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祚利
【實驗目的】
了解二氧化碳濃度變化對光合作用的影響。
【實驗原理】
1.一般說來影響植物光合作用強度的因素分為外界因素和內(nèi)部因素。外界因素主要有光強、光質(zhì)、溫度、二氧化碳濃度,而影響光合作用的內(nèi)部因素主要有葉片葉綠素的含量、葉片含水量、葉
片的發(fā)育階段等等。
2.光合作用的強度指標可以從光合作用原料的消耗情況或者是光合作用的產(chǎn)物生成情況上得以反應。
3.陸生植物的葉片一般是浮在水面的,因為氣孔和氣腔中有空氣,使得整個葉片的密度小于水;負壓處理后由于氣孔和氣腔中的空氣被抽掉,植物葉片的密度會因為大于水而沉于水底,但一旦隨著光合作用的不斷進行,葉片的氣孔和氣腔中又會充滿光合作用制造的氧氣從而使葉片密度小于水以致葉片重新上浮于水面,進而會形成一個有趣的葉片動態(tài)上浮過程。
【實驗材料和用具】
大號打孔器、大號注射器、大燒杯、小燒杯、碳酸氫鈉、高瓦數(shù)聚光燈、小葉女貞葉或者小白菜葉。
【實驗步驟】
1.配制濃度梯度為0%、5%、10%、15%的碳酸氫鈉溶液50毫
升并分別置于編號為A、B、C、D的四個小燒杯中(為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
2.選一片生長成熟的小白菜葉,在葉片上用大號打孔器選取適當位置打取足夠數(shù)量的小圓片(50片左右)。
3.把打好的小圓片放入大號注射器中,加入三分之一的水,裝入注射器塞,接著推排出注射器中的空氣,再用左手一個手指堵住注射器針空位,右手用力抽拉活塞,可見其中冒出大量氣泡。重復幾次上述的排氣和抽拉動作,直至注射器靜止不動,小圓葉片就能夠全部沉在水底才停止上述動作。
4.選取上述處理好的葉片各10片,分別放入已經(jīng)編號的A、B、C、D四個小燒杯中并分散均勻,將A、B、C、D四個燒杯等距
30厘米置于聚光燈邊,然后打開聚光燈。
5.觀察葉片動態(tài)上浮過程,并記錄相同時間內(nèi)A、B、C、D四個燒杯內(nèi)葉片的上浮情況。
【實驗現(xiàn)象】
A、B、C、D四個燒杯中葉片上浮的速度不一樣,燒杯中的碳酸氫鈉溶液濃度越大,葉片上浮的速度就越快。
【實驗結(jié)論】
二氧化碳濃度對光合作用有影響。在一定的二氧化碳濃度范圍內(nèi),光合作用的強度和二氧化碳濃度是成正比的。
(作者單位 湖南省邵陽市武岡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