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飛 高加亮
(上海體育學院 上海 200438)
太極拳是以攻防技法為主要內(nèi)容,以套路演練、格斗競技和功法訓練為運動形式,以健身、防身、修身為目的,形神兼?zhèn)?、?nèi)外兼修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運動[1]。時代的進步要求社會更文明、發(fā)達,要求人類更健康,太極拳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guān)注,廣大學者也在更大程度挖掘太極拳在養(yǎng)身健身方面的作用。太極拳注重內(nèi)外兼修,容健身與修性于一體,這樣一種“哲拳”對于緩解人、自然、社會三者之間的嚴峻態(tài)勢可以起到積極促進的作用[2],而其健身修性效果的實現(xiàn),離不開太極拳“意”的作用。隨著簡化太極的出現(xiàn),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簡中求簡”,只進行拳架的教學,并不注重學生的“拳意”的培養(yǎng),造成學生太極拳“意”素養(yǎng)缺失。本論文對高校太極拳“意”的教法的研究,就是對太極拳教學和練習過程中的“意”的培養(yǎng)方法的探索,以此促進太極拳練習者的學拳興趣及學習速度,并有效提高其太極拳表演水平。
普通高校學生年齡大多處于18~23歲(青年中期)之間,具有較高的智力水平和文化修養(yǎng),他們的身體素質(zhì)、運動能都較好,觀擦力、思維力、想象力都達到了人生中的最好時期,這一基礎(chǔ)為太極拳意念教學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該階段學生有著好動的性格,使得學生學習太極拳時心情容易浮躁,這對太極拳教學產(chǎn)生一定的負面影響,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要利用其性格特點的同時,一定程度抑制其負面效果的產(chǎn)生。
學生學習太極拳時,其學習方法有著一定的規(guī)律性。根據(jù)有關(guān)專家介紹,學生學拳時其學習順序遵循“四從”原則,即從手、從腳、從腰、從心。初學者在學拳時,多以模仿為主,而模仿又有一定順序,這個順序便是手—腳—軀干,由模仿動作過渡到自己動作熟練后,便逐步自主完成動作,隨心所動。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把握學生學習的注意力“從屬”原則,恰到好處的講解動作要點,幫助學生更好更快的把握動作技法,這也有助于控制學生學習時的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
太極拳教學時良好的教學情境應該是:環(huán)境相對安靜、教師備課充分、學生學習熱情高、師生關(guān)系和諧。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需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2.1.1 努力提升學生興趣,讓學生“敬”拳
陳氏論太極象圖里說:“……打拳上場后,手足雖然運動,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陰陽開合之機,消息盈虛之數(shù),已俱于心腹之內(nèi),此時一志凝神,專主于敬……洗心滌慮,去其妄念,平心靜氣,以待其動,如此而后可以學拳”[3],可見,“敬拳”為學習太極拳的第一步。而要讓學生敬拳,教師應當多向?qū)W生介紹太極拳健體強身、修心養(yǎng)性的效果,倡導學生主動傳承太極文化,并教會學生從美學的角度去欣賞太極拳。如此,既能提升學生學習興趣,亦能培養(yǎng)學生終身習練太極拳的意識。
2.1.2 引導學生入靜,欲動先靜
在引導學生入靜時,要讓學生先從肢體上靜下來,可選擇太極樁進行教學,既讓學生練習了樁功,同時也達到身體上的放松。站樁過程中,采取了意念假借、內(nèi)視觀想及精神放大三種精神誘導方法。例如:在講解虛靈頂勁時需要頭向后引,可與平時學生上網(wǎng)時頭自然的往前伸形成對比,讓學生理解并記住動作。整個入靜過程中,使學生由外到內(nèi)再到外,進行意念轉(zhuǎn)換,讓學生在放松中入靜,這是培養(yǎng)學生“太極意”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2.2.1 太極拳技擊之道
技擊是武術(shù)的靈魂,作為武術(shù)傳統(tǒng)拳種的太極拳更是如此。太極拳行功中動作輕緩,于是很多人產(chǎn)生了太極拳不能技擊的錯覺,但是太極拳技擊時閃電般速度的產(chǎn)生恰恰是在輕緩的慢練中求得的。只有慢練,才便于用頭腦細心體會、分析、領(lǐng)會要領(lǐng),強化心理意識訓練。它因敵變化,無孔不入,一旦得機得勢,要突然起動,使對方措手不及。太極拳技擊,不但有先發(fā)制人的機智,更要具備后發(fā)制人的敏捷。
2.2.2 技擊意識的教法
在練習太極拳時要“旁若有人”,要有假想敵,如此才能使演練的太極拳動作不失其靈魂。在太極拳教學時,首先教師可適時進行動作的攻防含義講解并示范,再次是讓學生動手體會,最后在學生初步掌握其技擊方法之后,再聯(lián)系技擊含義進行套路動作的教學。例如“左倒卷肱”動作的教學,教師先進行其攻防含義的講解:“甲上前進攻,右拳直沖乙門面,乙右手使其手心朝上同時;乙乘機撤步轉(zhuǎn)腰拉臂引其重心前移,左手反推按折其腕,達到制服目的”,此時要注意太極拳技擊中技巧的運用,講解太極拳特有的化勁發(fā)勁方法。該動作的技巧要點是“右手外接擄抓甲腕外旋翻轉(zhuǎn)”、“左手反推按折其腕”,“抓腕外旋”即是“化勁”,“反推按腕”即是“發(fā)勁”;然后,在學生體驗動作攻防之后,教師再聯(lián)系套路動作一一對應進行教學,“如退步卷肱”對應“拉臂引其重心前移”,“虛步推掌”對應“反推按折其腕”,如此,既能加強學生對技擊意識的掌握,也能達到記憶套路動作的效果。
太極拳是“意識體操”,核心在用意。在進行太極拳演練時,都是用意引導而做出動作,引導動作之意,便是動作方法的體現(xiàn),只有學好每一勢的“形”,建立動作方法的“意”,[4]才能使兩者完美的結(jié)合,達到“形神合一”。
2.3.1 把握“形”的要點,化復雜為簡單
普通高校太極拳課程中,動作技法教學多以基礎(chǔ)動作為主,要想學生練好拳,需要將太極拳套路中的動作提出來進行要點、難點教學。如二十四太極拳種的“野馬分鬃”動作,須向?qū)W生講解“弓步分手”動作的“挒”勁這一要點,在做動作時,看是不發(fā)勁,但是心里有“挒”勁,這便是太極拳“意”。在做“野馬分鬃”動作定式時,學生很容易“揚肘”的錯誤,這時需提醒學生“肘關(guān)節(jié)下墜與膝相合”,這便可以將次錯誤糾正過來,這便是太極拳意的“合”??梢?,在進行太極拳動作技法教學時,運用意識引導動作,科學化教學是必不可少的。
2.3.2 結(jié)合動作傳統(tǒng)名稱,將動作形象化
太極拳極具中華傳統(tǒng)武術(shù)韻味,它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結(jié)合了古代導引、吐納之術(shù),其很多動作都是象形產(chǎn)生的,因此,以形寓意是太極拳的特點之一。如“白鶴亮翅”就是白色的仙鶴展翅欲飛勢;“云手”,手如浮云飄動,輕柔和緩;又如“高探馬”,就是高位攻擊面部的一種技法;“搬攔捶”、“搬攔”是防守,“捶”是還擊,合在一起就是防守還擊法。這樣講解有利于學生理解其內(nèi)容,便于記憶,同時又讓學生在練習動作時神形兼?zhèn)?。教師在教學時應強調(diào)動作的“勢”,而不僅僅是“式”,前者是一種變化的概念,是指拳路的變化態(tài)勢,包含動作寓意,后者是指動作規(guī)格,外形樣式。顯而易見,前者才是更深層的東西,更具太極韻味的內(nèi)容。
太極拳是以太極之理立論的一種拳術(shù),加強理論指導,傳承太極文化太極拳意念教學不可缺少的一步。學生適當?shù)亓私?、學習一些太極拳理論知識對深入理解太極拳的要領(lǐng)大有幫助,懂得如何練,為什么這樣練,才能在練中感悟出更多屬于自己的東西,才能“把功夫練上身”。教師在教學時把太極拳理論融入到動作中進行教學,根據(jù)學生需要,選擇合適的理論進行指導,如初學時應多講太極總綱方面的理論,如關(guān)于中定的“每一處虛實,接先有中定而后又變化,處處有虛實,即處處有中定,蓋法無定法,而一切法皆從中定中出,法遍周身,中定亦遍周身”,如此,讓學生了解太極拳中定的重要,然后加之以中定方法的教學,學生才能從學中、練中求中定。另外,針對學生的不同水平階段,也應當選擇不同的理論進行教學,這也是科學的理論與實踐并進。
太極拳運動是“意氣”引導身體的運動,意念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太極意的有效方法和手段。(1)在教學前要進行教學對象分析,分析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學習太極拳的“四從原則”。(2)教學要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敬”拳、靜心學拳。(3)注重技擊意識的教學,運用意識引導動作路線,讓學生了解太極拳技擊之道,懂得每一勢的攻防方法,要了解技擊與架勢的對應動作,求同存異。(4)動作方法是學生所必須掌握并且是完成演練的基礎(chǔ),動作技法教學把握動作重難點、結(jié)合動作傳統(tǒng)名稱進行教學,注重身法的養(yǎng)成,給學生提出全身心協(xié)調(diào),完整一氣的要求。(5)太極拳教學要注意理論與實踐相結(jié)合,適時進行理論指導,在教拳的時候發(fā)揚太極拳優(yōu)秀文化??傊馐翘珮O之神,教拳需詳推用意。太極拳意的教學有如太極文化之廣博,本論文淺談太極意念之教法,意在引玉,忘廣大專家學者指正,繼而加強太極拳意研究與發(fā)展。
[1]李德印.太極拳規(guī)范教程[D].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2]邱丕相.中國太極拳對人的修心養(yǎng)性的價值超論[C].中國當代太極拳精論集,2005.
[3]李德印.太極拳規(guī)范教程[D].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
[4]余功保.太極拳密碼[D].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