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杰
鼻中隔膿腫即鼻中隔黏軟骨膜或黏骨膜下積膿,臨床上極為少見。筆者在援非尼日爾尼亞美國家醫(yī)院工作期間收治10例鼻中隔膿腫患者,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10 例鼻中隔膿腫患者,其中男7 例,女3例; 年齡16 ~40 歲,平均28.5 歲; 均為黑色人種。有鼻外傷史6 例,鼻癤腫2 例,挖鼻2 例。因經(jīng)濟條件有限均未行膿培養(yǎng)檢查。首診時間5 ~15d; 臨床表現(xiàn): 10 例均有鼻塞、鼻痛、鼻腫脹,2 例伴有發(fā)熱、頭痛; 查體: 鼻外觀腫脹,鼻中隔黏膜向雙側膨隆,雙鼻腔堵塞,觸之質(zhì)軟。具體見表1。
1.2 治療方法 10 例均行鼻中隔穿刺抽膿確診,一經(jīng)確診,則于左鼻腔填入5%利多卡因棉片表面麻醉鼻腔黏膜2 ~3 次,于鼻中隔左側前緣縱行切開黏膜至鼻底,呈“L”型。吸引器徹底吸出膿液及壞死組織、壞死中隔軟骨,3%過氧化氫或甲硝唑液或0.9%氯化鈉溶液清洗干凈,最后中隔內(nèi)再置于慶大霉素,雙鼻腔填塞膨脹止血海綿,口服抗生素、甲硝唑及激素等。治療10 ~15d,72h 抽出鼻腔填塞物。
1.3 實驗室檢查 10 例患者做細菌培養(yǎng)的結果: 5 例為金黃色葡萄球菌,3 例為溶血性鏈球菌,2 例無菌生長。
10 例患者均門診治療,全部臨床癥狀消失,鼻外觀及鼻中隔形狀恢復,鼻腔通氣良好,無顱內(nèi)并發(fā)癥發(fā)生,均治愈。隨診2 周~3 個月,未見復發(fā),2 例輕微鞍鼻,無1 例鼻中隔穿孔。
表1 鼻中隔膿腫患者的臨床資料Table 1 Clinical data of patients with naasal septal abscess
鼻中隔膿腫多由鼻外傷,鼻中隔手術后出現(xiàn)鼻中隔血腫未及時處理而導致,少數(shù)可繼發(fā)于鄰近組織的癤腫、急性鼻竇炎、流感、猩紅熱、傷寒等[1-3],尚有報道微波治療鼻中隔黏膜糜爛出血引起鼻中隔膿腫[4]。本組病例顯示,鼻外傷(6/10) 、挖鼻(2/10) 均有鼻中隔黏膜損傷,遇身體抵抗力弱或有易感因素如糖尿病、腺樣體肥大、鼻竇炎、鼻癤腫(2/10)等,致病菌通過破損的黏膜處入侵,鼻中隔軟骨膜及骨膜下感染后,此處血供少,炎癥不易控制,因而形成中隔膿腫。鼻中隔手術及鼻內(nèi)鏡手術術中損傷鼻中隔黏膜,竇腔膿液污染,或術前腎上腺素棉片收斂使黏膜過度蒼白,術后鼻腔填塞緊,血運差導致鼻中隔膿腫。王曉光等[5]報道2 例鼻內(nèi)鏡術后并發(fā)鼻中隔膿腫。其他原因: 經(jīng)鼻氣管插管或留置胃管時間過長[6],急性白血?。?],腎移植術后[8]等引起鼻中隔膿腫。劉順杰[9]報道,鼻中隔膿腫的并發(fā)癥有鼻中隔穿孔,鞍鼻畸形,急性蝶骨體炎,海綿竇血栓性靜脈炎,細菌性腦膜炎,蛛網(wǎng)膜下腔積膿,腦膜炎及腦膿腫等。本組無一例出現(xiàn)并發(fā)癥,僅2 例1 個月后出現(xiàn)輕微的鞍鼻畸形。
本研究顯示,所有患者有雙側鼻塞,并進行性加重,或張口呼吸,鼻部紅腫、痛,5 例患者抵抗力下降伴有發(fā)熱,38.5℃以上,頭痛; 前鼻鏡檢查可見雙鼻腔充滿腫脹的中隔黏膜,觸之疼痛,并有波動感,1%麻黃堿收斂無效,穿刺抽出膿液以確診。一旦確診后,及時于中隔前緣切開,切口盡量大,直到鼻底,以便引流徹底; 術腔內(nèi)的壞死組織及壞死軟骨要全部清除,雙鼻腔置止血膨脹海綿72h。有學者認為留置引流條充分徹底引流[1,6-7,9],本組10 例均未放置引流條,術后愈合好,隨診3 個月余無復發(fā)。實驗室檢查大多數(shù)患者白細胞計數(shù)升高。細菌培養(yǎng)為5 例金黃色葡萄球菌和3 例溶血性鏈球菌,符合張國正等[10]致病菌常見于葡萄球菌,其次為鏈球菌,并根據(jù)細菌培養(yǎng)調(diào)整藥物治療。
筆者體會: (1) 向廣大的基層群眾做宣傳,講究衛(wèi)生,禁止用手挖鼻。加強耳鼻咽喉科醫(yī)生的意識,對于隱性或無明顯原因的患者應高度警惕,局部鼻中隔黏膜腫脹,1%麻黃堿收斂無效,應先行診斷性中隔穿刺,以求確診。也可結合X線、CT 檢查。(2) 對于鼻外傷的患者要予以重視,預防性用藥3 ~5d。非洲醫(yī)療衛(wèi)生環(huán)境差,經(jīng)濟落后,缺醫(yī)少藥,故人們對于藥物的敏感性強。對于鼻腔手術患者,圍術期準備要徹底。(3) 對鼻部術后鼻腔填塞切勿過緊; 鼻中隔黎特氏區(qū)出血,微波電凝止血,切勿過深、過大,同時要注意燒灼的時間; (4) 典型的鼻中隔膿腫有明顯的臨床表現(xiàn),容易診斷,但是對于癥狀不明顯者早期診斷比較困難,若膿腫形成則易造成鞍鼻,鼻中隔穿孔等并發(fā)癥,應該引起各位基層臨床耳鼻喉醫(yī)生的注意。(5) 一經(jīng)診斷,盡快治療,避免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對于鼻中隔血腫的處理要及時徹底,這亦是預防鼻中隔膿腫及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關鍵。
1 鐘曉聲,劉仕欣,葉浩昕,等. 華納氏葡萄球菌所致的鼻中隔膿腫1 例[J]. 中國醫(yī)藥導刊,2010,12 (9) : 1607.
2 簡潔君. 鼻中隔膿腫15 例分析[J].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9,9(25) : 6254-6255.
3 婁耀君,李玉蘭. 鼻中隔膿腫18 例臨床分析[J]. 耳鼻咽喉-頭頸外科,2001,8 (4) : 246-248.
4 楊飛,王叢. 微波治療出血致鼻中隔膿腫10 例[J]. 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09,28 (1) : 72-72.
5 施麗華,晁杰偉. 鼻竇開放術后合并鼻中隔膿腫1 例[J]. 中國眼耳鼻咽喉科雜志,2010,10 (1) : 8.
6 朱會新,覃艾球. 隱性鼻中隔膿腫1 例[J]. 臨床耳鼻咽喉科雜志,2003,17 (10) : 639-639.
7 唐江鳳,陳劍秋. 急性白血病引起鼻中隔膿腫1 例[J]. 中國耳鼻咽喉顱底外科雜志,2008,14 (1) : 74.
8 畢欣欣,張延平,馮勃,等. 腎移植術后并發(fā)鼻中隔膿腫2 例附文獻復習[J] . 山東大學耳鼻喉眼學報,2009,23 (4) : 54-55.
9 劉順杰. 鼻中隔膿腫30 例臨床分析[J].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12,9 (1) : 51.
10 張國正,吳玉瑛. 鼻中隔膿腫8 例臨床分析[J]. 中國實用醫(yī)刊雜志,2010,37 (7) : 5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