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南京體育學院研究生部,江蘇 南京 210000)
研究對象:以南京體育學院培訓的江蘇省十三個市的400名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為研究對象。
研究方法:查閱相關社會體育指導員發(fā)展等方面的政策、期刊、論文等文獻資料,閱讀《社會體育指導員現(xiàn)狀調查問卷》。發(fā)放問卷400份,回收問卷400份,有效問卷387份,回收率100%,有效率96.75%,并采用 spss 和 excel 統(tǒng)計軟件對調查的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同時收集江蘇省相應部門有關社會體育指導員方面的資料,訪談部分專家、學者,聽取他們對本研究的建議;采用邏輯分析法對研究結果進行論述。
2.1.1 江蘇省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年齡及性別結構
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目前江蘇省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年齡狀況表現(xiàn)如下:30 歲以下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僅占 2.33%,而31—40歲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也僅占17.1%,,41—50歲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占 20.7%,51—60歲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占31%,60歲以上的社會體育員占了26.6%。江蘇省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以40歲以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居多,其中以51—60歲之間的人員最多,60歲以上占其次,而30歲以下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數(shù)量較少,呈現(xiàn)出明顯的老齡化趨勢。造成這一現(xiàn)狀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需要很多的時間,而年輕人有自己的工作要做,無法更多地投入社會體育指導工作。這樣的年齡結構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作用發(fā)揮是有一定的影響的,每個年齡段都有各個年齡段的特征,年輕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數(shù)量少,而老年人指導的體育項目對年輕人來說可能不夠刺激、沒感覺、不喜歡等等,這就導致年輕人參與體育鍛煉的數(shù)量減少,從而影響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
研究中還發(fā)現(xiàn),62.3%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女性,37.7%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是男性,男女比例嚴重失衡。社會體育指導員是一項比較繁雜的工作,需要面對不同的人群,需要協(xié)調多方面的關系,需要具備很高的交流能力,而男性本身已經(jīng)承擔了太大的生活壓力,較少兼職社會體育指導員。但這樣的性別結構也在影響著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質量的發(fā)展,女性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項目很難滿足男性健身人群。
2.1.2 江蘇省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yè)結構
在我國,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造成了教師灌輸知識、學生被動獲取的單向學習模式,學生為了追求考試成績,往往滿足于對書本知識的記憶和模仿,而對于需要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同時又不屬于考試必備技能的語言運用等技巧缺乏積極性。新課標背景下,高中教育對于學生學習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學生不僅要背誦詞匯、語法,更需要加強對英語語言的綜合運用,才能真正適應新教學的要求。語言的實用性學習,對于學生的積極性和自主能力要求較高,被動學習存在著明顯的瓶頸。因此,高中英語學習的核心技巧,也是學習的基本要求,就是改變原有的教學模式,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自主學習能力,使獨立學習成為學生的學習習慣。
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江蘇省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業(yè)狀況主要是:13.10%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專職社會體育指導員,而剩余的86.90%的非專職社會體育指導員中,有6.20%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是政府部門職員,10.3%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是企業(yè)職員,51.7%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是離退休人員,17.0%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學校教師,14.4%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其他職業(yè)。由此可見,江蘇省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業(yè)特征是嚴重不合理的,這個勢必會影響體育鍛煉指導工作的質量和科學性,對社會體育的開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2.1.3 江蘇省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學歷
對江蘇省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學歷狀況進行了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3.4%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是小學學歷,48.4%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是中學學歷,25.5%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是??茖W歷,21.4%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是本科學歷,1.3%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是研究生學歷??傮w來講,江蘇省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學歷很不理想,有超過半數(shù)的江蘇省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是中學及以下學歷,而大專及以上學歷的社會體育指導員還不到一半,研究生以上文憑的社會體育指導員也僅占1.3%,這對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的建設和社區(qū)體育工作的開展的影響是嚴重的。
2.2.1 江蘇省一級社會指導員指導頻率及指導項目狀況分析
研究發(fā)現(xiàn),18.5%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每周指導 1—2次,32.0%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每周指導3—4次,49.5%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每周指導5次以上。通過社會體育指導員每周指導次數(shù)看出,每周指導 4 次以下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占56.61%,而每周指導 5 次以上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占37.74%,并且還有一部分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次數(shù)不確定,由此可見社區(qū)體育中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次數(shù)較少,這完全滿足不了居民健身的需要,達不到全民健身的所需要的頻率指標。
同時在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項目方面,田徑、游泳、自行車、球類等年輕人喜歡的項目每項都沒有高于12.0%,而健身氣功、健身操、太極、廣播操和健身球等傳統(tǒng)的體育項目指導率都高于25.0%,尤其是健身操和太極,所占的比例居高不下,這就充分反應了社會體育指導員的年齡狀況所表現(xiàn)的問題,這將嚴重影響著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效果,影響全民健身計劃在年輕人中間的開展。
2.2.2 江蘇省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年限
對江蘇省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年限研究發(fā)現(xiàn),28.9%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年限在 5 年以下,37.1%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年限在 6—10 年,26.2%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年限在 11—15 年,7.8%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年限15年以上。江蘇省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年限在 6—10年之間的人數(shù)最多,呈現(xiàn)出隨著指導年限的增長人員數(shù)量逐漸減低的明顯趨勢。通過指導年限的研究可以推測,準備堅持進行社會體育指導的人員不在少數(shù),而真正長期堅持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的人員不多,將社會體育指導員作為終身職業(yè)的人員更少,而真正非常喜愛社會體育指導員工作的人員不多。
2.2.3 江蘇省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動機
對江蘇省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動機數(shù)據(jù)分析顯示,82.4%的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有志愿奉獻的動機,但這些社會體育指導員中同時也有自己健身需要或者幫助朋友的緣故,義務的參加社會體育指導的初衷是讓人很欣喜的,但同時還存在著23.9%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是領導要求,甚至是按勞取酬才去指導的,出于這種動機進行社會體育指導,直接影響著指導效果,最終還會影響到社會體育發(fā)展,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
根據(jù)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江蘇省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所在的地區(qū)中,85.1%的地區(qū)有公益型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部門,同時還有 9.5%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所在地區(qū)根本沒有管理部門,甚至還有5.4%的不知道自己所在地區(qū)有沒有管理部門。更嚴重的是這85.1%的有管理部門的地區(qū)中,還有11.0%的地區(qū)沒有組織過交流培訓,26.2%的地區(qū)很難得才會組織一次交流培訓。這種情況導致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技術能力和理論知識難以提高,影響著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能力,從本質上影響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效果。
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體育指導員認為在指導過程中有以下干擾,占據(jù)首位的就是政府投入不夠,選擇這一項的社會體育指導員占76.3%,他們志愿參加指導,可在指導過程中場地、服裝、自身安全等等都沒有保障,這就讓指導員們的工作存在顧慮與遷就。其次,31.1%的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出,在指導過程中存在著居民健身意識不強的問題,這也是影響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的因素,還有就是政府組織力度不夠。
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發(fā)展狀況直接影響著指導效果的好壞,進一步影響著全民健身計劃的實施,從江蘇省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調查分析中發(fā)現(xiàn)影響社會體育指導員發(fā)展的因素方方面面。
3.1.1 社會體育指導員結構方面
社會體育指導員年齡結構不合理,年齡偏大,相對應的指導項目沒有更新,對年輕人缺乏吸引力;性別結構不合理,男女比例失調,職業(yè)結構不合理,大部分是非專職社會體育指導員,專業(yè)知識和技能就很難保證;學歷狀況不理想,一大半的指導員是中學以下水平,直接影響著指導的質量和科學性。
3.1.2 社會體育指導員履職方面
江蘇省一級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頻率不高,很少有每周五次以上的指導,居民一天鍛煉一小時的需求就很難滿足;指導項目守舊,指導方式一成不變,在吸引居民興趣、帶動居民健身積極性方面影響較弱;指導動機方面,大部分指導員指導動機積極向上,但還存在部分指導員不清楚自己作為公益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職責所在,在領導壓迫或者金錢的誘惑下才愿意出手,是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
3.1.3 政府管理部門方面相當部分地區(qū)管理部門缺乏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管理,不組織交流培訓,對全民健身的宣傳力度不夠,居民健身意識很難被喚醒。
3.2.1 規(guī)范社會體育指導員層次
缺少層次的劃分將影響培訓目標的針對性,從而影響指導效果,也不能滿足不同性別、行業(yè)、年齡人群對體育健身指導的需求??梢圆扇∏嗌倌牦w育指導員、不同職業(yè)體育指導員、老年人體育指導員、休閑娛樂體育指導員、醫(yī)療康復體育指導員等層次劃分,以保障各行各業(yè)、各個年齡段都能加入健身隊伍,從而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3.2.2 完善組織管理機制
建立相應的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委員會、指導員俱樂部、社區(qū)體育指導管理中心、社會體育指導員協(xié)會等部門機構,實行體育政府部門和體育社團相結合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體制,把管理權利直接下放到街道或者社區(qū),更有利于社會體育指導員充分發(fā)揮他們在群眾體育中的作用。
政府主管部門要進一步加強組織管理,健全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的法律法規(guī),對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成績進行評比獎勵機制,堅持按社會體育指導員考核條例實行,嚴格技術等級的實施辦法,規(guī)范審批手續(xù),采取年檢方式,對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有效監(jiān)督機制。
3.2.3 加大培訓力度
充分發(fā)揮承擔培訓任務的體育院校教學、科研、訓練等方面的優(yōu)勢,對社會體育指導員進行分層培訓,盡快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指導水平。進一步優(yōu)化社會體育指導員的隊伍結構,大量培養(yǎng)中青年社會體育指導員,以及提高他們的學歷層次,
3.2.4 加大經(jīng)費投入
為社會體育指導員提供充分的物質資源,為其購買人身保險,以保障社會體育指導員指導順利進行,給予指導員良好的指導環(huán)境。
[1]李相如.全民健身研究新視點[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7:44
[2]陳瑜.金凱.江蘇省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的現(xiàn)狀調查與對策研究[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0(5):106.
[3]李建國, 呂樹庭, 董新光. 社會體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64.
[4]張曉琳. 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施行職業(yè)標準制度的認識與思考[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2004, 21( 5): 33-35.
[5]戴儉慧. 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體制研究[ D]. 保存地點: 上海體育學院, 2004.47.
[6]李相如.我國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發(fā)展歷程與未來走向[J],體育文化導刊,2009(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