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青
(貴州大學體育教學部 貴州貴陽 550025)
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密切聯(lián)系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1)體育與心理健康教育在功能和任務方面有某些交叉重疊之處,例如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情緒、意志、性格等,就是兩者共同的功能和任務之所在。(2)心理健康教育是體育的基礎。因為身體與精神是互為依存的,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動作技能的學習和掌握起著促進作用。
世界衛(wèi)生組織將健康定義為:“健康,不但沒有身體的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狀態(tài)和社會適應能力”。這就是說,健康包括軀體健康和心理健康兩個方面,只有身體與心理都健康,才能稱得上是真正的健康。然而,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非常令人擔憂。
從不同角度來考察目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現(xiàn)狀,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不同性別的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也有所不同。男生心理障礙主要類型為強迫、偏執(zhí)和人際敏感三方面;女生則為人際敏感、偏執(zhí)和強迫??梢姴徽撌悄猩€是女生,心理問題的解決都同等重要。這些心理問題,可以具體表現(xiàn)在對于新環(huán)境和學習上的不適應,容易產生自卑感和自負的心理;同時,他們正處于從幼稚向成熟的轉變過程中,由于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還處在不穩(wěn)定和形成之中,因此他們做事急躁、易激動、缺乏耐心、不冷靜,容易被情緒左右,不善于調節(jié)心理狀態(tài),不能很好地處理人際關系。表現(xiàn)為矛盾摩擦、嫉妒、誤解、歧視、對抗等。對學習和生活中的矛盾挫折不能正確對待,往往為此自卑自責、抑郁、遲疑退縮、恐懼、焦慮等以致在探索中造成心理創(chuàng)傷。
培養(yǎng)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塑造一個身心健康的大學生的前提之一,同時鍛煉出健康身體又是體現(xiàn)身心健康的載體。二者互為基礎,相互依存,又相互促進。因此,研究在校大學生壓力的現(xiàn)狀和特點及壓力、心理健康與體育鍛煉的關系,及時消除影響大學生身心健康的不利因素,進而有針對性地緩解大學生的壓力,以保證大學生健康成長,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歐美發(fā)達國家,針對心理健康與體育活動關系的研究已有很多成果。20世紀80年代開始Kobasa等人就指出,身體練習具有減輕應急反應,可以降低緊張情緒的作用。普遍的共識是:體育運動為安全閥,能促進身心健康,為治療心理疾病的一種方法。麥金尼(mckinney.f)在1949年出版的《psychology of personal adjustment》一文中就對體育運動中心理健康問題的價值進行了探討:(1)能增強社會的安定感和自發(fā)性;(2)能提高獨立性;(3)能解除緊張;(4)有助于形成友誼、聲望和領導地位。后來者斯拉夫遜(slavson.s.r)還加深了自己的理解:即能提高對自己的價值觀(chid psychotherepy.1946年)。近年來,德國政府甚至將體育運動的“安全閥”和“出氣孔”功能運用到現(xiàn)實,采取措施引導青少年,將過盛的精力用于體育運動,以減少社會犯罪。從80年代開始,許多學者就身體練習對生理、心理的積極影響進行了研究。kobasa等人指出,身體練習具有減輕應急反應,以及可以降低緊張情緒的作用。可見,進行體育鍛煉是緩解學生認知壓力、生理壓力和情緒壓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因此,高校應鼓勵學生們經(jīng)常參加體育鍛煉來緩解他們的壓力,從而促進他們的心理健康發(fā)展。綜合來講,體育教學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的促進作用,可以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首先,身體活動和運動鍛煉是發(fā)現(xiàn)和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重要手段。體育教學過程中包括情感上獲得的成功感和愉悅的體驗。情緒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和身體活動過程中的表情、行為、意志等外在表現(xiàn),是其心理狀態(tài)的真實反映,教師很容易發(fā)現(xiàn)存在不同心理障礙的學生。通過一些運動鍛煉可以減緩和治療某些心理疾病、障礙,使緊張、焦慮、憂愁、壓抑、沮喪等不良情緒得以宣泄,使人輕松愉快,心情舒暢。其次,體育競賽活動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心理素質的有效途徑。體育競賽挑戰(zhàn)極限、超越自我,使學生體驗生命存在的價值、生命延續(xù)的價值和超越生命的價值。體育競賽永遠伴隨著成功與失敗,可以使學生承受挫折與失敗的能力得到增強,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團結協(xié)作與開拓進取的精神。再次,體育群體活動是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有效方法。我國著名的醫(yī)學心理學家丁肇教授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于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tài),主要是由于人際關系的失調而來?!斌w育教學以班集體形式進行,人際交往呈群體多向性。這種師生、學生之間群體多向的人際交往與互動,培養(yǎng)了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
(1)大學生堅持適度體育鍛煉,有助于將注意力集中到運動上,起到調節(jié)大腦活動的作用,把煩惱拋到腦后。(2)利用運動項目本身的特點,促進心理健康。例如:經(jīng)常進行籃、排、足球等集體項目鍛煉,會讓人團結互助。(3)以運動員身份或者是觀眾身份積極參加到各項體育競賽活動中來舒緩心理壓力。比賽過程的跌宕,使他們壓抑著的評判欲和表現(xiàn)欲得以釋放,平衡心態(tài),同時促進人際交流。(4)編寫一套系統(tǒng)的《體育與心理健康》教學指導叢書和教學參考書,顯得尤為重要,體育師資培養(yǎng)和教師備課都需要它。心理測量和心理調查與體育教學改革和科研相結合也是發(fā)展需求之一。應考慮到如在體育教學設計、實施和評價時引入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內容。(5)在家長配合下,有目的、有計劃地走向大自然,以野營、效游、徒步旅行、野外登山等方式,培養(yǎng)學生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磨練意志,鍛煉情操。(6)須要建立師生一體化的單項體育活動俱樂部,打破以往的班組制,教師各體育俱樂部,由具有該項體育特長的學生負責,由具有體育特長的文化課老師擔任體育俱樂部教練。同時,定期舉辦體育俱樂部比賽。學校體育,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很密切的。體育教學工作可以兼顧學生的身心和諧發(fā)展,但不能自發(fā)地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只有建立適合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體育教學,才能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健康發(fā)展。
總之,在強調學生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的今天,要求每一位體育教師,必須是心理健康的工作者,體育教師們應該學會善待每一位學生,特別對一些有自卑、急躁、悲觀、失望等心理障礙的學生,要給予足夠的理解,并適當予以幫助,使他們走出心理陰影,健康快樂地成長。同時,教師們要學點心理學知識,不斷完善自我,健康快樂地開展好學校體育工作。
[1] 耿培新.體育與健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任喜杰.論大學生心理教育與高校體育教學[J].焦作大學學報,2004(1):96-97.
[3] 王納新.體育教學對大學生心理教育的模式探討[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1):107-109,113.
[4] 白晉湘,黎雪梨,彭昌友.心理障礙是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體育教學的特殊構成[J].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2(1):148-151.
[5] 王曉.高校體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效益互動模式的研究[D].武漢體育學院,2007.
[6] 林曉桂.強化理論對大學生體育厭學心理教育的應用研究[J].思茅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6):75-77.
[7] 章施武.心理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9(1):71-72.
[8] 夏君玫.休閑體育與當代大學生體育教學[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154-155.
[9] 潘美德.關于中學體育教學中心理教育的探討[J].知識經(jīng)濟,2011(19):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