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徐 鋒
作為《廣州日報》評論版改版的執(zhí)行者,作者一直關注《人民日報》評論的改革變化,試圖從兩報評論版的改版切入,探尋黨報評論何以再顯蓬勃生機,如何在改革涉足“深水區(qū)”階段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以及如何進一步改進文風以更好發(fā)揮針砭時弊、提出建議、引導讀者的功能。本刊也將繼續(xù)匯集各媒體同行對新時期評論的認識與實踐創(chuàng)新。
2013年1月4日,《人民日報》在05版推出該報“歷史上第一塊新聞評論版”,版式趨向生動,并推出一系列觀點鮮明、剖析透徹的作品,改版引發(fā)廣泛關注。
而在此前的2012年元旦,《廣州日報》亦針對評論進行了新一次改版,將以往的“熱評”版提前到首創(chuàng)的黨報導讀版的封面二版,成為重點經營的“第一紙”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更靠前的位置、更密集的頻率、更充分的版面(一個整版)、更寬松的言說空間、更高端的學者專欄,表現(xiàn)出對評論空前的重視。
縱觀近代以來,大致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大凡社會轉型相對快速的時期,面對劇烈的利益調整和利益博弈,人們的“言說”需求必然倍增,導致評論的振興。
近二十多年來,伴隨中國改革開放進程,時評得以大規(guī)模“復興”。這是因為,觀念的風云激蕩、利益的劇烈調整,讓人們產生“言說”的沖動——而在這時人們往往發(fā)現(xiàn),欲達到上述兩種功能,正常的“用事實說話”的新聞形式,已經遠遠“不過癮”“不夠用”了,人們更希望直抒胸臆,更希望通過新聞現(xiàn)象尋覓背后的道理、緣由、趨勢。而評論這一新聞與雜文的“混血兒”,同時具備了新聞的針對性、時效性和接近性,以及雜文的直接性、諷諫性和可讀性。時評應運而生、興旺發(fā)達。
當前,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qū),既展現(xiàn)了改革的巨大成就,也暴露了改革中的諸多不徹底、不完善甚至偏差之處;而同在這一時期,中國已經出現(xiàn)了日益龐大的農民工(新型產業(yè)工人)群體、私企老板群體、外企白領、“蟻族”“海歸”……這些大量出現(xiàn)的新群體,有著自己強烈的利益訴求,迫切希望發(fā)出聲音,表達自己的訴求;與此同時,對社會上涌現(xiàn)的種種新問題、利益訴求、思想動向,也急需加以態(tài)度鮮明的疏導、引導。
這種獨特的社會現(xiàn)實,投射到媒體上,便促發(fā)了評論的再度繁榮。
時評圈內有一種說法,稱評論是“負重而舞”。按照筆者理解,此“重”,實乃轉型之重、社會責任之重、洞悉透視新聞之重。評論為新聞報道添加了靈魂,為客觀陳述注入了觀點和判斷,也形成了針砭時弊、引導輿論、提出建議,進而推動社會進步的巨大功效。但同時也要承認,當前國內評論圈還存在一些顯而易見的短板:
其一,板起臉孔、避實就虛。一些談到具體工作的評論,親和度、針對性和可讀性欠缺,正如《人民日報》評論部主任盧新寧在一次演講中所提到的“某字牌”批評和“要字牌”言論,“某字牌”批評是批評一個事件總是說“某地”“某人”,“要字牌”言論是指文章總像領導下指示一樣說“要怎么怎么樣”。這樣的評論,今天的讀者怎會喜歡。
其二,為標新立異而穿越基本的價值底線、政治底線或道德底線。如2008年2月東亞四強賽期間,有過一篇引起波瀾的以猥褻言辭調侃重慶的體育評論,雖然可讀性似乎挺強,但對一個城市的品質作出不嚴謹的斷語,且文中充斥著低俗曖昧字眼,這種為文的立場和出發(fā)點,值得商榷。
其三,情緒有余,邏輯不足;“可讀性”有余,說服力不足。表現(xiàn)之一,文章以情緒宣泄為主,沒有明確或成熟的論點,論證過程不充分,不能以理服人。如《王寶強,別玷污了觀眾心中的許三多》《劉德華,你們想度假不要去災區(qū)》等時評,便存在這方面的嫌疑。表現(xiàn)之二,一些短評類欄目,為聊而聊、為侃而侃,敘事多過點評,最終作者自己也形成不了一個觀點就倉促結尾?!坝腥ず猛妗惫倘恢匾氈獣r評的生命之根永遠是觀點。
其四,觀點和論證過程陷入套路。一種是“大路貨”,人云亦云,角度和觀點均無突破。另一種則是“習慣性反彈琵琶”。比如《北大才子養(yǎng)豬有何不可》《××××有何不可》等,看似反彈琵琶,其實是為了反彈而強行反彈,落入新的窠臼。這種套路很容易被讀者看穿、厭煩。
其五,就事論事,未能觸及問題實質;或拘泥個案、不能旁征博引地從類似現(xiàn)象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性。目前時評寫手水平良莠不齊,其中不乏目光如炬者,但也有很多只能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次,不能洞悉現(xiàn)象背后暗含的本質性、規(guī)律性元素,作品顯得很單薄,缺乏厚重感和縱深感。
其六,不少評論以質疑和抨擊為主調,建設性和參考價值不足,開不出“藥方”,“正能量”不足……
黨報評論版改版,就是為了更好地揚棄,為了激發(fā)評論更旺盛的生命力。
《廣州日報》評論版的此輪改版,從一開始就提出“做‘好看’的黨報評論”的口號。“好看的黨報評論”,正是既要力求克服傳統(tǒng)黨報評論拒人千里之外的毛病,又修正近些年國內時評界存在的一些問題,一方面讓黨報評論更好發(fā)揮激濁揚清、引導輿論、助推社會進步的功能;另一方面順應新聞紙向觀點紙轉化的大趨勢,讓時評擔當起“差異化競爭”的使命,做好“觀點營銷”這一更高級的報紙經營模式。
何為“好看”的評論?“好看”不是單純以膚淺或偏激取悅讀者,而是一個多層次、多維度的組合,一言以蔽之,就是:觀照現(xiàn)實,追求有思想的精彩。
第一,新聞性強,關注度高。對黨報評論而言,爭奪“眼球”就是爭取輿論引導力,因此,巧妙借力熱點事件展開有獨到角度的討論,比刻意避開熱點、自搞一套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傳播效果。比如,新改版后的《人民日報》評論版加強了對熱點新聞現(xiàn)象的關注,評論李雙江之子涉嫌輪奸事件的《孩子之過 教育之傷》、評論山西長治污染事件的《環(huán)保“最后防線”如何不失守》、評論地下水污染的《用法治向地下水污染宣戰(zhàn)》、評論歐洲馬肉風波的《食品安全呼喚“全球治理”》等,都是對新發(fā)生的新聞現(xiàn)象的剖析,時效性很強。
第二,觀照現(xiàn)實,善意理性。契合時代步伐、把握時代脈搏、傾聽民間呼聲、呼吸現(xiàn)實空氣,以改造社會、促進社會進步的強烈責任和使命,以善意理性、建設性而非單純破壞性、顛覆性的出發(fā)點,為推動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提出真知灼見。這種“好看”才是能為社會進步提供“正能量”的“好看”。在這一點上,無論是《人民日報》評論版還是《廣州日報》評論版,均體現(xiàn)出高度的自覺,前者的《“家庭農場”應避免急于求成》、“兩會會風新期盼”系列評論、評論上?!岸拘7钡摹兑灾贫裙┙o化解“校園風險”》等,后者的《勿讓僥幸心態(tài)毀了一個行業(yè)》《政府集中供養(yǎng)孤兒并非上上之策》等,無不體現(xiàn)著黨報評論工作者助推時代進步的強烈使命感。
第三,富有見地,能與讀者形成“見解的共鳴”。在信息爆炸和新聞同質化的時代,真知灼見是相對稀缺的,因此真正有獨到觀點的評論文章會讓讀者擊案叫絕、贊以“好看”?!稄V州日報》提出評論版要透過新聞現(xiàn)象、追求“深邃的思想”,也正是基于這一認識提出的更高要求,《一次巨賠判決勝過千次事后抽查》《警惕高房價成為城鎮(zhèn)化的阻力》等,均在朝著這一方向努力。
第四,文本精美,易讀耐讀。黨報評論要發(fā)揮自身引導輿論的功能,首要前提是必須爭取讀者,否則一切都是空談。因此,必須增強可讀性,做到深入淺出,實現(xiàn)文本的易讀、耐讀,力爭精美、韻味更足?!稄V州日報》評論版的改版目標之一就是:進一步突破國內黨報評論版司空見慣的艱澀枯燥、平鋪直敘、缺乏激情和感染力定勢,讓評論文章“更好看”。
當前國內報紙的理論版和評論版正面臨著顯而易見的尷尬:不少市場化報紙對評論相對重視,但對理論版基本沒有興趣;一些黨報評論版基本“發(fā)育不良”,理論版也多走向式微和萎縮,一些報紙紛紛取消理論版、撤銷理論部,即便仍有苦苦支撐者,也純屬慘淡經營。
黨報如何辦好評論版?理論版真的已經成為明日黃花了嗎?筆者認為,理論和評論雖有明顯差異,但本質上是相通的,它們應同屬一類?!稄V州日報》至今仍延續(xù)著“理論評論部”的建制,并且在改版之初就大膽設想:如何打通理論版和評論版,追求“評論的理論深度”和“理論的評論熱度”,形成兩個板塊的資源整合共享?
具體而言,我們希望通過改版實現(xiàn):評論板塊進一步凸顯“理論”高度,思想要再“深”些,力求克服當前時評圈中就事論事、人云亦云、過于情緒化等短板;理論板塊進一步加強“時評”色彩,表述要再“淺”些——增加新聞性、可讀性、親和度,力求改變傳統(tǒng)黨報理論版“極小眾”閱讀,甚至無人問津的尷尬局面。當然,這種“打通”并非理論、評論兩個板塊的相互趨同,或者試圖模糊二者界限,而是在互補、相互改良的同時保留各自板塊特征。
在實際操作中,對于評論版,《廣州日報》以打造“專欄高端化”為指向。除熱點類的社評、來論和眾議外,花力氣經營“深論”欄目,約請“中國經濟50論壇”著名經濟學家、知名社科專家結合熱點新聞為社會問題深度把脈,改版伊始便推出知名經濟學家梁小民、賀力平、夏斌等人的專欄文章。對于理論版,則致力于在話題選擇上更加遵循“文章合為時而著”的原則,理論文章切合熱點新聞;敘述方式一改傳統(tǒng)理論版過于嚴肅的面孔,嘗試盡可能深入淺出和平易近人;編排方式上理論話題每期搭配短評,與專家觀點形成補充和碰撞……
更重要的是,我們試圖以此讓理論和評論兩個版面不再“老死不相往來”,實現(xiàn)資源共享、良性互動。專家理論稿時效性強、關注度高、文章活潑的,可在封二評論版登用,或者在評論版摘登精華部分,其余文字刊于理論版,通過導讀方式實現(xiàn)前后版面的互動;一些重量級專家的高端訪談,也嘗試切分成短專欄(評論版)和長篇訪談(理論版),前后互動,形式多樣化,也實現(xiàn)了專家資源的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