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樹喜
中華詩詞學會副會長
說起崔鶯鶯,大家都會想起《西廂記》。關于《西廂記》,人們多以為是傳說。其實,西廂的故事人物,皆有所本。崔鶯鶯就是唐代中期的歷史人物,還是我的老鄉(xiāng),我便更有正本溯源的責任了。
崔鶯鶯是博陵(今河北省安平縣)黃城村(過去叫鳳凰里)人,唐朝禮部員外郎崔元翰之女。她與中唐詩人元稹系姨表兄妹,二人曾有愛戀之情,后被元稹寫成《會真記》傳奇風行于世,又被金、元人作《西廂記》而流傳于世。
說起崔鶯鶯的身世,確是縉紳大家。唐代,博陵崔家是一大望族。鶯鶯生于公元784 年,字雙文,“鶯鶯”是其小名。祖父崔良佐,是齊國公崔日用的堂弟。父元翰,名鵬(729-795),通經史、工詩文,舉進士時已年近五十。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狀元及第。中狀元后,博學宏詞科、賢良方正科、直言極諫科又皆第一,人稱“崔四頭”。貞元七年知制誥。有典誥之風范。然而他“生性太剛褊簡傲,不能取容于時”,故掌誥二年而罷,于66 歲逝世。其弟崔敖、崔備亦與他同進士科,兄弟三人名列一榜,廣為佳話。
鶯鶯的母親是睦州刺史鄭濟之女,784 年生下鶯鶯,鶯鶯還有一個弟弟;其姨母頗有文才,779 年生子元稹,長鶯鶯五歲,元稹為中唐著名詩人。
鶯鶯的父親元翰在長安病逝,鄭氏攜子女扶柩歸葬博陵。守孝三年后,因在博陵無所依靠,貞元十五年決計返回長安。途經蒲州時,恰逢丁文雅兵變,母女二人在河中府普救寺避難,恰遇元稹。元稹退去亂兵,救了鄭氏母女。又見鶯鶯俊美,乃生仰慕之情,乃托鶯鶯的婢女從中撮合,二人在西廂終成百年之好。然而好景不長,元稹后來赴京趕考不歸,另結新歡,拋棄鶯鶯。此為史實。
元稹對鶯鶯雖始亂終棄,但心事怏怏。于是以紀實為本,寫成傳奇《鶯鶯傳》(即《會真記》)。故事中,青年相公張生出游蒲州寓居普救寺,恰鄭氏攜鶯鶯赴長安,途經此地。張生請蒲州守將擊退亂兵,鄭氏母女得救。鄭母感恩于張生,置酒酬謝,并令鶯鶯與張生以兄妹相稱。經過一番曲折,二人結合。但好景不長,張生赴京趕考不歸,另結新歡,拋棄鶯鶯。鶯鶯又改嫁他人。后來張生探親,欲舊夢重圓,遭致鶯鶯拒絕。張生惱羞成怒,欲洗白自己的同時貶損鶯鶯。
《鶯鶯傳》在唐后期已廣為流傳。后世文人對鶯鶯的故事作了藝術上的創(chuàng)作和改編,形成戲劇作品。李紳的《鶯鶯歌》、金人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元人王實甫的雜劇《西廂記》,都是古代講唱文學和戲劇的優(yōu)秀作品?!耳L鶯傳》和《西廂記》具有傳記性質,這是學界公認的。由此可見,鶯鶯人史皆實,張生名虛史實;張生的原型即元稹也。
《西廂記》塑造了鶯鶯的光彩形象:她聰敏貌美,善良溫柔,對愛情大膽追求,忠貞不渝,且有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與其相關的詩詞亦委婉動人。如《明月三五夜》云:
“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p>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約會詩,明月初照,園門半開,花影搖曳,張生應約而來,二人相會甚歡。
后來,再婚的張生再次前往崔家,要求以表兄身份見鶯鶯,被鶯鶯拒絕。鶯鶯還寫了一首《寄詩》道:“自從銷瘦減容光,萬轉千回懶下床。不為傍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
張生無奈,自覺沒趣而去。鶯鶯又賦《告絕詩》曰:“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來意,憐取眼前人?!痹娭斜磉_了鶯鶯對負心郎張生的怨艾和諷刺。
元稹(779-831),字微之,別字威明。河南洛陽人,中唐著名詩人。北魏拓跋部后裔。魏孝文帝時期推行漢化政策,改拓跋姓為元姓。老夫人不同意鶯鶯和元稹的婚事,可能和元稹的姓氏有關。在那時的世族觀念下,崔為望族,而元姓則為老夫人所看不起。
元稹對鶯鶯始亂終棄,不僅不自我反省,反而在文中貶毀鶯鶯的純真。愈是如此,人們對鶯鶯愈是同情。魯迅先生在《唐宋傳奇集》里就批評了元稹的《鶯鶯傳》:“文過飾非,遂墮惡趣。”金代和元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世稱《董西廂》)和王實甫的《西廂記》(世稱《王西廂》),都摒棄了元稹對鶯鶯的詆毀之詞,著力塑造鶯鶯的光彩形象,并在民間廣泛流傳。
對于鶯鶯,元稹扮演負心郎的角色。然而,元稹確是中唐一位頗有才情的詩人,戲劇中關于崔鶯鶯的某些詩句,亦可能出自元稹之手。同時,元稹和白居易同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世稱“元白”。
更為突出的是,元稹的悼亡詩,言淺情深,藝術成就頗高。甚至可以說是古代同類詩作中的皎皎者。例如《遣悲懷其二》這樣寫道:“昔日戲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其三則寫道:“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惟將終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边@三首一組悼亡詩,是詩人寫給已故妻子韋蕙叢的。詩人從夫妻朝夕相處的細節(jié)寫起,道出“悲懷”二字,酣暢淋漓,其情癡,其語摯,感人至深。人們所津津樂道的“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亦是出自元稹之手。
先后不一,有忠有棄,反差如此,對于封建社會中的才子文人不足為怪。
需要說明的是,在舊社會的安平黃城村,人們是不允許演或看《西廂記》的。這與民間“老不看《三國》,少不看《西廂》”的說法有一定的關系。因為人們認為,《三國》多權術,《西廂》多淫色。加之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影響,崔姓后人,不愿意看到祖上的女性遭戲說或侮慢,因此禁演。細細品來,《西廂記》對人物的刻畫和處理是很成功的,愛憎、褒貶是很分明的。崔鶯鶯的形象和故事,理所當然地為人們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