄堂大笑起來,人們的笑容還沒有退去,天空便烏云密布,慌忙的人們急忙奔到曬場。收完場,雨也停住了,隊里廣播正播著救災捐款的名單,當念到老黃時,曬場的人們驚呆了“2000”元。第二天,人們拿著家什靜靜的站著,等老黃收第一鏟。兩滴混濁的淚水從老黃眼里流出。對照新聞的五要素,這里有兩個不明確;人物和地點,老黃叫什么,文章自始至終未能介紹。再者,這其中有許多是作者集中概括的和虛構出來的,如“2000元”捐款、兩滴混濁的淚水、人們拿著家什靜靜的站著等。作為一篇文學習作寄給媒體,作者當然希望能見報,可是,見報后與作者原意相背。文學作品當軟新聞發(fā),使作品出現(xiàn)失實。因文中敘述老黃捐了2000元,驚動了上級某業(yè)務部門領導,讓查清何許人也,問為什么這樣的典型不上報,經過作者一番解釋,才解除了一場誤會。
例4 還有一種是在寫作采訪過程中就出現(xiàn)的隱性失實?!白蛉铡钡漠嬅媾浣袢盏奈淖?,是許多記者偷工減料慣用的手法。這種情況經常出現(xiàn)在四季歌的報道中。每到春播、夏管、秋收這些季節(jié),一些記者出于圖省事,經常是把文字稿寫完后,不去現(xiàn)場拍攝記錄當今發(fā)生的工作場面,而是習慣于在資料帶中找一些能配的上圖象進行剪輯,發(fā)給電視臺。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張冠李戴”?!皬埞诶畲鳌辈皇侨宋锒桥c人物想匹配的附屬工作環(huán)境和物件。去年,某電視臺為了配合一個重要的部門會議,希望某典型人物能有一個維護機械的工作鏡頭。可是由于電視臺的記者到達典型人物工作場所太遠,而該典型人物恰巧在記者的所在城市出差辦事。為了圖省事,記者就要求這個典型人物在城市附近的地方找到了相似的機械,讓這位典型人物擺了幾個“造型”,算是完成了一次采訪人物。當這條新聞播發(fā)后,誰能知道這其中的隱情呢。
新聞稿件在編輯過程或是采訪中出現(xiàn)隱性失實雖不多見,但就其對記者和讀者的影響不容忽視,依我個人之見,有三點壞處;首先,影響了編輯在通訊員中的形象,使通訊員產生一種錯覺,新聞事實夸大,拔高不是不可以,只不過是經誰手的問題;其次,降低了記者在當?shù)仡I導和讀者中的形象,認為記者寫的稿子可信度不高,芝麻大點的事可以寫成西瓜;第三,降低了媒體在讀者中的可信度,雖然失實稿件是極少數(shù)的,但知情的讀者看了后認為媒體在唱高調,久而久之這使讀者與觀眾產生逆返心理。
堅持新聞的真實性原則,杜絕一切失實性報道,是我們新聞工作者長期貫徹始終的一條不變的基本原則。只有堅持做到新聞事實真實的反映生活,才能達到服務于社會,服務于人民大眾的目的,做為新聞作品的關口,編輯應該嚴格遵守這一原則。一篇消息和通訊到了編輯手中,題目怎么改,文字怎樣潤色,應該本著忠實于作者原意原則,把好編輯審核這一關,做到這一點,對作者、讀者、對整個社會都是一件益事。
[1]黃建國.透視新聞報道中的新型隱性失實[J].傳媒觀察,2008(9).
[2]何麗萍.新時期新聞失實探源[J].新聞窗,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