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琳琳
摘 要:多姿多彩的黑龍江歷史文化是多民族共同譜寫的壯麗樂章。她氣勢如虹,分外妖嬈。黑龍江地區(qū)在近代時期深度濃縮了中國社會變遷中的許多重大歷史事件與社會景象。秉承華夏多元一體的文化原則,黑龍江歷史文化特色在近代尤其突出,她內部蘊藏的中華自強不息、海納百川的民族精神不但促使她積淀傳統文化的瑰寶也在續(xù)寫當代與時俱進、開拓進取,建設富饒黑龍江的時代重任。歷史文化本就浩瀚精深,故本文旨在針對黑龍江地區(qū)在近代風云變幻的時代背景下,較具特色的幾點歷史文化試做分析。
關鍵詞:黑龍江;近代;歷史文化特色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13-0157-02
廣袤神奇的黑龍江大地自古是多民族賴以生存的家園。黑龍江地區(qū)的歷史文化發(fā)展獨具特色。她也是東北歷史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皷|北是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qū),在由原始氏族向奴隸制和封建制轉變的過程中,夫余、高句麗、慕容鮮卑、粟末■、契丹、女真、滿族等都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權,這種政權的建立無一不受到中原封建制的影響?!盵1]黑龍江是滿族人的故鄉(xiāng),特別是其建立的清王朝,成為中國歷史上社會變遷的重要歷史時期,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引導文化發(fā)展走向的因素眾多,對歷史文化的解讀也難于做到一覽無遺、面面俱到。但是黑龍江歷史文化的發(fā)展無疑是泱泱中華卷帙浩繁的歷史長卷中,最富傳奇色彩的代表性文化之一。
一、時代滄?!邶埥鷼v史文化剪影
黑龍江因其特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政治方面等因素,使其在古時成為流放“漢囚”之地。獨特的流人文化是黑龍江在近代之前沐浴漢文化滋養(yǎng)的一種特殊現象。流放的生活和黑龍江的山水人文,給這些遠離故土,飽受鄉(xiāng)愁煎熬的“流人”以獨特的寫作素材。從他們的詩詞文章中亦能感受到這些知識分子對于北國風光的無限敬畏與開始新生活的自勵。帶有明顯政治色彩的流人文化是黑龍江近代歷史文化激活的前奏。何時明令不再向東北發(fā)配“漢囚”,可追溯至乾隆初年。作為黑龍江古典文化發(fā)展之尾聲,其影響范圍雖有限,卻為后人分析當時塞北邊疆的社會文人心態(tài)提供眾多生活化的素材。
還有一個群體的人,他們當中既有塞北的封疆大吏也有憂國憂民的知識分子。像周樹模、宋小濂等一大批治民安邦之才,對于黑龍江的貢獻也是彪炳史冊。“由于黑龍江地區(qū)文風閉陋至極,財政拮據,學校之創(chuàng)辦十分困難。然而,幸得一批‘經世致用的知識分子主持政務、苦心經營,教育才始具新氣象?!盵2]他們對于黑龍江近代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雖歲月已久,赤子情懷亦感人肺腑。足以體現官民對于黑龍江發(fā)展尤其是文化領域的殷切盼望。
隨著近代清政府內憂外患的加劇,針對開源節(jié)流、邊疆告急等問題的處理已經是擺在清朝統治者案頭上的當務之急。清政府審時度勢做出決定:解禁黑龍江等地。此時的黑龍江迎來翻天覆地的巨變。作為各項社會事業(yè)發(fā)展的基石,農業(yè)的飛躍性進步成為黑龍江開發(fā)浪潮中的重頭戲,也為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人力與財力?!白?861年至1911年的半個世紀期間,整個黑龍江地區(qū)從部分開禁放墾到全部放墾,共放荒764萬余坰,是黑龍江地區(qū)土地放墾的重要時期?!盵3]雖在此期間難免有倉促、疏漏之處,但對封閉已久的黑龍江來說,終于迎來沐浴開放的春風。農業(yè)的發(fā)展、人口的增加使黑龍江的歷史文化繁榮與日俱增。
闖關東這樣宏大的歷史畫卷也由此開啟了更大規(guī)模。如史詩般的大規(guī)模人口流動,使得與闖關東相關聯的眾多整體與個體都有了一部自己的奮斗史。歷史文化通過人類這樣智慧勇敢的載體,在新的大地上得到生根發(fā)芽的契機。與百姓息息相關的民間文娛順理成章地在黑龍江廣大地區(qū)被傳播。拿剪紙來說:“剪紙是民間藝術,具有久遠的歷史。清代中葉對東北地區(qū)開禁,河北、河南、山東等關內謀生的流民紛紛涌入,剪紙藝術也隨之傳入。松花江地區(qū)所屬各縣城鄉(xiāng)均有此項民間藝術,尤以方正縣的剪紙活動最為突出。”[4]
在開發(fā)黑龍江經濟與文化上,這些移民雖然文化程度有限,但卻是構成近代黑龍江文化特色形成的中堅力量。比起長期封閉的黑龍江來說,他們已經代表著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語言、習俗、觀念等方面潛移默化的改變都將歷史文化的創(chuàng)造推向高峰。
一個“闖”字道出了近代中國曠世罕見的移民潮。“闖”如果說是為生存而形成的冒險精神,那么同時這也演變成了一種開天辟地、不畏艱險的英雄品質。在山東、河北等省份,到關外闖一闖,是當時的主流?!啊J關東作為一種社會習俗而被廣泛接受,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文化現象,作為一種地區(qū)文化傳統,‘闖關東深深扎根于日益擴大的社會聯系中。”,“對絕大多數的山東人移民來說,東三省無非是山東省的擴大,山東村、河北村等在關東的‘復制,實際上就是中原文化的平面移植,加上人數占絕對優(yōu)勢,他們有充分理由保持齊魯文化或燕趙文化。”[5]這些歷史文化的遷移與擴散,在新的土地上又產生了變異,更具有黑龍江的特色。這些闖關東移民對于黑龍江的感情濃厚,正如曾經的人們來自五湖四海,但是逐漸的,人們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黑龍江人。
哈爾濱,被冠以眾多城市美譽,“東方莫斯科”最能體現其特色。在黑龍江其他地區(qū)的人們也對俄文化懷揣一種特殊的情感。我們不應忘記俄國勢力曾帶給中國尤其是黑龍江地區(qū)的殘酷侵略,特別是開啟俄國全方位侵入黑龍江的中東鐵路的建設,帶給黑龍江人民的壓榨更是罄竹難書。但是正因為鐵路的建設,使跨地域大范圍的文化交流成為可能?!按藭r期,由于哈爾濱交通便利,開埠通商人口驟增,一些評劇與京劇名角競相來哈獻藝。上演的《愛國嬌》、《馬振華哀史》、《楊三姐告狀》、《安重根行刺伊藤博文》等時裝劇目頗受贊譽?!盵6]俄國在以哈爾濱為首的中東鐵路沿線地區(qū)經營許久,大批的俄國僑民涌入黑龍江,有學者總結:“俄國僑民所到之處,都把優(yōu)秀的俄國文化帶到所到國家,并吸收僑居國文化,從而孕育了風格獨特的僑民文化,僑民文化不但是20世紀俄國文化的一宗瑰寶,而且也是俄僑所在國文化的一宗瑰寶。”[7]具有宗教色彩的教堂或是典型俄國式的民居這些仿佛如童話世界般的建筑,既是俄國人民熱愛生活的寫照,也給無數中國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梢钥隙ǖ氖牵骸岸韲幕?、蘇聯社會主義文化以及其他國家的文化在這里與中國的文化相互撞擊、相互交流。新舊文化的斗爭、中西文化的交匯不僅豐富了黑龍江地區(qū)的文化,而且加速了它的開發(fā)進程。”[2]
各種歷史文化現象組織起來促使一個黑龍江歷史文化特色體系的形成,所以黑龍江其他地區(qū)的發(fā)展也值得注意:“清末民初,由于經濟日趨發(fā)達,佳木斯農、林、礦、商不斷開發(fā),人口驟增。關內各地京、評劇行班及曲藝藝人紛紛來此做營業(yè)性演出,致使佳木斯鎮(zhèn)藝壇一度出現繁榮景象?!盵8]還有邊疆的黑河地區(qū):“清末民初,京劇、評劇、河北梆子等劇種及無聲電影傳入區(qū)內,區(qū)內的影劇院亦相繼建立,豐富了邊疆的文化生活?!盵9]
由于抵抗沙俄、日本的侵略,文化領域也成為黑龍江兒女的戰(zhàn)場。許多英雄人物由此誕生:“黑龍江地區(qū)淪陷后,愛國文藝人士在文化戰(zhàn)線上進行著抵抗運動,形成了以哈爾濱為活動中心的北滿作家群,蕭紅、蕭軍、金劍嘯、關沫南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盵2]血雨腥風的時局里他們?yōu)槊褡遄杂杀甲吆籼枺跀橙藝佬炭酱蛑腥员3皱P錚鐵骨,他們視死如歸的精神感天動地。在揭露敵人殘暴統治和人民疾苦的時刻里,他們無不體現著廣大愛國知識分子身為社會頭腦的責任,在文化戰(zhàn)線上,用血肉與才智筑起民族尊嚴的長城。
二、小議龍江文化范式的形成
對于上述黑龍江歷史文化特色,究其形成過程展開分析,以下幾個因素只是眾多成因的一部分,但也具有一定思考性:
其一,從自然地理等環(huán)境因素上講,這里自古為“極邊苦寒”之地,酷寒惡劣的氣候使人望而卻步。漫長的冬季給予生活在這里的人們諸多不便。氣候環(huán)境作為歷史文化發(fā)展的雙刃劍,既鑄就了黑龍江人勇敢豪邁的氣質,卻也會在某種程度上給此地的經濟發(fā)展帶來困擾。這里的農、林、牧、副、漁之豐富是舉世公認的資源“福地”,從古至今既吸引人們冒險到此求得財富,也成為戰(zhàn)略大后方的絕佳首選。
其二,戰(zhàn)爭的破壞帶給黑龍江文化的摧殘在近代更是充滿血淚。就拿俄國來講:“俄國本來是一個歐洲國家,它原疆界遠在烏拉爾山以西,同亞洲部分的中國相距很遠,并不接壤。”[3]隨著俄國不斷侵擾黑龍江地區(qū),戰(zhàn)爭涂炭生靈、哀鴻遍野,人民流離失所。日本勢力在取代俄勢力后更是將歷史文化囚困在戰(zhàn)爭與奴役的陰霾中。“哈爾濱淪陷后,民族文化藝術遭到摧殘,城市文藝社團演出受到嚴格的控制,農村戲曲活動面臨衰亡?!盵6],“日本侵略軍占領佳木斯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受到嚴重摧殘。各項文化活動均鼓吹‘日滿親善,宣揚‘王道樂土,文化藝術事業(yè)蕭條?!盵8]殘酷的殖民文化教育摧殘著我們引以為傲的文化,我們不能忘記:“一個民族保持活力的標志之一,就是這個民族在任何條件下,都能夠廣泛地運用其所使用語言的口語和書寫形式?!盵10]而日本侵略軍卻在用奴化教育,妄圖控制中國人對于漢語和漢字的學習和使用,企圖消滅華夏民族的尊嚴與活力,這是不折不扣的文化侵略。
其三,在傳承黑龍江歷史文化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黑龍江歷史文化在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桎梏,有學者指出:“黑龍江區(qū)域的古代民族,曾經歷過夫余人的‘漢之屬國、渤海人的‘海東盛國、女真人的‘金源內地等幾度興盛的時期,其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亦曾達到空前的繁榮。但予人遺憾的是,這種‘興盛繁榮沒有像農耕文化那樣傳承發(fā)展,且在他們之間也不存在明顯的聯系,而總是在‘興盛繁榮之后便又回到了落后乃至原始的狀態(tài)之中?!盵11]這仿若在留住記憶的過程中失去了一條連貫、綿延的歷史準繩,失去她,不但使一切還要重新梳理,同時損失的將是令后人為之扼腕的難以復制的輝煌。
其四,國家政策的制定與執(zhí)行對于黑龍江歷史文化近代特色的形成也十分關鍵。長期的封禁政策,嚴重阻礙黑龍江的人口流動與對外文化交流。流水不腐戶樞不蠹,而黑龍江卻被封閉在歷史的邊緣長達數百年。黑龍江雖貴為清政府的“龍興之地”,卻沒有暢享文化交流的機會,原本就薄弱的歷史文化基礎變得更加敏感與脆弱。城鄉(xiāng)發(fā)展尤其在文化領域內的差距更是大的驚人。
黑龍江近代歷史文化特色的形成是內外原因交織的結果。我們在保護與開發(fā)歷史文化資源時,應該注意這些問題,其目的都是為了更好地弘揚黑龍江歷史文化而努力。
三、總結
黑龍江這片神奇的土地創(chuàng)造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她的文化發(fā)展帶有濃厚的近代色彩。無論是原住民還是移民,黑龍江帶給他們的是一系列單純卻又復雜的感情。禁止開墾詔令的實施,人為地阻隔了文化的再創(chuàng)造,使這里的文化事業(yè)一度被打入歷史的冰封期,在特定時期的百花齊放之后轉而走向萬馬齊喑。但這不是歷史的沉淪。這里有太多的遷徙,人來人往。這里海納百川,雖也有戰(zhàn)爭的涂炭,但這里帶給移民的情懷,更多的是一種博大的胸襟與氣度。也許是因為這里的積淀不厚,但是她的特色就是這樣,中國的“和”是一種傳承,而“融”也是一份傳承。
這里的文藝因有少數民族的能歌善舞而婀娜;這里的教育因有近代發(fā)展實業(yè)教育而在短期內成績斐然;這里的歷史因有國內外眾多熱愛和平、珍惜生命的人共同創(chuàng)造而色彩斑斕。黑龍江近代歷史文化與中原文化血脈相通。在感受北方民族歷史文化的風情時,我們更應該牢記黑龍江歷史文化傳承中曾有過的傷痛,傳承龍江精神,弘揚歷史人文,即便時光荏苒,不變的黑土情懷淬礪成金,在歷史文化大發(fā)展的時代刮起炫美龍江風。
參考文獻:
[1]劉烈恒.東北文化研究的新收獲——讀“東北文化叢書”[J].社會科學輯刊,1992,(4).
[2]辛培林,張鳳鳴,高曉燕.黑龍江開發(fā)史[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
[3]黑龍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黑龍江省志(第一卷總述)[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
[4]松花江地區(qū)志編纂委員會.松花江地區(qū)志(文化志文化藝術)[M].哈爾濱:中國統計出版社,1995:907.
[5]李明望.關東文化[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
[6]哈爾濱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哈爾濱市志(文化文學藝術)[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9.
[7]張冰.俄羅斯文化解讀——費人猜詳的斯芬克斯之謎[M].濟南:濟南出版社,2006:162.
[8]佳木斯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佳木斯市志(下卷)[M].北京:中華書局,1996.
[9]黑河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黑河地區(qū)志(第三十五篇文化)[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
[10]鄭永旺.俄羅斯東正教與黑龍江文化[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
[11]石方.黑龍江區(qū)域社會史研究(1644——1911)[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