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元堯
在中國古代,“幕”的本意是帷幄的意思。傳說中的有巢氏教會人們筑屋而居,人們就習慣居住在土木建成的房屋里。而當戰(zhàn)爭爆發(fā),大軍遠征,官兵只有在野外搭建帳篷作為臨時居所,軍中將帥所在的帳篷即是指揮部,稱為幕府。所謂“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即緣于此?!傲拧痹谏讨?,略近于奴仆,“僚者,勞也”;到了秦漢,“僚”演變成為僚屬,如《三國志·魏書·王觀傳》載“治身清廉,帥下以儉,僚屬承風,莫不自勵”。這個“僚”有主官屬員之意。所以,幕府中的僚屬即為幕僚?!妒酚洝ちH藺相如列傳》載:“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備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為士卒費。”這里所說的“莫府”其實是“幕府”。
故此,幕僚是指古代地方軍政大員幕府中的參謀、書記等,后泛指文武官署中的佐助人員。幕僚一般是具有官職的公務(wù)人員,其任務(wù)主要是聽從主官差遣,為其謀事,籌劃辦理各項工作。幕僚稱謂繁多,有“長史”“參軍”“主簿”“記室”,等等。
秦漢以來幕府中大都設(shè)有“參謀”“記室”“參軍”等,他們參贊軍機,運籌帷幄,協(xié)助主帥或主官處理軍政事務(wù),是主帥或主官的智囊或助手,如東晉的郄超就當過桓溫的“參軍”,唐代大詩人杜甫是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的“參謀”,而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謂的宋初趙普在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時,則是后者的“掌書記”。到了明代中晚期,在衙門公務(wù)人員之外,又出現(xiàn)了另一種幕僚,即幕友。幕友至清代而進入全盛期。就其原因分析,其乃源于督撫、道員的倡導。明代從中央派出巡視地方的官員,即督撫。由于工作需要,很多督撫會奏請批準調(diào)來京中屬員,為其出謀劃策,協(xié)助辦理公務(wù);時間長了,就演變成后來的幕友,即由督撫私人聘請的助手?!睹魇贰ば煳剂袀鳌芳摧d有嘉靖年間山陰秀才徐渭被浙閩總督兼浙江巡撫胡宗憲聘入幕府一事,時為“管書記”,即負責文書奏牘的起草工作。一般認為徐渭是最早的作為非公職人員的幕友。
這里應注意的是,明清兩代,特別是清代的幕友與此前所稱的幕僚(在廣義上,幕友也是幕僚)的不同。清代督撫及以下的州縣官往往自己組建私人智囊團或助手班底。由此出現(xiàn)的幕友既不是官,也不是吏。他們只是被官員“自掏腰包”(當然是在某項政務(wù)的專用經(jīng)費中支出)禮聘延請來當私人顧問的專家,是官員的客人,故稱“幕賓”“幕客”“西席”,社會上則稱“師爺”。所以,清代官員與幕友之間不是職官上的上下級關(guān)系,而是主賓關(guān)系,可視為朋友,因此又叫“幕友”。幕友指點官員如何施政,所以還可尊稱為師長。這一點與古時候的參謀、記室等幕僚有重大區(qū)別。因為古時候的參謀、記室等系國家官員,在國家體制之內(nèi);而清代幕友則在體制之外,是非公職人員,不享受國家薪俸,所拿工資被稱為“束脩”“聘金”或“館谷”,做事則只對作為東家的主人負責。
清初皇帝發(fā)布的上諭和政府的文件里曾提到幕友佐治,這算是承認在官府機構(gòu)中非官非吏的幕友存在。例如雍正年間的《欽頒州縣事宜》,即專列“慎延幕友”一條。清朝的官府,包括基層的州縣衙門,至少要延請刑名、錢谷、書啟、掛號等四五位幕友。這就是所謂的“無幕不成衙”。
從戰(zhàn)國“四大公子”因養(yǎng)士三千而聞名天下起,歷朝歷代的頭面人物無不有門客幫閑。直到清代,官府中各項政務(wù)都少不了幕友的參與。幕友佐治在政治生活中得到認可,由此而形成一種專門的學問——幕學。清代汪輝祖的《佐治藥言》《續(xù)佐治藥言》,萬楓江的《幕學舉要》,佚名刑幕者的《刑幕要約》等都是有名的幕學專著。此外,幕友需學習的還有《大清律例》《示諭集錄》《大清會典事例》《賦役全書》與王又槐的《辦案要約》、呂芝田的《律法須知》等重要讀物。它們從各方面對學幕者予以專業(yè)指導,具有較強的理論性、知識性和實踐性。
清朝幕友的聘用,必須在嚴格訓練、學有專長的人中選聘,而且更注重選聘那些學習過“刑名法術(shù)”之學的人才,幫助官員處理司法審判事務(wù)。所以刑名法術(shù)之學與近代的應用法學有相似之處。
強調(diào)“立品自尊”,是幕友必須嚴格遵守的一項準則。所謂立品,即自尊自愛,潔身自好,節(jié)儉養(yǎng)廉。汪輝祖在《佐治藥言》中特立“立品”一條,告訴幕友若要使主人信任自己,聽從自己,自己則須先讓主人無懷疑之心。為人謀事,凡事要顧全主人的官譽、名聲。幕友“自視不可過高,高則意氣用事;亦不可自視過卑,卑則休戚無關(guān)”。
我們從幕僚到幕友的演變和發(fā)展過程,可以窺視到其職能、性質(zhì)在當代顧問團、智囊團、咨詢機構(gòu)、私人偵探等作用中的微妙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