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民族精神的傳承與自覺
        ——以英法德美日韓等發(fā)達國家為例

        2013-07-19 12:44:15顧鑾齋
        關(guān)鍵詞:民族精神

        顧鑾齋

        ?

        民族精神的傳承與自覺
        ——以英法德美日韓等發(fā)達國家為例

        顧鑾齋

        民族精神可以分解為若干要素。民族精神的延續(xù)與傳承通常呈現(xiàn)出顯著的時代性或階段性特征,在不同歷史階段以不同要素為主導。英法德美民族精神主要包括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科學等,具有強烈的自覺意識和開放、吸收、否定、糾正、揚棄和革新等特征;日、韓則大體屬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或儒家文化系統(tǒng),近代以降,始受西方文化影響,雖也有自覺,但遠不及英法德美。日本對二戰(zhàn)期間制造的災難拒不謝罪懺悔,韓國也不時表現(xiàn)出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凡此種種,都是自覺意識缺乏的表現(xiàn)。

        民族精神; 傳統(tǒng)文化; 古希臘羅馬; 基督教; 精神自覺

        關(guān)于民族精神問題,國內(nèi)學術(shù)界長期以來大多局限于東西方文化碰撞、民族個案、民族主義問題的研究,而很少展示新的視角。本文擬以英、法、德、美、日、韓等發(fā)達國家的民族精神為研究對象,以一種新的視域考察、比較這些國家民族精神的概念、源流、傳承和自覺,分析民族精神的深層意蘊。英、法、德等歐洲國家主要指在古希臘、羅馬故土上經(jīng)中世紀形成的現(xiàn)代發(fā)達國家。之所以也將美國納入討論,是因為美國曾為英國殖民地,美國精神是歐洲特別是英國民族精神傳承與自覺的結(jié)晶。而1948年之前,由于現(xiàn)在的南北兩韓尚為同一國家,本文所論時間范圍又主要限于二戰(zhàn)結(jié)束之前,所以所謂韓國,主要指二戰(zhàn)之前的朝鮮。因韓國為現(xiàn)在遠東地區(qū)的發(fā)達國家,討論韓國民族精神,便不能不囊括兩韓分立前的整個朝鮮半島。本文以英法德美等發(fā)達國家的民族精神的傳承、自覺為討論主體,同時比較其與深受中華民族精神影響的日韓民族精神的差異,以求對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自覺形成某種比照,并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和借鑒。這樣的研究顯然不無學術(shù)和理論意義。

        一、時代特征

        英法德美和日韓的民族精神分屬兩個不同的文化系統(tǒng)。英法德美民族精神源自希臘羅馬,自始便表現(xiàn)出強烈的民主特征以及程度不等的自由、法治、平等和科學意識。后來隨著西方文明的發(fā)展,這些元素又為基督教吸收,成為基督教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受民族精神進化規(guī)律的制約,這個系統(tǒng)的每個階段都包含了民主、平等、自由、法治和科學等要素,但在不同時代,通常以某一、二種要素為主導。希臘突出民主,羅馬突出法治,中古突出自由,文藝復興突出人文主義,啟蒙運動突出理性主義,19世紀突出民族主義等等。而這些要素的凸顯,都必然建立在深厚的基本民族精神的基礎(chǔ)之上。

        羅馬實行共和制度,而共和制度與民主政治相合相通,所以民主、自由、平等也構(gòu)成了它的基本要素,這在古羅馬史學家、政治家、哲學家、法學家的著述中得到了詳實的闡述*如[古羅馬]西塞羅 :《國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蘇力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年;[古羅馬]阿庇安 :《羅馬史》上、下卷,謝德風譯,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79年。。但與雅典民主政治相比,羅馬共和政治似乎更具法治精神。雖說雅典也重法治,但就法律建設(shè)、法學研究而言,羅馬無疑取得了更為顯著的成就。所以學術(shù)界很早就形成了這樣的習慣:言法必稱羅馬。從此,在西方傳統(tǒng)精神基本要素——民主、自由、平等之外,法治也得到了彰顯。而法治的突出意義也顯而易見:沒有法律的規(guī)范,民主便可能走向無序,所謂自由和平等很可能得不到保障。換句話說,健全的民主、自由、平等與法治本為一體,沒有法治,便都不具有真正意義。

        以上是就中世紀俗界而言的。在宗教領(lǐng)域,雖有神學家對自由的奔走呼號,人的本性仍然遭到了基督教的貶抑和控制。而要滿足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就必須沖破教會的禁錮,使人性獲得解放。文藝復興的重大成就即在于宣揚人的自由,而且喚醒了人的自由。從民族精神的基本表現(xiàn)來看,與古典自由概念相比,人文主義的自由強調(diào)個體性質(zhì),古典自由則強調(diào)集體性質(zhì),雖然文藝復興利用古典文化的世俗精神實現(xiàn)了人的解放。而從中世紀到文藝復興的1000年間,自由似乎一直處于突出地位。但是,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自由肩負的使命互有不同,前者主要針對君主政體,后者主要針對基督教會,這使兩種同樣凸顯的自由表現(xiàn)出不同的時代特征。但與《大憲章》、《大敕令》、《黃金詔書》所宣揚的自由相比較,文藝復興的自由可能只有程度差異,而無本質(zhì)不同。所以在我們看來,文藝復興對于西方民族精神的主體演進并沒有多少建設(shè)性意義,它的意義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基督教或基督教會的禁錮。對于歷史的發(fā)展來說,這種沖擊在程度上還遠遠不夠,因為它并未使基督教會喪失元氣。而資本主義發(fā)展,需要進一步打破基督教枷鎖,給人以更多更大的自由。關(guān)于平等問題,人文主義者的討論雖也有涉及,但論密度和高度,則遠遜于自由,正如宗教改革家們論及自由也遠遜于平等一樣。

        繼理性主義思潮之后,19世紀的歐洲產(chǎn)生了很多新的思想,保守主義、自由主義、民族主義、社會主義等等,呈百家爭鳴之勢,異彩紛呈。這些思想大多可以在思想史上找到印跡或源頭,但對未來民族精神的影響則屬有限。惟有民族主義,以往思想家、哲學家較少論及,比較稀見,卻對未來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追溯人類精神的歷史可知,在諸多關(guān)于思想、精神的概念中,似乎只有民族主義中的“民族”一詞,最切近民族精神的“民族”。德國近代民族主義之父赫爾德認為,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這種文化都表現(xiàn)了自己的民族性。而正是這種民族性,決定了這個民族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個性或特征。顯然,赫爾德民族性中的民族,即已切近于民族精神的民族。后來,德國哲學家費希特發(fā)表《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說》一文,將民族特性直稱為民族精神,認為民族之所以稱為民族,根本在于民族精神*[德]費希特 :《對德意志民族精神的演講》,梁志學等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四、六、七、八講。,從而可能最早提出了民族精神的概念?,F(xiàn)代民族精神的概念,很可能是在費希特概念的基礎(chǔ)上形成的。應該說,在此之前,人們關(guān)于民族性或民族精神的說明,還主要限于學理層面,沉靜而單純。正是從費希特開始,這種狀況漸漸發(fā)生了變化。在他看來,德意志精神獨具優(yōu)秀品格,而其他民族雖有個性卻絕非優(yōu)秀,因此須保持德意志精神的純潔而免受其他民族的污染。后來,費希特的理論得到了黑格爾、李斯特等一班學術(shù)精英的堆壘,逐漸突破學術(shù)界限,由一個概念、一種理論而構(gòu)筑為一個巨大無匹的民族主義城堡,并最終演化為一種無以駕馭的民族主義情緒。民族主義原本是一種純潔無邪、蘊含巨大潛能的精神產(chǎn)品,可以造福人類,但如引導得不好,也可以傷殘甚至毀滅人類。正是這種情緒,引發(fā)了兩次空前也可能絕后的世界大戰(zhàn),導致了數(shù)以千萬計的人頭落地。但無論如何,民族主義無疑助推了作為概念的民族精神的誕生,或者毋寧說,正是民族主義產(chǎn)生了現(xiàn)代民族精神這個術(shù)語。所以,在西方民族精神由一區(qū)到一國、由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的演化過程中,民族主義曾經(jīng)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不能因為曾有惡行甚至血跡斑斑就抹殺它的積極意義。

        民族主義與民族精神雖有密切關(guān)系,但畢竟不同。民族精神歷史悠久,而民族主義只是近代甚至是現(xiàn)代的產(chǎn)物;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靈魂,是古往今來歷代學者集體智慧和制度演化選擇的結(jié)晶,因而是冷靜的、理性的,而民族主義雖也有學者的研究予以介入,但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表現(xiàn)為一種民族情緒,甚至表現(xiàn)為集體無意識,而這種民族情緒不僅可以操控民眾,也可以裹挾精英,因而是非理性的;民族精神是歷史的精神產(chǎn)品,而民族主義的精神含量則屬有限。如果將民族精神喻為一顆大樹,那么民族主義只是這棵大樹上的一個枝條。

        進入19世紀,歐洲民族主義思潮漸趨普遍。意大利、德意志、奧地利、土耳其、波蘭等很多國家都舉起了民族主義大旗。進入20世紀,這種思潮更呈膨脹之勢,最終演化為德意志民族主義,并經(jīng)納粹主義的利用,釀成了人類歷史上最為慘烈的禍患。這樣再回觀西方民族精神,則可以看到,在往昔幾個要素的基礎(chǔ)上,又增加了民族主義這一新的元素。而這種元素,一直處于活躍狀態(tài),從而與其他元素構(gòu)成了當代歐美的民族精神。

        日、韓屬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或儒家文化系統(tǒng)。在漫長的國家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兩國很早便處于中華帝國的屬國地位,舉凡政治建制、經(jīng)濟形態(tài)、思想文化無不受儒學深刻影響。日本早在大和時代,其女王即有“親魏倭王”*《三國志》,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857頁。的稱號,“大化革新”等影響深遠的政治改革,也無不是在中國的影響下發(fā)生和進行的。韓國曾建立“箕氏朝鮮”*《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1620頁;《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第1627頁。,后更有“衛(wèi)氏朝鮮”*《史記》,第2985頁。,都是中國人建立的國家,表明朝鮮民族的先祖就有華夏血脈。而李氏朝鮮的建立,也曾倚恃中國元朝,無論致力于國土統(tǒng)一、抵御外侮,還是進行政治經(jīng)濟改革,都有中華民族的援助和佑護。在思想文化領(lǐng)域,朝鮮很早就把“四書五經(jīng)”視為傳世經(jīng)典,規(guī)定為貴族子弟必讀之書、必修之學,儒家倫理觀念也就相應成為規(guī)范社會成員的道德及行為的準則。兩國仰仗與倚重中華帝國的結(jié)果,是在遠東地區(qū)形成了所謂“華夷秩序”。而這個“華夷秩序”是以儒家文化為基本文化形態(tài)的,所以又稱之為儒家文化圈。在這一“秩序”中,中國是“天朝上國”,播撒陽光雨露;日韓為邊塞屬邦,承受蔭庇福澤。雙方雖也難免有摩擦甚至沖突,但兩國無不以儒學作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久而久之,便形成了基本的民族精神。即使在今天,兩國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發(fā)生了重大變化,仍然守望儒學傳統(tǒng),由此可見儒學在兩國民族精神中的崇高地位。

        以上論及了英法德美日韓民族精神的共同基礎(chǔ)。在此基礎(chǔ)上,各國精神又各有特點,英國偏重自由法治;法國偏重平等博愛;日本偏重集體本位,艱苦奮進;韓國偏重“身土不二”、“弘益人間”。這正是民族精神歷史傳承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的具體表現(xiàn)。

        無論英法德美還是日韓,民族精神的保持和傳承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希臘曾出現(xiàn)亞歷山大帝國,羅馬曾形成羅馬帝國。這些帝國雖然有別于中華帝國,但都對民主、自由、法治等憲政要素形成壓抑和損害。進入中世紀,西歐各主要國家也曾形成王權(quán)的擴張,這種擴張雖能兼容法治意識和法律建設(shè),卻也不時侵犯人權(quán),對傳統(tǒng)精神造成不良影響。特別是近代以來,這些國家甚至形成了專制主義政體,國王一度大權(quán)獨攬,將議會束之高閣。日本也曾形成綿延近七百年的軍人干政,因而使傳統(tǒng)精神受到嚴重損害。但這些都是歷史長河中的回旋或波折,過高估計它們的影響顯然不合歷史實際。一俟帝國瓦解、王權(quán)衰微,民族精神必復歸或續(xù)接傳統(tǒng),而且常常以批評甚至批判的姿態(tài)審視歷史,從而帶來自身的更新和進步,這正是文化自覺的意義。正如馬克思所說:“沒有哪一次巨大的歷史災難不是以歷史的進步為補償?shù)??!?《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83頁。

        二、傳承

        羅馬民族精神習稱羅馬精神。而羅馬精神首先是共和精神,這其中包含著從希臘人那里繼承來的民主、自由等要素。但在羅馬精神的構(gòu)成中,法治精神居于突出地位。與希臘人相比,羅馬人更加理性,他們深知法治對保障民主自由的意義,所以更崇尚法治精神,注重法律建設(shè)。自共和初年以迄帝國滅亡,從社會改革到制度建置,無不以法治為先為要。羅馬的法治,首先表現(xiàn)為法學家深研法律,著書立說。羅馬法和羅馬法律制度之所以為后人稱道敬仰,首先不在于制定了多少法律條文,而在于法學家對于法律意義的認識,以及基于這種認識而形成的法治精神,在于對法學理論和立法技術(shù)的廣泛深入的研究,這些都是通過法學家的著述得以表達并代代相傳的。宣講在古羅馬仍然是一種宣揚民族精神或主流價值觀的重要形式。森都里亞、特里布斯和元老院會議都是羅馬社會重要的講壇。通過這些講壇,羅馬精神在一次次講說、闡釋、激辯中得到洗禮、升華和傳承。羅馬人也曾以另一種方式向廣大公民宣講自己的精神。公元前445年,他們將世世代代所形成和遵循的習慣以成文的形式鐫刻在12塊銅板上,豎立在羅馬廣場,以供公民觀瞻、記誦和傳揚,由此完成了從習慣法到成文法的轉(zhuǎn)變,所以直至西羅馬帝國滅亡甚至今天,不僅在羅馬法中,在世界各重要的法律體系中,都容涵了12銅表法的元素和博大精深的羅馬精神。羅馬也有自己的學校教育,只是沒有希臘那樣生動活潑和繁榮發(fā)達,但無可否認,對羅馬精神的傳承也發(fā)揮了一定作用。

        如上所述,無論基督教的傳播、傳教士的道文、思想家的著述,還是報紙的登載,都絕非僅具宗教意義,它們同時包含了自然法、自然權(quán)利、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等具有普世價值的政治概念或理論。這就完成了新舊不同時代民族基本精神的續(xù)接和革新,從而使西方民族精神在保持傳統(tǒng)理路的基礎(chǔ)上具有了鮮明的時代特征。

        作為講說的重要形式,學校在中世紀獲得了進一步發(fā)展。首先是基督教學校,即修道院,初為天主教培訓神父的學院,后設(shè)男、女修院,分別培養(yǎng)修士和修女,所以又稱神學院。后經(jīng)發(fā)展,也向一般民眾開放。所修課程主要為七藝,包括三門普通學科——數(shù)學、辯證法、修辭學和四門高級學科——算術(shù)、幾何學、天文學、音樂。一般認為,修道院產(chǎn)生于6世紀圣本尼狄克時期,由獻身基督教信仰的男子建立,后經(jīng)查理大帝倡導,遂在歐洲普及開來。而這時的修道院,已經(jīng)接近它的現(xiàn)代概念了。同教會一樣,修道院自有它的缺點,甚至不時傳出丑聞,但在傳播知識傳承精神方面,無疑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前面談了講道的意義,須知,沒有修道院的設(shè)立和對神職人員的培養(yǎng),教會便難以承擔傳道的重任,對信眾宣講圣經(jīng)、傳播福音,信眾也難以接受自然法、自然權(quán)利、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的教育,也就難以脫離蒙昧狀態(tài)。在那個文化落后、知識貧乏的時代,修道院乃為精神和思想活動的中心。

        研究表明,這時的歐洲社會已經(jīng)開始多渠道辦學。修道院之外,大教堂(cathedral)、教堂(church)小教堂(chapel)、宮廷等都附設(shè)學校,以傳播信仰、普及知識。而農(nóng)民和手工業(yè)者的孩子也可以進入教會學校接受初級教育。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城市也開始建立自己的學校,只是講授的課程有別于教堂和修院,主要教授手工技藝和算學知識,以適應工商業(yè)發(fā)展的需要。事實上,中世紀的城市很早就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也是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發(fā)育的溫床,所以這些看似平淡無奇的課程其實都包含了一定的基本精神的內(nèi)容,而授課活動也就相應成為這些基本精神潛移默化的過程。更重要的是,從10、11世紀開始,歐洲中世紀的大學開始興起。這些大學雖因基督教的強勢地位而受到教會的控制和干預,但也表現(xiàn)了鮮明的世俗特征,所授課程除神學和基礎(chǔ)課程自由七藝外,包括法學、哲學、文學和經(jīng)濟諸科。神學主要有《圣經(jīng)》、《意見集》和《神學大全》等;法學則包括羅馬法和教會法,而羅馬法主要是民法和刑法;哲學也主要是古典哲學家的著作和思想。各大學課程設(shè)置不盡一致,但大體無外于以上諸科。而無論神學還是其他課程,無疑都包含了一定民族精神的內(nèi)容,這決定了授課過程本身就是傳承民族精神的重要渠道。所以必須強調(diào),中世紀的大學在西方民族精神的傳承中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正是通過以上課程的講授學習,西方民族精神方得以代代相傳,世世相襲。

        除宗教外,世俗群體如貴族、市民也擔負著傳承的使命。所謂世俗,其實也都浸淫了宗教精神,所以所謂貴族、市民,也都具有雙重身份,一作為區(qū)別于教士的俗人,一作為接受了基督教信仰的信眾。而就民族精神的傳承而言,由于教會是中世紀承載知識和提供精神訓誡的主體,世俗群體所傳承的也與教會傳承的內(nèi)容密切相關(guān)。作為世俗傳承的兩個重要群體,貴族與市民之間也時時處于矛盾狀態(tài)。但王權(quán)的擴張必然意味著其他權(quán)利的萎縮,必然侵犯兩者的權(quán)益,所以在制衡王權(quán)這一點上,兩者無疑具有一致性。于是,當英國無地王約翰違背習慣、踐踏成例、侵犯人權(quán)時,貴族便承擔了維護傳承的重任,以刀劍逼使國王接受條件,簽署和頒行了《大憲章》和眾多的《大憲章確認令》,保障了自由。在這一過程中,貴族得到了市民的一定支持。法國的《大敕令》、德國的《黃金詔書》等重要憲法性文件也具有類似性質(zhì)。但如上所言,這里所謂自由,其實仍然是教士所宣揚的主題,因而符合《圣經(jīng)》和自然法精神。

        近代以降,基督教會惟我獨尊的局面漸被打破,民族精神的傳承方式和傳承載體不再似中世紀那樣貧乏,這主要表現(xiàn)為剛剛擺脫教會束縛的思想學術(shù)精英的著書立說、報刊發(fā)行、繪畫作品激增等等。隨著傳承方式的變化,民族精神的基本內(nèi)容也有所變化,這就是在民主自由的基礎(chǔ)上,生發(fā)出一個個人主義和理性主義。直到今天,個人主義與理性主義仍然是西方民族精神和價值體系的重要構(gòu)成。進入20世紀,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一日千里,而由科學技術(shù)帶來的傳播載體和傳承方式的進步和增加也日新月異,這主要表現(xiàn)在電影、廣播、電視、電腦、網(wǎng)絡(luò)等的發(fā)明和普及上。1888年,英國電影之父路易斯·勒·普林斯放映了持續(xù)時間僅2秒但卻是世界電影史上的第一部電影;1910年,美國戴弗雷斯特無線電話公司設(shè)計了第一臺組裝式家用收音機;1925年,英國發(fā)明家貝爾德將光線轉(zhuǎn)化為電視信號,向全世界宣布了電視的誕生;1939年,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約翰·阿坦那索夫和他的研究生克利夫·貝瑞發(fā)明了世界歷史上第一臺計算機;1990年,歐洲核研究所的博納斯·李發(fā)明了互聯(lián)網(wǎng)。這些發(fā)明在各自的領(lǐng)域和所處的歷史階段都曾引起了革命,特別是電腦和網(wǎng)絡(luò)技術(shù)的發(fā)明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更加深刻而廣泛的影響,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乃至生活習慣、行為方式等整個人類社會引發(fā)了全方位革命。從此,世界各族人民開始以嶄新的多元的方式審視自己的民族精神,傳承精華,剔除糟粕,從而進入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自覺狀態(tài)。而只有通過自覺,民族精神方能發(fā)揚光大,并逐步走向完善。

        日、韓兩國也通過著述、宣講、興學等方式度過并走出傳統(tǒng)社會,又通過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進入現(xiàn)代社會,所以在傳承方式上與歐美相比并無多少不同,但傳承內(nèi)容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要是儒家學說影響,很少包含西方意義上的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等精神。直至近代,隨著西學東漸的進行,一些有識之士開始覺醒,革新思潮逐漸形成,西方文化因素遂進入人們的精神世界并得到一定吸收。但由于這些因素初入國門,傳統(tǒng)文化仍然根深蒂固,遠沒有西方那樣的自覺精神。

        三、自覺

        自覺是指民族主體對民族精神的自我意識、反思和覺悟,從而進行自我否定和自我揚棄的一種精神現(xiàn)象。一種富于生命力的精神,必須具有強烈的自覺意識。沒有自覺意識,便必然抱殘守缺、墨守陳規(guī),雖有延續(xù),卻無進步或發(fā)展。這樣的傳承絕無生命力可言,一遇變故,必遭斷裂,繼而走向淪落。所以,文化自覺與文化傳承是相輔相成的,民族精神只有在自覺中才能得到維持和延續(xù),才能與時俱進,不斷發(fā)展。西方民族精神正是如此,它的傳承過程同時又是自覺的過程。

        基督教誕生于羅馬帝國形成初期,它繼承了希臘的民主自由和羅馬的法治精神,承擔了整肅社會、教化民眾、匡正權(quán)力的重大歷史責任。隨著自身的壯大,它曾對羅馬皇權(quán)形成有力的牽制。特別是進入中世紀,西歐各國都形成了王權(quán),而且普遍呈強化之勢,在這種形勢下,基督教哲學思考最多的是神法、自然法、自然權(quán)利等政治學問題。所以人們看到,王權(quán)所及之處,都有教權(quán)的存在、對立和制衡。但是,基督教雖然宣揚自然法和自然權(quán)利,它對思想文化領(lǐng)域的壟斷統(tǒng)治也難免形成專權(quán)之勢,所以中世紀特別是中世紀后期,也常常發(fā)生前衛(wèi)思想家、科學家、宗教異端遭受迫害的事情。事實上,前衛(wèi)思想、異端思想存在的意義恰恰在于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的維系和傳承,它們的產(chǎn)生與存在也恰恰體現(xiàn)出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的社會秩序。但是,正是這些代表時代進步的思想學說,卻遭到了禁錮和取締。約翰·胡斯等思想家,阿爾比派、羅拉德派、使徒兄弟派等異端運動,也由于違逆了基督教會的霸權(quán)統(tǒng)治,無一例外地受到迫害,有的成員甚至被處以極刑。這一事實說明,基督教會作為相對于古代的新的傳承方式,也必須不斷更新,與時俱進。于是,先有宗教異端和前衛(wèi)思想家的批判和抵制,繼而發(fā)生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這些都是西方民族精神自覺的劃時代事件。文藝復興高揚人文主義大旗,矛頭所向直指基督教會的文化專權(quán)和惟我獨尊。人文主義正是在基督教會偏離、有時是背離民主、自由、平等、法治軌道時民族精神自我校正的結(jié)果,在本質(zhì)上與民主、自由、平等、法治是一致的,而由于基督教的惟我獨尊和文化專制壓抑了人性,與自由平等相抵觸,所以才以表現(xiàn)強烈的世俗特征的人文主義予以批判和抵制。但是,面對基督教神學這一頂天立地、法力無邊的宇宙主宰,僅憑人文主義以世俗的方式從外部發(fā)動攻勢尚不足致基督教會以瓦解垮塌。但文藝復興運動無疑已為新的攻勢準備了條件:第一,人文主義作為一種銳利的思想武器,它的能量似乎還遠沒有得到釋放,可以繼續(xù)發(fā)揮作用;第二,無論如何,文藝復興運動已經(jīng)沉重打擊了基督教會。

        這場新的攻勢正是接踵而至的宗教改革。從本質(zhì)上說,宗教改革仍然在弘揚人文主義精神,它的理論基礎(chǔ)仍然是民主、自由、平等和法治,因而,仍然堅持了基本精神的傳承。但在我們看來,它的意義更在于對傳統(tǒng)的自覺和批判,即認識到文藝復興對基督教會的批判和攻擊尚未達到預期的目標,而這個目標在當時條件下只能由它來實現(xiàn)。它仍然延續(xù)了文藝復興對基督教會的攻勢,但這次攻勢不再是從外部發(fā)動,而是動員進步力量,在內(nèi)部實施裂變,這最終導致了基督教和基督教會的瓦解。如上所論,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的理論基礎(chǔ)和歷史使命極為接近,以致學術(shù)界無法將兩次革命割裂開來分別進行研究。

        但是,就在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對基督教會接連發(fā)起攻擊的時候,一個民族精神的異己力量也在悄然形成,這便是專制王權(quán)。由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對基督教會的革命不夠徹底,宗教蒙昧主義仍在蒙蔽人們的心靈,一些御用文人便重彈中世紀君權(quán)神授理論的老調(diào),從而加強了專制政體的合法性。16、17世紀的英國,17、18世紀的法國,以及差不多同時代的西班牙等國,都已經(jīng)形成了專制政體。而這種政體的形成無疑給民主、自由、平等、法治的基本精神帶來了災難。這使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思想家認識到,他們每每津津樂道的傳統(tǒng)精神其實存在很大缺陷。正是這種缺陷滋生了專制主義,使民族精神的演進偏離了正確軌道,如不及時匡正,則傳統(tǒng)精神必遭踐踏,祖先留下來的遺產(chǎn)必將付諸東流,作為人的存在也必遭異化。這正是精神自覺的典型表現(xiàn)。于是一股較人文主義和宗教改革更加猛烈的社會思潮形成了,這就是啟蒙運動。它以理性主義為武器,矛頭所向,直指專制制度、等級特權(quán)和蒙昧主義。但這是一場殊死的搏斗,僅憑筆墨和理論尚不足以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反動勢力從來不會束手就擒,自行退出歷史舞臺。有鑒于此,啟蒙運動的斗士們在開啟民智、組織動員民眾的同時,又大聲疾呼拿起武器,借助槍彈的威力來摧毀專制主義大廈。于是,繼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將查理一世送上斷頭臺后,法國大革命又將路易十六送上了斷頭臺,從而宣告了這場亙古未有的社會革命的勝利。在英法啟蒙運動的感召下,大西洋彼岸的英國殖民地也匯入了啟蒙運動的洪流。殖民地的精英們接受了理性主義的哺育,也親身感受了啟蒙運動的偉大。他們雖晚于歐洲展開批判專制制度、等級特權(quán)、開啟民智的運動,結(jié)果卻很快將英國專制勢力趕出新大陸,率先取得了獨立戰(zhàn)爭的勝利。這里需要說明,美國歷史本來是英國歷史的繼續(xù),但由于獨處大西洋彼岸,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較英國不同,于是形成了承自英國卻又有別于英國的民族精神,這就是美國精神。

        現(xiàn)在,我們把目光轉(zhuǎn)向遠東地區(qū)。在這里,近代民族精神自覺是在西方列強東侵、民族危亡日重的形勢下發(fā)生的。與西方相比,具有被動的特點。明治十八(1885)年,日本思想家福澤諭吉在《時事新報》上發(fā)表了《脫亞論》一文。這是一篇有著強烈自覺意識的文章,其中涉及了西方文明、儒教主義、日本舊制、鄰國關(guān)系等內(nèi)容,呼吁引進西學,厲行改革,而中心思想即為“脫亞入歐”。文章首先表達了對舊制度的憤激之情:“雖然國民漸漸明白應該采用西洋文明,氣氛也逐漸活躍起來,但在通往進步的大道上,卻橫臥著一個守舊衰老的政府(德川幕府)。應該如何是好呢?保存政府的話,文明是絕對進不來的,因為近代文明與日本的陳規(guī)舊套勢不兩立。而要擺脫陳規(guī)舊套的話,政府也同時不得不廢滅。如果試圖阻止文明的入侵,日本國的獨立也不能保證,因為世界文明的喧鬧,不允許一個東洋孤島在此獨睡?!奔热徽嘏f衰老,陳規(guī)舊套阻礙進步,就應“斷然推翻舊政府,建立新政府。國內(nèi)無論朝野,一切都采用西洋近代文明,不僅要脫去日本的陳規(guī)舊習,而且還要在整個亞細亞洲中開創(chuàng)出一個新的格局。其關(guān)鍵所在,唯‘脫亞’二字”*[日]福澤諭吉 :《脫亞論》,林思云譯,《時事新報》1885年3月16日。轉(zhuǎn)自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cqzg.cn.。如前所論,日本作為“華夷秩序”中的一個屬國,其傳統(tǒng)精神、基本價值和意識形態(tài)多出于儒家系統(tǒng),因此解剖、批判日本民族精神便不能不涉及中國甚至朝鮮。所以他說:“雖然我日本之國位于亞細亞東部,但國民的精神已經(jīng)開始脫離亞細亞的頑固守舊,向西洋文明轉(zhuǎn)移。然而不幸的是在近鄰有兩個國家,一個叫支那,一個叫朝鮮。這兩國的人民,自古以來受亞細亞式的政教風俗所熏陶,……不管是個人還是國家,都不思改進之道?!边@里所謂政教自然指儒學的教化,而“不思改進之道”顯然說中國自兩漢以來,傳統(tǒng)政治朝朝代代出于儒家一統(tǒng),而無任何改革創(chuàng)新。在描述現(xiàn)狀的基礎(chǔ)上,他預測了兩國特別是中國的未來:“……這兩個國家在今日文明東漸的風潮之際,連它們自己的獨立都維持不了。當然如果出現(xiàn)下述的情況的話,又另當別論。這就是:這兩個國家出現(xiàn)有識志士,首先帶頭推進國事的進步,就像我國的維新一樣,對其政府實行重大改革,籌劃舉國大計,率先進行政治變革,同時使人心煥然一新。如果不是這樣的情況,那么毫無疑問,從現(xiàn)在開始不出數(shù)年他們將會亡國,其國土將被世界文明諸國所分割。”*[日]福澤諭吉 :《脫亞論》,林思云譯,《時事新報》1885年3月16日。轉(zhuǎn)自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cqzg.cn.后來果真未出福澤預測,中國國土遭到“世界文明諸國所分割”,但他的估計又不夠全面。中國從來不乏有識之士,但傳統(tǒng)勢力根深蒂固,過于強大,雖有維新,卻極為短命,僅存“百日”而已。那么中朝兩國為什么不思進取,而必然被文明諸國所分割呢?“……留戀陳規(guī)舊習之情是千古不變之理。如果在文明日新月異的交鋒場上論及教育之事,就要談到儒教主義。學校的教旨號稱‘仁義禮智’,只不過是徹頭徹尾的虛飾外表的東西。實際上豈止是沒有真理原則的知識和見識,宛如一個連道德都到了毫無廉恥的地步,卻還傲然不知自省的人。”更重要的是,福澤認識到了“是權(quán)力和儒教的結(jié)合導致中國的腐敗和停止”。*[日]丸山真男 :《日本近代思想家福澤諭吉》,區(qū)建英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年,第11頁。通過比較,他斷定兩國都不足效法,所以“作為當今之策,我國不應猶豫,與其坐等鄰國的開明,共同振興亞洲,不如脫離其行列,而與西洋文明國共進退。對待支那、朝鮮的方法,也不必因其為鄰國而特別予以同情,只要模仿西洋人對他們的態(tài)度方式對付即可。與壞朋友親近的人也難免近墨者黑,我們要從內(nèi)心謝絕亞細亞東方的壞朋友”*[日]福澤諭吉 :《脫亞論》,林思云譯,《時事新報》1885年3月16日。見春秋中文社區(qū)http://bbs.cqzg.cn.。福澤的文章充滿了強烈的自覺精神和憂患意識,而“脫亞入歐”的提出,更表現(xiàn)了作者過人的膽識和銳見。正由于日本誕生了像福澤那樣一代有識之士,并形成了一個堅強的“維新”群體,“脫亞入歐”才成為近代日本民族的基本精神元素和奮進努力的目標。

        朝鮮的精神自覺也經(jīng)歷了與日本相仿的過程。隨著“華夷秩序”的瓦解,朝鮮開始思考“脫華”問題。部分知識精英認為,儒學是造成朝鮮貧窮落后的主要原因,力主清算儒學影響、“開化思想”,樹立本土文化權(quán)威,開啟民智,效法西國,自強武備,救亡圖存。1896年,為了以樹立民族意識,強化民族認同,徐載弼建立“獨立協(xié)會”,并于同年創(chuàng)辦《獨立新聞》,大量刊發(fā)“貶華”文章,以達到“脫華”目的。1905年成立國民教育學會,興辦學校,廣開民智,擴大民權(quán),力主以新的教育理念取代以朱學為中心的傳統(tǒng)概念,通過道德修養(yǎng)和國民精神的培養(yǎng)來實現(xiàn)民族獨立。在啟蒙思想的影響下,朝鮮民族主義迅速形成。申采浩和樸殷植分別撰寫文章宣揚民族主義歷史觀。申采浩提出了以高句麗為中心重構(gòu)民族歷史體系的北方史觀,認為“滿洲”對于朝鮮興衰關(guān)系重大,“韓民族得滿洲,韓民族則強盛;他民族得滿洲,韓民族則劣退”*轉(zhuǎn)引自王元周 :《韓國人的歷史觀與中韓關(guān)系》,載《國際政治研究》2009年4期。,朝鮮須以收復高句麗故土為己任,重構(gòu)民族歷史之輝煌。但是朝鮮終于沒有走上侵略擴張之路,相反,同中國一樣,成為日本侵略的對象。

        由于日本獨處海島,環(huán)境局促,資源匱乏,民族性格中又有迥異于中朝兩國的因素。這一點,福澤在文章中也作了分析。而這種不同又恰恰在日本侵華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出來,并同德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二戰(zhàn)爆發(fā)后,日本也表現(xiàn)了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而且隨著戰(zhàn)爭的進行,不斷有反戰(zhàn)人士呼吁停止對中國的侵略,這一點,與當時的德國沒有不同。但二戰(zhàn)結(jié)束后,德國經(jīng)過二十余年的自省,終以國家總理的跪拜,以對歷史負責的堅定信念,向死難猶太人和全世界人民表示了痛悔。而日本軍國主義在二戰(zhàn)期間曾制造了細菌戰(zhàn)、慰安婦等事件,在中朝乃至亞洲歷史上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日本政府卻不僅從未明確表態(tài)悔過和道歉,而且屢屢踐踏中國人民感情,特別是日本首相帶頭參拜靖國神社,為甲級戰(zhàn)犯搖幡招魂,文部省修改教科書以抹殺歷史真相等等,這就不能不讓人擔心,日本究竟是一個怎樣的民族?難道它的精神自覺僅僅為了侵略擴張且仍要以虎狼之心重演歷史嗎?但是,這是一條不歸之路,因為當今世界的基本價值追求是尊重生命,珍愛生命,任何一個有良知的民族都在以強烈的自覺意識更新完善自己的民族精神。在世界大勢之前,順之者則昌,逆之者必亡!

        四、啟示

        上文考察、討論了英法德美日韓等發(fā)達國家民族精神的特征、傳承和自覺。在民族精神的演進中,傳承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一旦如雅斯貝斯所說形成了軸心思想,自覺就顯得異常重要了。自覺意味著開放、吸收、否定、糾正、揚棄和革新。如上所論,無論英法德美還是日韓,民族精神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而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不斷進行自我否定和自我更新。

        如果把英法德美視為一個大民族整體,那么在世界各古老文明中,它最早完成了現(xiàn)代化;在今天,文明的綜合指數(shù)無疑居于首位。造成這種發(fā)展的原因很多,民族精神無疑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不可否認,民族精神在其他文明的發(fā)展中也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這樣,將英法德美民族精神置于其他文明的參照系中,便可以發(fā)現(xiàn)下面一些富有價值的文化現(xiàn)象:

        1.開放。西方文明早在古希臘時代就表現(xiàn)了突出的開放性特征。雅典公民認為,他們的民主政治是那時最先進最優(yōu)越的政治形式,卻并不認為是一種完善的形式,更沒有因為自己的形式先進,就歧視、拒斥異國文化。希臘各邦制度對于異邦公民雖也有限制,但似乎一直都允許自由移居。雅典古典時代就曾有數(shù)萬外邦人來此定居,而且雅典的比利尤斯港是當時著名的國際商港,不同膚色、不同語言的客商在這里齊集進行商業(yè)活動。羅馬也是一個開放國家。早在共和初期,羅馬政府就曾組織代表團遠赴希臘,聘請法律專家?guī)椭约航⒎芍贫?。羅馬帝國形成后,政府更以博大的胸懷對帝國境內(nèi)各族人民開放公民權(quán)。中世紀中期,英國還是一個普通的農(nóng)業(yè)國,自然經(jīng)濟還是這個國家的基本經(jīng)濟形式,亨利三世等國王卻已制定國策,吸引外國熟練織工前來定居,以提高紡織技術(shù),發(fā)展毛織業(yè)經(jīng)濟。新航路開辟之后,海道大通,西方各國更以極大的好奇和熱情迎接這個未知的世界,因為這些國家的統(tǒng)治者都明白開放對于一個國家的意義。而近代以來,新興資本主義國家由于盡享開放之利,無不一如既往,以期從進一步開放中獲得更大的利好。這方面的典型,當屬美國。與此形成鮮明的對比,一些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古老國家,對此往往毫無反應,緊閉國門,面對祖宗留下的基業(yè),陶醉在既往的輝煌里。

        3.否定。文明的演進過程同時也是一個自我否定的過程。但否定需要果敢,更需要遠見,并非每種文化都有這樣的膽識。一些古老文明,往往因承受沉重的文化之累,或深陷文化自戀而墨守陳規(guī),開放尚無膽量,否定更無從談起,以致固步自封,停滯不前。西方民族精神一路走來,在繼承傳統(tǒng)的同時,可以說每進一步都伴隨著自我否定。雅典民主政體無疑是一種優(yōu)良政體,但優(yōu)良政體并不能杜絕缺陷的存在。所以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哲學家很早就以冷靜的思考提出了“多數(shù)專制”、“民主暴政”的概念。直到今天,西方思想界和學術(shù)界一直沒有停止對民主的批評甚至批判;羅馬共和前期貴族的專權(quán),導致了綿延200年之久的平民與貴族的斗爭,最終打破了貴族專權(quán)的局面;基督教宣揚上帝觀念,神本思想,貶抑人性,限制自由,人文主義思想家和宗教改革家遂以古典文化的世俗精神予以否定;中世紀西方王權(quán)呈專權(quán)趨勢,貴族封建主便以《大憲章》等憲法文件予以限制;西歐近代早期形成了專制主義政體,與人文主義和宗教改革精神背道而馳,啟蒙思想家遂通過三權(quán)分立說和社會契約論予以匡正;20世紀上半葉形成了民族主義,給人類造成了極大危害,二戰(zhàn)后西歐各國特別是德國政府和人民進行了清算。正因為不斷進行自我否定,西方民族精神方能與時俱進,最終超越其他古老文明,率先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

        4.革新。從一定意義上說,否定是進步的必要條件,而否定的結(jié)果,必然帶來革新。因此,上面的否定必然帶來下面的結(jié)果: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哲學家對雅典民主政治的冷靜思考,以及此后西方思想界和學術(shù)界對民主的批評甚至批判,導致了憲政概念的提出、憲政理論的形成以及憲政制度的建立;羅馬共和前期平民與貴族的斗爭打破了貴族專權(quán)的局面,引發(fā)了政治、法律制度等多方面變革,使平民得以分享政治權(quán)力參與國家管理,羅馬由此進入了真正的共和時代;中世紀英國貴族逼使國王簽署《大憲章》等封建文件,遏制了國王的專權(quán)趨勢,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各群體各階層的自由,英國由此走上了憲政之路;文藝復興運動打破了天主教會的神權(quán)統(tǒng)治,由此凸顯了西方文化的人文主義精神;宗教改革強調(diào)信眾與教士的平等,強化了西方文化的平等傳統(tǒng),為新興資產(chǎn)階級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啟蒙運動高揚理性主義大旗,直接引發(fā)了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zhàn)爭,摧毀了專制主義大廈,而理性主義從此成為西方民族精神的重要特征。20世紀后期對西方民族主義的反思和批判,使西方各國政府和人民對民族主義有了清醒的認識,直到今天,人們一直用警惕的目光注視著民族主義動向,并隨時采取措施預防民族主義災難的重演。以上事例,或表現(xiàn)為某種理論的提出,某種思潮的形成或某些改革的推行,但這僅僅是表現(xiàn)形式,就本質(zhì)而言,都是在民族精神的深層制約下發(fā)生,或者可以說,即為民族精神本身的自我否定與革新。而帶來的結(jié)果,必然是否定傳統(tǒng)精神不合理或過時的部分,增加新的因素,從而推動民族精神的進步和發(fā)展。其他文明雖非沒有否定,但常常淺嘗輒止,或半途而廢,否定之后又往往故態(tài)復萌。

        相形之下,遠東地區(qū)類似的開放、吸收、否定和革新就比較少見。雖有明治維新這樣的運動,卻非常例,而且是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發(fā)生。相反,日本對于中韓等國人民釀成的災難,不僅沒有如德國那樣向受害國家和世界人民謝罪懺悔,而且縱容右翼勢力興風作浪,致使軍國主義蠢蠢欲動,時呈復活之勢。而我們的近鄰韓族,雖分南北,意識形態(tài)各異,卻也時時表現(xiàn)出同樣的、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與西方相比,這種現(xiàn)象很值得深思,更需要警惕。

        (文中日語資料曾得到趙彥民博士的幫助,特此致謝!)

        [責任編輯:以沫]

        TheContinuityandConsciousnessofNationalSpirit:WithBritain,France,Germany,U.S.,JapanandKoreaasExamples

        GU Luan-zhai

        (School of History & Culture,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P.R.China)

        National spirit has many components. The continuity and inherence of national spirit usually featur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 times and periods. Different components could dominate national spirit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The national spirit in the Occident mainly consists of democracy, freedom, equality, rule of law, science, featuring self-consciousness, openness, assimilation, negation, correction, rejection, and innovativeness. The Japanese and the Korean national spirit by large falls into the category of Confucianism.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y have been subject to Occidental culture since modern times, the two nations are distant from the Occident in terms of self-consciousness. The Japanese refusal to apologize for the disasters they made in World War II and the Korean’s demonstration of intense nationalist sentiment from time to time speak volume of their lack of self-consciousness.

        national spirit; traditional culture;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Christianity; consciousness of spirit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經(jīng)濟全球化趨勢下中華民族精神的認知與教育對策研究”(批準號:06&ZD033)的階段性成果。

        顧鑾齋,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濟南 250100)。

        猜你喜歡
        民族精神
        我們的民族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精神燦爛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10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當代陜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以釘釘子的精神打好環(huán)保持久戰(zhàn)
        拿出精神
        民族之花
        多元民族
        国产人妖赵恩静在线视频| 国产免费av片无码永久免费| 少妇脱了内裤让我添| 2021av在线| 国产99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的小黄片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狂喷潮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厕所| 精品人妻免费看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国产精品免费专区| 精品国产三级a∨在线欧美| 一本色道久久99一综合| 国模无码视频专区一区| 国产自拍伦理在线观看| 女人无遮挡裸交性做爰| 久久久久久人妻毛片a片| 国产精品99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视频一区二区|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аⅴ天堂一区视频在线观看| 91乱码亚洲精品中文字幕| 国模冰莲自慰肥美胞极品人体图 | 巨大欧美黑人xxxxbbbb|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热一区| 97超碰国产成人在线|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麦芽|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麻豆| 人妻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最大成人网站|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 成年女人在线观看毛片| 成人免费播放视频影院| 夹得好湿真拔不出来了动态图| 精品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牛牛| 国产又爽又黄又不遮挡视频| 韩国日本一区二区在线 |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免| 欧美手机在线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综合av| 色综合久久88色综合天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