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寶琴
(肇慶市端州區(qū)婦幼保健院,廣東 肇慶 52600)
三種剖宮產術式治療腹腔粘連的臨床比較
馮寶琴
(肇慶市端州區(qū)婦幼保健院,廣東 肇慶 52600)
目的 對采取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新式剖宮產術以及改良的新式剖宮產術進行腹腔粘連治療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方法 選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間采取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新式剖宮產術以及改良新式剖宮產術且由于婦科疾病再次進行開腹手術的患者150例,對患者的腹腔粘連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相較于采取子宮下段剖宮產術以及新式剖宮產術,采取改良新式剖宮產術使得患者的粘連情況更少,且粘連程度更低,P<0.05。 結論 臨床上應積極的進行腹腔粘連的預防,在掌握患者剖宮產適應證的基礎上采改良新式剖宮產術,相較于采取子宮下段剖宮產術以及新式剖宮產術有更好的臨床積極意義。
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新式剖宮產術;改良新式剖宮產術;腹腔粘連
近年來剖宮產術的使用越來越廣泛,其有住院時間短、術后恢復快以及手術時間短等臨床優(yōu)點,但其再次手術粘連問題較為嚴重。本文就此問題對采取新式剖宮產術、子宮下段剖宮產術以及改良新式剖宮產術進行腹腔粘連治療的臨床療效進行分析比較。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間有剖宮產史且需要再次進行手術治療的婦科疾病患者150例,所選患者均符合剖宮產指征,患者年齡段在22~3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0.01±2.01)歲,孕周在37~40周之間,而采取二次剖宮產術距離前一次進行剖宮產手術的時間在18個月~4年之間。而前一次采取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新式剖宮產術以及改良新式剖宮產術的患者分別各為50例。三組患者的孕周、年齡、文化程度以及剖宮產指征等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可進行普通比較。
1.2 方法
對所選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比較分析,了解三組患者的疾病治療情況,并且對患者的腹腔粘連情況進行比較分析。其中在對患者進行傳統(tǒng)的下腹部縱切口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時,根據《婦產科學》要求進行常規(guī)性的操作。而對患者采取新式剖宮產術時與患者的腹部進行橫切口以及鈍性分析,且腹膜以及腹膜反折不進行縫合。
對患者采取改良新式剖宮產術治療時,首先于患者兩髂前上棘連線以下3cm處進行橫切口處理,并且根據患者的抬頭位置以及大小情況選取合適的切口長度,后于其正中將患者的筋膜層以及脂肪層進行橫行切開,將其腹直肌前鞘橫向剪開3~4cm。與此同時于外向內鈍性分離腹直肌以及前鞘,將前鞘和皮下脂肪進行縱向拉開,將腹膜以及腹直肌進行鈍性分離,后將腹直肌拉開[1]。第二,與患者的切口上方進行腹膜外脂肪的向下拉開,并且將腹膜打開,將患者的膀胱反折腹膜提起并且剪一小口,并且撕開,將患者的子宮下段進行橫切開2cm,鈍性向兩側進行延長10~12cm。第三,在胎兒娩出后對患者進行子宮切口的止血處理,并且對子宮進行按摩且給予縮宮素,胎盤剝離后進行胎盤娩出[2]。第四,在對患者的宮腔進行處理后,利用可吸收線進行子宮肌層、腹膜切口的縫合以及間斷縫合患者的兩側腹直肌。
而對患者的腹腔粘連情況進行評價時,其評價標準為以下:①0級:未出現腹腔粘連;②Ⅰ級:患者的網膜和切口間存在易分離且較薄的單個粘連,分離期間未出現出血情況;③Ⅱ級:患者存在2處Ⅰ級樣的粘連,但粘連面積在40%之內,且分離期間存在一定的滲血情況;④Ⅲ級:粘連較為廣泛且粘連面積超過60%,出血情況較多且分離較為困難;⑤Ⅳ級:分離困難且出血多,腸管和切口緊密粘連,粘連面積超過70%。
1.3 數據處理
所得數據采取SPSS18.0軟件包進行分析,采取均數±標準差()以及例數(n、%)進行數據表示;采取t檢驗以及χ2檢驗進行組間數據比較。P<0.05,則組間數據差異有意義。
由本次試驗所得數據可知,相對于采取子宮下段剖宮產術以及新式剖宮產術,采取改良新式剖宮產術使得患者的粘連情況更少,且粘連程度更低,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三組患者腹腔粘連情況(n,%)
表2 三組患者粘連程度情況比較(n,%)
由于剖宮產能夠有效的解決胎位不正、前置胎盤以及宮內窘迫等情況,剖宮產率逐年有一定的上升。但是剖宮產術易導致產婦術后出現腸粘連而需進行再次手術治療,并且會造成不同程度的臨床障礙。而人體腹腔對于擠壓以及缺氧等情況較為敏感,易出現相關炎癥情況,從而導致出現腹腔粘連[3]。
由本次試驗所得結果可知,相較于采取子宮下段剖宮產術以及新式剖宮產術,采取改良新式剖宮產術使得患者的粘連情況更少,且粘連程度更低,P<0.05。傳統(tǒng)的子宮下段剖宮產術采取縱切口,手術結束后患者的腹膜所收到的機械牽拉較強,且針距密集,易導致患者出現壞死、缺血以及異物炎癥情況,從而導致出現腹腔粘連[4]。新式剖宮產術有一定的臨床意義,但其腹膜間皮細胞的修復較慢,在腹膜愈合前裸露的創(chuàng)面易出現黏合,且術后患者活動易導致其間皮細胞難以愈合,從而易導致出現腹腔粘連[5]。改良新式剖宮產術能夠有效利用可吸收線對腹膜和膀胱子宮反折腹膜進行縫合,并且采取寬針距進行縫合能夠使得缺血性壞死的概率下降,縮小患者的創(chuàng)面,減少愈合時間。另一方面改良新式剖宮產術通過采取反折腹膜覆蓋裸露粗糙創(chuàng)面,從而減少粘連情況的發(fā)生[6]。
綜上所述,在進行臨床疾病治療時,應積極的進行腹腔粘連的預防,應在掌握患者剖宮產適應證的基礎上采取臨床療效較好的剖宮產術式,而改良新式剖宮產術相較于采取子宮下段剖宮產術以及新式剖宮產術,其腹腔粘連情況發(fā)生概率更小,粘連程度更低,有一定的臨床積極意義,值得推廣。
[1] 農文清,劉穎菊.三種剖宮產術式術后腹腔粘連的比較[J].廣西醫(yī)學,2008,30(8):1225-1226.
[2] 李彩云.再次剖宮產102例三種剖宮產術式對比研究[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1,40(9):1205-1206.
[3] 張鳳榮.三種剖宮產術式與腹腔粘連的對比觀察[J].中國婦幼保健,2009,24(16):2291-2292.
[4] 閆文清.三種剖宮產術式腹腔粘連的比較與分析[J].山西醫(yī)藥雜志(下半月版),2010,39(3):235-236.
[5] 楊晉蓉,魏江霞,張英,等.三種不同術式剖宮產腹腔粘連的比較與分析[J].四川醫(yī)學,2012,33(1):136-137.
[6] 孫暉,路國香,閆紅霞,等.181例應用三種剖宮產術式臨床觀察[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0,8(6):174-175.
R719.8
B
1671-8194(2013)34-008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