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軍
(湛江師范學院基礎教育學院,廣東 湛江 524037)
武術是一項具有廣泛社會價值和民族文化特點的中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是高校公共體育選項課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發(fā)展,時代賦予高校體育更高的要求:增強大學生身心健康,培養(yǎng)優(yōu)秀道德品質,樹立民族自尊心,傳承中國傳統(tǒng)文化等方面有著其它體育項目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許多高校都嘗試著將武術在校園中普及推廣,甚至將武術列為公共體育課的必修內容,但收到的效果甚微。90后一代是伴著中國經濟騰飛而成長的一代,他們有著優(yōu)越的物質條件,能熟練掌握互連網工具,利用網絡獲取豐富的信息,迅速地接受世界各方面的信息,對西方一些新型體育項目(如街舞、跆拳道、輪滑)更加受青睞,這對武術這一優(yōu)秀的中華民族文化的普及與推廣受到了一定的沖擊和影響。如何能滿足90后這一代大學生的需求,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武術鍛煉,使武術在高校中普及推廣、繼承和發(fā)揚中華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tǒng),這將是高校武術教學課程思考的問題。
目前大多數高校的武術教學內容一般以初級長拳第三路、初級劍和二十四式太極拳為主,套路、動作和運動方向變化多,由于大學生普遍沒有練習武術的基礎,加之年齡偏大,身體的柔韌性差,在學習動作復雜的武術套路時極易產生生理和心理上的疲勞,很多學生對學習武術產生了畏難情緒。這種套路化教學內容的選擇脫離了學生的主體需求,也與現實生活的實用性嚴重脫節(jié)。因為它既不具有實戰(zhàn)性,又沒有很大的健身效果,根本不適合90后這一代人的需求,因此,出現了“學生喜歡武術,卻不喜歡武術課”的現象。這樣一個學期下來,有的學生可能一個完整的套路都不會演練??记芭R時突擊,考場上依葫蘆畫瓢,勉強完成動作,考完忘凈的現象十分嚴重,這樣武術在90后大學的心目中寸步維艱。
當前高校中武術課程仍然采取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tǒng)教學方法,教師主要以領做為主,結合講解、示范、輔導進行教學,講解的內容主要包括動作要領、技法、易犯錯誤的糾正等。教學的重點一般只強調動作的外形,注重動作的過程和線路。課堂教學死板單調,教法老化。與現代教學方法結合不夠,沒有充分利用錄像、VCD、電腦多媒體演示的優(yōu)勢等現代先進的教學手段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擴大知識面,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鍛煉能力,學生覺得武術的動作有名無實,是“花架子”、“花拳繡腿”,壓抑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影響了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學習與接受。
目前,高校武術教學中往往只重視表面技術動作的傳授,而忽視了武術內在民族文化的傳承。在課堂教學中只單純的講解動作,示范動作,糾正動作,把武術課當作只是身體的運動,而沒有存在文化理論的詮析?,F今社會90后大學生已具備眾多的基礎知識,他們學習中國武術更多的是被武術展現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所吸引,通過學習武術來了解中國的文化。武術根植于中華民族五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沃土,深受傳統(tǒng)哲學、儒家經典理論、兵法、醫(yī)學、文學藝術、宗教等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武術拳種流派、技擊理論、拳法拳理、動作名稱無一不體現和表達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武德所提倡的“仁、義、禮、信、勇、忠、孝”就是是儒家經典思想和傳統(tǒng)美德,是對習武者道德品質和行為的規(guī)范總和,是體現愛國愛民、匡扶正義、勇敢堅韌、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友愛和善、誠實信義、崇尚禮節(jié)的民族精神和傳統(tǒng)美德。缺少本質深層的了解,只是90后大學生心目中的浮云,沒有持久的留戀,沒能植根于心中。
教師應根據新的教學目標、教育觀念,從高校武術課的實際目標出發(fā),安排合理的教學內容。在課堂教學中體現出實用性、科學性、系統(tǒng)性、實效性及趣味性。武術課堂教學也可以增加一些具有實用性的武術因素,如散打和健身氣功等。技擊是武術的最本質特點,大多90后學生都對武術攻防格斗動作十分感興趣,特別是在非常情況下能學以致用,這也是武術吸引9O后學生的關鍵所在。另外,現在的生活條件得到大大改善,人們更加注重的是一個健康的身體,健身氣功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不少90后大學生在大學時期就開始關注自己身體,這也是為什么健身氣功受到90后學生的歡迎和追捧的原因所在,讓學生通過系統(tǒng)的學習,掌握以武術為終身鍛煉的手段和方法,使武術教學讓每一個學生終身受益。
目前大多數高校一學期基本上只完成一個教學套路,學習過于單調枯燥,缺少趣味,學生也不能在大學課堂中利用寶貴的時間學到更多的武術技能。初級套路看似簡單,但是對于一個沒有任何基礎的學生來說,一學期下來練到精氣神到位,還是很不容易,對于從小缺少吃苦耐勞精神的9O后,就更是難上加難。其實武術教學可以嘗試編排更簡單的動作套路練習,例如太極拳可以學習8式、16式等,這樣學生更容易學會和記住,學習帶來的愉悅感和成就感使他們課后能繼續(xù)鍛煉下去,成為終身體育鍛煉的一種技能。教師還可以采用更靈活的教學方式,例如開展豐富的武術競賽活動,適當增加武術游戲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進入學習狀態(tài),提高大學生對武術的興趣,并給學生發(fā)展以最大空間,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和創(chuàng)新能力。
武術文化的傳播不是單純的武術技術教學的理念。一方面,武術文化汲取了我國諸子文化的精華,教授武術時如果沒有這些文化的傳承,武術則會成為無本之木。另一方面,武術文化在形成過程中與兵法學、中醫(yī)學理論緊密相聯,武術教學如果脫離兵法學和中醫(yī)學原理一味教動作,武術就只會是花拳繡腿,毫無實戰(zhàn)和防身價值可言。所以,武術課堂教學中應合理安排武術理論課教學,尤其是武德教育與武術常識的教育,貫徹禮儀道德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讓武德貫穿于武術鍛煉的整個過程,更重要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把武術的精神傳遞給每一位學生,把積累的豐富資料和實踐經驗上升到理論認識的高度。
高校武術教學已成為繼承、發(fā)揚、傳播我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一種重要手段。當前高校武術課堂教學方法依然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心理,被動學習、學習興趣不高,使教學質量受到嚴重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武術教學手段會越來越豐富,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對學生進行審美意識的教育和培養(yǎng),創(chuàng)設情境教學模式,使學生對武術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宣傳更深層次的武術傳統(tǒng)文化內涵,使學生對武術進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從而愛上這一優(yōu)秀的中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這就要求教師具備更加豐富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因此,教師應不斷地學習和豐富自身的文化知識,充分調動起學生對武術學習的興趣與熱情,才能得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1]編寫組.武術[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2]張選惠.民族傳統(tǒng)體育概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