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安鑫 齊 茜 李 鑫
(山東畜牧獸醫(yī)職業(yè)學院山東濰坊261061)
信息熵對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過程的評價研究
齊安鑫 齊 茜 李 鑫
(山東畜牧獸醫(yī)職業(yè)學院山東濰坊261061)
信息熵是度量信源、信息傳遞過程中所含信息量的標尺。教學過程是信息傳遞過程,其信息熵稱為教學信息熵。教學過程的信息傳遞依賴于師生的互動行為。弗蘭德斯分析了課堂教學過程,將師生的互動語言行為歸納為10類。觀察理實一體化教學過程,對弗蘭德斯師生互動行為體系進行修正,可得到該教學模式下的另一個行為體系。記錄該行為體系內各行為發(fā)生的次數(shù),依據(jù)統(tǒng)計原理和香農信息熵表達式,能計算出各行為發(fā)生的概率和教學信息熵。用其評價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過程的質量和效率,既簡單易行,又客觀公正。
信息熵;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過程評價;互動行為
對教學的評價包括對教案、教學過程和教學結果的評價。事實上,教案為過程而設計,結果則源于過程。因此,對教學過程的評價是教學評價的核心。目前,高職教學模式由理論實踐分離向理論實踐一體化轉變,傳統(tǒng)的教室變?yōu)閷嶒炇一驅嵱柺?,沿用傳統(tǒng)方法評價教學過程已不再適合。近年來,有些專家提出了新的教學評價體系。但是,如何客觀地對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過程進行評價仍缺乏研究。信息熵已被用于純理論課的過程評價,它為研究理論實踐一體化過程評價提供了一把鑰匙。
信息的意思是事物現(xiàn)象及其屬性標識的集合,即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信息傳播過程總是摻雜著冗余,而且信息和冗余高度融合為一體,其中含有的信息量是不確定的。為了度量信息的量,信息論創(chuàng)始人香農(ClaudeElwoodShannon)把物理學中的“熵”的概念引入信息論中,提出了“信息熵”的概念,以此來度量信息的量。
在物理學中,熵是用來度量一個體系混亂度的標尺。一個體系的混亂度越高,熵值越大。美國教授查爾斯·亨利·貝內特(CharlesHBennett)曾解釋過信息熵,他認為信息的銷毀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是符合熱力學第二定律的。而產生信息,則是給系統(tǒng)引入負熵的過程。所以,信息熵的符號與熱力學熵的符號是相反的。一般而言,當一種信息出現(xiàn)的概率更高時,信息熵的絕對值則越大,表明信息被傳播得更廣泛。
香農信息熵的數(shù)學表達式為:
S為信息熵,K為轉換系數(shù)(1.443),P為事件出現(xiàn)的概率。
教學過程是信息傳播過程,師生通過多種行為對科學知識、生產技術和工作技能等信息進行傳遞。美國教育學家弗蘭德斯(Nedflandrs)對課堂教學的信息傳遞進行了分析,認為師生間通過10類(見表1)互動語言行為完成信息傳遞。連續(xù)觀察并記錄教學過程中這10類互動行為,可以得到師生互動行為分布圖,并能計算出各行為出現(xiàn)的概率,再通過香農信息熵表達式計算出教學過程的信息熵。教學信息熵越大,傳遞的信息量則越大。這樣,我們可以通過教學信息熵的大小,對教學過程的質量和效率做出客觀評價。
表1 弗蘭德斯師生互動語言體系表
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過程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相比,師生間的互動行為有顯著差異。主要表現(xiàn)為:教師講授減少,演示增加;提問測試減少,動作指導增加;指令行為減少,活動糾偏增加;學生聽覺接收減少,視覺接收增加,個體學習減少,合作學習增加,靜態(tài)學習減少,動態(tài)學習增加。詳細觀察理論實踐一體化過程師生互動行為,并仿照弗蘭德斯進行分類,可建立起一個修正體系。經過對修正體系各行為進行觀察記錄、統(tǒng)計、計算,可得到各行為發(fā)生的概率和教學信息熵,用以評價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過程,從而得出客觀的評價結論。
優(yōu)質課90分鐘教學過程師生互動行為信息資料;評價對象90分鐘教學過程師生互動行為信息資料;多功能計算器。
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過程師生互動行為類型確定從食品系選擇6名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利用集合意見法收集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過程師生互動行為,再通過聚類分析法對行為進行分析、綜合、整理,形成12種行為類型(見表2)。
優(yōu)質課行為資料收集與評價標準確定從食品系40歲以上、教學15年以上、教學質量較好的教師中隨機選3位(A、B、C)教師的教學過程作為觀察對象,以表2中的互動行為類型作為觀察內容,制作記錄表格。經培訓,安排4名學生,分兩組隨堂(90分鐘)分別記錄下實際發(fā)生的師生行為,每30秒鐘記錄一次,作為原始資料。對所得的12份資料進行統(tǒng)計,計算出行為發(fā)生的平均概率和平均信息熵作為評價標準(見表3)。
表2 理實一體化教學過程師生互動行為類型表
表3 概率標準值與標準信息熵表
評價對象行為資料收集與統(tǒng)計、計算隨機抽取評價對象3個單元課(a、b、c)教學過程。經培訓,安排4名學生,分兩組隨堂(90m)分別記錄下實際發(fā)生的師生行為,每30秒鐘記錄一次,作為原始資料。對所得的12份資料進行統(tǒng)計,計算出評價對象各行為平均概率和平均信息熵(見表4)。
表4 評價對象行為概率與信息熵表
概率相對值與相對信息熵的計算以所得的平均概率、平均信息熵作除數(shù),以所得的概率標準值和標準信息熵作被除數(shù)。計算出各行為概率相對值和相對信息熵,作為分析和評價的依據(jù)(見下頁表5)。
教學過程評價利用對比法,將評價對象各值與標準值進行對比,若評價對象某行為發(fā)生概率低于標準,則說明教學過程中該行為欠缺;若平均信息熵低于標準,則說明教學全過程信息傳遞總量欠缺。反之,則說明信息傳遞總量大。
由表5可知,評價對象不足之處表現(xiàn)為:教師講課時間偏多,指導與動作糾偏較少,評價與反饋太少;學生間互學行為較少,詢問與記錄行為欠缺,少數(shù)學生的無效行為是標準的2.79倍;平均信息熵僅為標準的53%。說明這是不成功的教學過程。建議教師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注意調整各種行為的比例,加強學習型課堂建設,提高教學效率。
表5 相對概率及信息熵表
教學信息熵用于對理實一體化教學過程的評價,可從一個側面實現(xiàn)教學評價的客觀、公正。但還不能對課程教學進行全面評價。要對教學做全面評價,需結合教案、教學結果進行三位一體的評價。
[1]李梅,李亦農.信息論基礎教程[M].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8.
[2]李萬春,朱云東,劉朝麗.基于信息熵的課堂教學過程量化評價模型[J].電化教育研究,2009(1):23-24.
[3]吳立崗.小學語文教學研究[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2004.
G717
A
1672-5727(2013)09-0045-03
齊安鑫(1955—),男,山東昌邑人,山東畜牧獸醫(yī)職業(yè)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學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