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偉 金坤榮
曾在書刊上讀到一位著名老師對學生的教育:他讓學生把一條幾斤重的沙袋捆在腰間,吃飯睡覺也不許取下,必須堅持10個小時。而后,他讓學生在班會課上談感受說看法。大家不斷地叫苦:腰酸、腿疼、累壞了、煩死了……教師默默聽完學生的牢騷,默默注視著學生,緩緩說道:大家僅僅帶了一天沙袋就這么辛苦勞累,但你們知道嗎?——你們在母腹中時,你們的母親就這樣整整辛苦了十個月啊!不愁不悔,默默忍受,悉心呵護,這就是偉大的母愛?。≌l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我們要用心來感受母愛,用心來報答母愛……據(jù)說,那些學生在經(jīng)受這么一番教育后,對自己的母親特別尊重孝敬,都懷有深深的感情。筆者不禁為老師設計的這個別出心裁的“體驗”活動而叫好。
有教育專家提出:“人的德行必須在自然的活動中形成,這是德行形成的第一規(guī)律?!斌w驗是置身其中的心靈感受,是在實踐活動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規(guī)范和自我超越,這種體驗是直接的,深刻的?!绑w驗教育”寓德于樂、寓德于行,以其獨特的教育方式產(chǎn)生了積極的效果。
體驗:“校園標語”學生擬就
過去,學校墻面的用語都是由老師選自名人名言或學校統(tǒng)一選購布置墻上,雖然內(nèi)容深刻、形式精美,但與學生思想生活實際相距甚遠,學生難以領悟,而且學生司空見慣,教育效果甚微。
如何利用校園文化用語,因勢利導教育學生?校長們思考著、探求著,不經(jīng)意間,身為語文老師的李校長從學生的周記中讀到一句廣告詞,突發(fā)靈感:何不放手讓學生自己來寫勸學格言等一類的廣告詞?這一想法得到大家的一致贊同。于是,全校開展了向學生征集校園文化用語的活動。全校學生積極主動,熱情很高,創(chuàng)作了許多鮮活生動富有學生特點的妙言佳句。這些句子朗朗上口,寓意明白,貼近生活,語氣親切,主題明確,富有較強的教育性和感染力。有的勵志上進:“每個人都是自己前途最權威的設計師和建筑師”、“只有失敗的事,沒有失敗的人”、“把微笑送給別人,把自信留給自己”;有的勸學求知:“榮譽存在于勤奮而誠實的學習之中”、“一步一個臺階,我們每天都要進步”;有的關注公德:“花草有生命,手下請留情”“隨手一扔,你丟下的是自己的素質(zhì);輕輕一彎,你撿起的是自己的道德”。
學校對這些應征的廣告詞作品進行了認真的評選,組織各班制作班級宣傳展板,并將10條情真意切的廣告詞作品“定格”在校園里,旁邊注上學生的姓名。這些校園廣告詞,由于是學生自己編寫的,對學生自省自律起到了很好的提示、警醒作用。特別是被選用的學生,內(nèi)心更是激動,他們看到學校把他們的“作品”制作得這么好看,擺在這么重要的位置,備受鼓舞。這樣,在走廊里,在墻壁前,常有一大群學生圍著精美的學生“校園廣告詞”標牌,駐足品讀,賞心悅目,耳濡目染,構成了校園中一道獨特亮麗的風景線。
可見,校園標語,由學生擬就,能減少說教的味道,能增加自主教育的分量,能達到老師教育難以達到的效果。學校管理者應當充分加以挖掘和利用,多多推行體驗教育,以在潛移默化中深化學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
體驗:愛心捐款刻骨銘心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捐款濟困的熱潮之中,學生也紛紛慷慨解囊。但中小學生是消費者,他們要表達愛心,自然少不了要向家里討要。有的說:“媽媽給我多少錢,我就捐多少錢?!庇械恼f:“我向家里要了50元?!庇械恼f:“我要100元,捐款80元,剩下的20元歸我自己用了?!庇械恼f:“我是趁機向爸媽敲了一記竹杠,捐款意思一下,自己就大大實惠了。”筆者聽后,感慨萬分。我們認為,中小學生參加捐款活動,數(shù)目多少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培養(yǎng)孩子的社會責任感和關愛他人同情弱者的品質(zhì)。如果這點捐款不是出自孩子可以支配的錢,而是由家長掏腰包,甚至孩子利用捐款的形式“實惠”一回,那么這種捐款的教育效果基本等于零,起不到應有的教育作用。事實上,你50元我100元他80元,這樣的捐款對學生來說,還容易造成他們攀比的心理,不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
而另一所學校在活動中,則向學生發(fā)出了“省下平時零花錢,支援同學一片情”的號召,要求學生少買一回零食、少吃一次冷飲、少看一場電影,將省下的錢捐給困難的同齡人。這種做法就值得提倡,很有教育意義。因為,學生的這個款項、這點愛心,是出自他自己平常的計劃開支花費之中。學生從平常的花費中勤儉節(jié)約一點,或貢獻出平時攢下的零用錢,或拿出屬于自己支配的壓歲錢,以此來表達他自己的愛心情感。這種愛心捐款,是出于學生力所能及地利用自己的力量來參加的,是出于內(nèi)心的真實行為,這就是一種心靈的喚醒,這就是一種體驗的教育。這樣的活動,可能會使捐獻的錢少一點,但表達的愛心卻是真摯而濃厚的,對學生來說必將是永志難忘的。
可見,在捐款愛心活動中,中小學生不應單純地向家長要錢來捐款,學校也不應該單純地以捐款的多少來衡量學生的愛心,而應該讓學生力所能及地利用自己的力量來參加活動。這樣的愛心捐款必將刻骨銘心,這樣的體驗教育活動更能取得一舉多得的教育效果。
俗話說:聽到的,過眼煙云;看見的,銘記在心;做過的,浹髓淪肌。因此,德育教育要取得效果,就要避免單純說教式的德育方式,要改變那種教而不實、寡而無味的狀況。德育教育,要通過創(chuàng)設種種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親身實踐、體驗認識、感悟生活,達到讓學生扮演一種角色、獲得一種感受、明白一個道理、養(yǎng)成一種品質(zhì)的過程,真正達到能喚起學生內(nèi)心情感的理想目的,取得顯著突出的教育效果。
由此,筆者認為,要使德育脫離說教、聯(lián)系實際繼而產(chǎn)生內(nèi)外結合的實際效果,體驗活動必不可少。體驗是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梅堰中學)
責編/齊魯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