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曉佳 劉榕榕
《世界中世紀史》在高校歷史學科的專業(yè)必修課中,起到了銜接《世界古代史》與《世界近代史》課程的作用,筆者認為在教學中除傳授基礎知識之外,還應幫助學生了解國內外史學研究的新動態(tài)。若將疾病史內容引入教學,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引導學生關注學界動態(tài)。
疫病始終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人類的發(fā)展史同時也是一部疾病的發(fā)展史。麥克尼爾指出:“傳染病在歷史上出現的年代早于人類,未來也將和人類天長地久地共存,而且,它也定會和從前一樣,是人類歷史中的一項基本參數以及決定因子。”[1]P.339
除以上現實意義外,將發(fā)生在6世紀拜占庭帝國的“查士丁尼瘟疫”作為切入點引入教學,不僅有助于幫助學生在學習中結合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審視瘟疫發(fā)生地區(qū)或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的情況。同時,通過對研究過程的介紹,可讓學生大致了解相關研究的基本思路,有利于學生今后發(fā)展。
近年來,史學界之所以逐漸加大了對環(huán)境史的關注,尤其是對疾病史產生了濃厚興趣。在科技相對落后的古代社會,一旦發(fā)生瘟疫,必然引起一系列不利影響。541年爆發(fā)的“查士丁尼瘟疫”及其復發(fā)對拜占庭帝國產生了巨大影響,直接導致查士丁尼一世重建羅馬帝國版圖的計劃破產。
綜上所述,在《世界中世紀史》課程教學中引入與“查士丁尼瘟疫”相關的研究動態(tài)與成果,有助于學生了解這一時期拜占庭帝國與周邊國家和民族的經濟、政治、軍事的發(fā)展情況。
《世界中世紀史》的教學對象主要是以歷史學本科專業(yè)的學生為主,在將“查士丁尼瘟疫”引入課堂教學時,應從瘟疫來源、癥候、傳播路線、瘟疫性質及其影響等方面講授。
應從本科教學階段就讓學生們了解,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本出發(fā)點和主要對象。由于迄今尚未出現與“查士丁尼瘟疫”有關的考古發(fā)現,因此該時期拜占庭史家作品是不可或缺的資料。6世紀拜占庭著名史家普羅柯比的《戰(zhàn)史》[2]對“查士丁尼瘟疫”做了詳細敘述。此外,阿伽賽阿斯的《歷史》[3]等作品則記載了“查士丁尼瘟疫”在不同階段在地中海地區(qū)的影響。對相關史料的搜集是歷史研究的第一步與最為重要的一步?!妒澜缰惺兰o史》課程屬于歷史學本科專業(yè)學生的專業(yè)必修課,主要針對剛入學不久的歷史專業(yè)學生,筆者發(fā)現,初入歷史專業(yè)不久的學生思維比較活躍,一方面這是可喜的現象,但另一方面,學生也會在提出問題或想法時忽略了論據的重要性。通過在“查士丁尼瘟疫”教學中強調史料,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論從史出”的觀念,提高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
首先,確定瘟疫首次發(fā)生的地點。根據普羅柯比的記載,“查士丁尼瘟疫”最初出現在北非的培琉喜阿姆[2]Book2,P.453,此地地處埃及與外界聯(lián)系的交通要道。在疾病史研究過程中,明確疫病發(fā)源地十分關鍵。
其次,考察瘟疫傳播路線。根據史家記載,“查士丁尼瘟疫”從北非沿東西兩條路線分別傳到了巴勒斯坦、敘利亞、意大利、高盧等地[4]PP.136-138。而瘟疫傳播的媒介主要是商船和軍隊。由此可見,對瘟疫傳播路線的考察可以增強對這一地區(qū)的貿易和戰(zhàn)爭形勢的了解。
第三,通過患者癥狀分析瘟疫性質。根據普羅柯比的描述,患者的腹股溝處出現了膿包,大部分學者據此將“查士丁尼瘟疫”確定為鼠疫。但由于相關史料中缺乏具體的人員死亡數據,學界對它的關注度遠低于中世紀后期的“黑死病”。比對不同史家記載,可對瘟疫性質進行微觀分析,對“查士丁尼瘟疫”的性質進行判定是進一步研究其所造成影響的基礎。
將“查士丁尼瘟疫”引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其所造成的社會影響進行分析是疾病史研究的核心內容。
“查士丁尼瘟疫”的最直接影響是拜占庭帝國人口的大量減少。據普羅柯比記載,瘟疫高峰期中君士坦丁堡每天死亡人數可達5000乃至10000人。[2]Book2,P.469拉塞爾估計“查士丁尼瘟疫”使拜占廷帝國的人口下降了40%—50%。[5]P.196在古代農業(yè)社會中,人口的多寡是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標志之一。人口的急劇減少會引起經濟、軍事等方面的連鎖反應。
“查士丁尼瘟疫”在導致拜占庭帝國人口銳減的同時,也對帝國經濟造成了不利影響。安戈爾提到:“查士丁尼瘟疫在帝國境內頻繁的復發(fā)給帝國帶來一系列的災難,尤其是破壞了帝國的經濟和人口基礎?!盵6]P.26城市在拜占廷帝國歷史上起著重要作用,城市人口的絕對減少自然會對社會經濟會造成危害。[5]P.181可以說,6世紀地中海東部城市所出現的衰落趨勢在很大程度上是“查士丁尼瘟疫”造成的。
此外,“查士丁尼瘟疫”也對帝國軍隊和對外戰(zhàn)爭造成了不利影響。軍隊規(guī)模一般是與總人口成正比的,人口的絕對減少必然會造成軍隊規(guī)模的縮小。因此,在“查士丁尼瘟疫”的影響下,在役士兵以及征募人數的共同減少導致拜占庭帝國軍隊人數的絕對下降。兵源不足不僅是羅馬帝國晚期軍事史的主題之一,從6世紀開始也一直困擾著拜占庭帝國的統(tǒng)治者。在軍隊人數下降的情況下,戰(zhàn)略形勢從公元6世紀中期開始急轉直下。查士丁尼一世試圖重建舊日羅馬帝國版圖的希望破滅,拜占庭帝國的疆域逐漸收縮。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將6世紀前期與后期的疆域范圍進行對比,增強學生的縱向對比能力。通過分析“查士丁尼瘟疫”對帝國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方面所造成的影響,響,有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生態(tài)環(huán)境與歷史進程之間的關聯(lián)性。
對“查士丁尼瘟疫”的分析與研究,是對拜占庭帝國及其周邊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狀況的研究,同時也是從疾病史的角度對拜占庭帝國的經濟、政治、軍事等方面所進行的綜合研究。將其引入教學過程中,可以令學生接觸到當今史學界研究的熱點,同時有利于學生初步掌握就某個特定問題進行歷史研究的思路與方法,并可幫助學生認識生態(tài)環(huán)境對于人類歷史發(fā)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引導學生從新的視角去思考問題。
[1][美]麥克尼爾.瘟疫與人[M].余新忠、畢會成譯,北京:中國環(huán)境科學出版社,2010.
[2]Procopius,History of the wars, translated by H.B. Dewing, 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3]Agathias,The Histories,translated with an introduction and short explanatory notes by Joseph D.Frendo,Einband:Luderitz&Bauer,1975.
[4]Michael Maas,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the Age of Justinian,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5]Josiah C.Russell,“That Earlier plague”, Demography, V.5, N.1,1968.
[6]Michael Angold, Byzantium: the bridge from Antiquity to the Middle Ages,London:Butler Norton Ltd,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