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胡園園
(作者是《中國日報》財經中心主任記者,2012年“中德媒體使者”成員之一。)
德國是世界上媒體擁有量較高的國家之一, 也是歐洲最大的報業(yè)市場。然而在2012年末,這個老牌的媒體大國和經濟強國卻遭遇了一場報業(yè)危機。本文作者是2012年“中德媒體使者”成員之一,訪德期間曾到多家知名德國媒體訪問并與相關人士深入交流。德國報業(yè)危機爆發(fā)后,作者持續(xù)跟蹤相關新聞,多次和德國媒體人交流,試圖找出這次危機背后的癥結,并嘗試探索出一條可供傳統(tǒng)媒體借鑒的未來轉型之路。
2012年末,德國出現了一個新的復合名詞:Zeitungssterben——報紙之死。
11月中旬,德國一家知名報紙《法蘭克福評論報》(Frankfurter Rundschau)申請破產,這是德國第一家跨地區(qū)報紙資不抵債,瀕臨窘境。而總部設在柏林的德國國際通訊社(DAPD,德國第二大通訊社)也在10月中旬申請破產。
11月20日,明鏡在線報道:總部設在漢堡的Gruner+Jahr出版集團董事會決定停止出版《德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Deutschland,簡稱FTD)。該報于2000年創(chuàng)刊,一直處于虧損狀態(tài),累計虧損達1200萬歐元。該社還擬??睹}沖》(Impulse)和《股市在線》(Borse Online)兩本經濟雜志。
據德國報紙出版聯(lián)合會統(tǒng)計,德國目前有333家日報,20年前這一數字為426家。其中大多數都是地方報紙,這些報紙只在特定的地區(qū)出版,并且只能在那里買到。2012年德國報紙總銷量為2110萬份,較2005年下降17%左右。雖然電子報紙每天售出23萬份,但這也難以阻擋傳統(tǒng)報業(yè)的下滑趨勢。
事實上,這場危機并不只是發(fā)生在德國?!皥髽I(yè)危機正在所有西方發(fā)達國家蔓延,”《金融時報》援引倫敦媒體咨詢機構Enders Research的分析員 Douglas McCabe的話說,“各國受到沖擊的時間確實存在先后差別?!?/p>
這場看似突如其來的報業(yè)危機的直接誘因是廣告商2012年在傳統(tǒng)媒體上的廣告投放急劇減少,而其背后的大趨勢則是全球讀者閱讀習慣的變化。
漢堡大學國際傳媒中心主任 Stephen Burckhardt認為這次報業(yè)寒潮的原因并非是實體經濟的放緩,而是因為印刷媒體廣告經濟的持續(xù)低迷,新媒體經濟(網絡廣告)的崛起?!拔也⒉徽J為接下來德國還有一系列的報紙會破產,但每家印刷媒體都需要重建新聞編輯室,并盡早找出適合他們自己的網絡媒體商業(yè)模式?!盉urckhardt強調。
德國廣告業(yè)協(xié)會的數據顯示,該國日報行業(yè)2011年的廣告收入為36億歐元,較12年前下降45%。這種下滑在世紀之初廣告客戶開始轉向網絡時便已初露端倪,并隨著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和2011年開始的歐元區(qū)債務危機而加劇。
在德國《經理人雜志》(Manager Magazin)記者Mark Boschen看來,這場危機其實并非那么“突然”。事實上,在FTD創(chuàng)立初期,業(yè)內關于這份報紙未來的前途,尤其是盈利前景的討論一直就未停息。
“從一開始,出版人就過于樂觀地估計了德國商業(yè)報紙的廣告市場?!盉oschen談到。
而在《德國日報》(Die Taz)駐華記者李德輝看來,從一開始就實行的報紙網上內容免費閱讀是此次報業(yè)危機的又一癥結所在。網站缺乏可持續(xù)的盈利模式導致傳統(tǒng)媒體的轉型并不成功。在德國,目前僅有幾家報紙的網站處于盈利狀態(tài)。
據《華盛頓郵報》的調查,年輕人的閱讀量并不少。但他們在信息免費的環(huán)境中長大,所以認為沒有理由為新聞付費。他們不看報紙,卻訪問華盛頓郵報網站,或者瀏覽Google新聞,他們通過搜索引擎可以看到許多新聞來源。他們可以通過掌上電話接收聚合新聞,或者訪問觀點與他們自己一致的博客網站。簡而言之,他們用傳統(tǒng)媒體無法辦到的方式個性化地安排自己收集新聞的方式,自己參與新聞,甚至自己創(chuàng)造新聞。
而美國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2012年的一項調查則顯示紙媒新聞,特別是報紙的讀者量大幅下降,而瀏覽在線和數字新聞的讀者比例持續(xù)增長。越來越多的人通過手機、平板電腦或其他移動平臺瀏覽新聞,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社交網站的興起。
雖然大部分的德國傳統(tǒng)媒體正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但也有一些媒體在積極嘗試改變之后煥發(fā)出新活力,比如《時代周報》(Die Zeit),這家德國最重要的周報近十年來發(fā)行量不降反增。究其緣由,該周報主編Josef Joffe透露,過去他們總是將調查或時政報道放在封面,如今封面則大多是漂亮圖片或介紹高質量生活方式的軟新聞,調查稿被擱進了內頁。
此外,德國的雜志市場已經被深度細分。FTD所在的集團G+J是歐洲最大的雜志出版商。它至少出版96種雜志。女性雜志分為少女雜志、40歲以上女性雜志、母親雜志。名人雜志也分為一般的明星雜志、歷史明星雜志(如封面是茜茜公主的雜志)。該出版商甚至還出版了一本雜志專講牛肉。而如此深耕目標讀者市場的好處也顯而易見。
德國報刊亭近年來最成功的一本雜志叫《Landlust》,2005年創(chuàng)刊,雙月發(fā)行,教都市人如何在鄉(xiāng)村生活,75%的讀者是女性,目前該雜志的發(fā)行量已超百萬并且還在繼續(xù)上漲。
《時代周報》主編Joffe說如果未來讓他辦一份雜志的話,他會選擇一份老年雜志,專門針對50-70歲年齡段的老年人——他們正是有錢又有閑的一個群體。
由此可見,雖然競爭激烈,傳統(tǒng)媒體市場仍有繼續(xù)細分市場和盈利的可能,關鍵是如何抓住屬于自己的細分市場。
《明星》(Der Stern)雜志的主編Hans-Ulrich Jorges斷言,傳統(tǒng)媒體會在10到20年內消亡,而現在應把錢花在互聯(lián)網上。然而,關鍵是如何讓每一分錢的投入能夠盡早地為報紙網站帶來盈利。在德國,目前只有《明鏡周刊》(Der Spiegel)和《圖片報》(Die Bild)等極少數報紙的網站無需母報補貼,但它們盈利的規(guī)模并不大。
在明鏡在線主編Rudiger Ditz看來,提供高質量的內容仍是盈利的關鍵之一,而且網絡也未必一定要改變文章的形式。“我不認為我們有責任把文章變短以取悅讀者。我們只需要更好的作者將復雜內容寫得更易于理解。如果故事足夠好,人們不在乎它有多長。如果故事不好,就連十行也嫌太多!”Ditz如是說。
□ 德國出版集團古納亞爾于2012年11月23日宣布,集團旗下的經濟類日報《德國金融時報》將???,最后一期定格于12月7日。與《德國金融時報》相關聯(lián)的網絡版及品牌標志也一并停用。(胡小兵/攝)
《經理人雜志》網站執(zhí)行主編Kai Lange 則認為媒體的品牌、內容和強大的IT系統(tǒng)是網站能夠盈利的關鍵。作為德國最好的經濟雜志之一,《經理人雜志》每天都會在其網站首頁推出一條獨家新聞,且新聞的長度和其雜志的封面文章相差無幾。同時,網站也會提供不間斷的24小時新聞播報,而完善的后臺IT系統(tǒng)也為其晚間更新(night shift)提供了有力支持。該網站過去兩年一直處于盈利狀態(tài)。而作為德國和歐洲發(fā)行量最大的日報,《圖片報》(Die Bild)在線的盈利點在于娛樂內容、抓人眼球的圖片以及在網站上嵌入的互動游戲等。
這場危機之后,德國的主流媒體負責人已達成共識,開始共同商討報紙網絡版的付費閱讀問題?!盀榱四茉谖磥碛?,我們不得不快速尋求轉型新媒體的盈利模式,無論是報紙的網絡版,平板電腦版或是其他新興形式?!盡ark提到。
事實上,媒體的數字化也能節(jié)省不少成本。如果能夠通過Google Play、Windows 8 或iTunes Store出售媒體電子版,那么傳統(tǒng)媒體的讀者人數或許還能在未來有所增加。
漢堡大學的Burckhardt也持有相似觀點:傳統(tǒng)印刷媒體應該積極發(fā)展新媒體上的網絡應用程序,并采取多元化的品牌戰(zhàn)略,適當拓展非新聞領域的其他業(yè)務來支持新聞領域的核心品牌。
長期以來,德國一直有公共資金支持的廣播和電視臺,但是沒有公共資金支持的報紙。李德輝認為,報紙也應當嘗試這種模式,這對于維護報紙,尤其是地方報紙的獨立性尤為重要。
公立電視臺是德國最早的電視臺,在廣告播放方面受到嚴格限制。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是每個家庭每月交納的管理費用(GEZ Gebühren)。GEZ是一個專門負責向收聽電臺或收看電視臺的居民收取管理費的機構。該制度于1939年開始實施。目前的費用為每月17.03歐元。
公立電視臺因為有穩(wěn)定的收入來源,所以觀眾的口味并不決定節(jié)目編輯的方向。德國最主要的兩個公立電視臺是德國廣播電視聯(lián)合會(ARD)和德國電視二臺(ZDF)。而《德國日報》則是另外一種獨特的生存模式。這家創(chuàng)刊于1978年的報紙是一份左派的、合作制的報紙,發(fā)行人是由大學生、社會知名人士和新聞記者組成的出版合作社。
因為觀點鮮明,立場激進,《德國日報》獲得相當數量讀者的青睞,且長期訂戶的比例很高。此外,有一萬多名讀者通過購買500歐元一份股份的方式成為報紙股東。這種特殊結構使報紙不必過分依賴廣告就可以維持財政平衡。
“我們的廣告收入一直只占15%左右,所以在這次因為廣告投放急劇減少而引起的報業(yè)危機中基本沒有收到影響。”《德國日報》駐華記者李德輝解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