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敏
【摘 要】蘆筍是單縣的特色種植作物,為進一步推進該作物的健康發(fā)展,萊河鎮(zhèn)農技站組織有關人員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蘆筍;種植;研究
蘆筍學名“石刁柏”,又稱“龍須菜”。經培土軟化采收的嫩莖叫白蘆筍,不培土嫩莖見光后采收的是綠蘆筍。蘆筍嫩莖質地細膩、風味芳香、頂尖緊密、纖維少質脆。白蘆筍色澤潔白,光直無斑。綠蘆筍青綠色濃,條型勻稱,粗細適中,口味清爽質脆。含有多種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能增進食欲,具有很高的營養(yǎng)保健價值。
栽培技術要點如下:
1.選用優(yōu)良品種
蘆筍系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適應性強,品種較多。一般可選用UC800新品種,表現(xiàn)為萌芽早、生長速度快、嫩莖粗細勻稱、頭部鱗片緊密不易散頭、色澤濃綠、商品性好、產量高,植株屬矮化型,抗病、抗倒伏,屬綠、白筍兼用品種,是目前較為理想的生產用種。
2.營養(yǎng)缽培育壯苗
采用營養(yǎng)缽育苗,有利于提高成苗率,培育壯苗,移栽時植傷輕,有利于壯苗早發(fā),達到適期定植、早期豐產的目的。
(1)備足營養(yǎng)缽:首先選擇肥力水平較高的疏松沙壤土作苗床,苗床寬1.3-1.5米、深10-15厘米。制缽前每立方營養(yǎng)土應施入腐熟好的雞糞30-40斤,磷肥2斤,草木灰10斤,充分拌勻后打缽。缽體直徑8厘米以上,缽高10厘米,每畝大田需備缽2500個。
(2)浸種催芽:蘆筍種子外殼厚且有脂質,吸水較慢。首先用50%多菌靈300-500倍液浸種24小時,再放入25-30度溫水中浸種2-3天,每天更換新水2-3次。浸種后用干凈紗布包好,置于25-30度條件下催芽,催芽期間每天用25度左右溫水淋澆1-2次。種子露白即可播種。
(3)適期播種:麥前移栽的可于3月上中旬播種,麥后移栽的可于4月上中旬播種。播種前營養(yǎng)缽澆透水,每缽一粒,播后覆細土2厘米厚。然后撒施毒餌防地下害蟲。最后畦面平鋪地膜,畦上用弓棚蓋膜實行雙膜覆蓋。
(4)苗床管理:苗床管理應以調節(jié)溫濕度、培育壯苗、防治病蟲為中心。出苗前床溫白天20-30度,晚上不低于12度。前70%幼苗出土時去除平鋪地膜并逐步通風煉苗。當幼苗高20厘米左右時,可采取通風不揭膜的辦法,使幼苗適應外界環(huán)境。此期保持苗床濕潤。幼苗瘦弱應補施苗肥,肥水結合。及時去除苗床雜草,發(fā)現(xiàn)蚜蟲等危害及時噴藥防治。
3.土壤選擇與整地定植
蘆筍適宜土質疏松肥沃、透氣性好、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的沙壤土,有利于根系發(fā)育和嫩莖的優(yōu)質高產。酸堿度過大且粘重的淤土均不適宜蘆筍生長。
蘆筍是多年生作物,一經定植,土地即無法再全面耕翻。因此,在定植前結合深耕整地,畝施有機肥3-4方,復合肥100斤。耕后耙平,搞好田間灌排工程,南北紋線開挖定植溝。行距1.2-1.5米,溝寬40-50厘米,深30-40厘米。移栽前溝內畝施復合肥100斤,餅肥80斤,有機肥2-3方。均勻施入溝內并與回填土壤混合均勻。移栽時定植溝離地面10厘米為宜。每25-30厘米定植一株,畝栽1500-2000穴。做到邊起苗邊分級,栽植、澆水、覆土等作業(yè)一次完成。大壯苗每穴栽一株,弱小苗每穴栽兩株,壯弱苗分開定植。定植時要定向栽植,即地下莖著生鱗芽的一端要順溝朝同一方向,排成一條直線,便于以后培土采筍。幼苗成活新莖上出后,要分期逐步填平定植溝。
4.田間管理
4.1定植當年
蘆筍定植后應狠抓以養(yǎng)根壯株,猛促秋發(fā)為核心的田間管理工作,才能達到早期速生豐產目的。定植后因植株矮小,應及時中耕除草。如天氣干早,應適時澆水,汛期應及時排澇,嚴防田間積水漚根死苗。根據苗情補施苗肥20-30斤尿素促平衡生長。進入8月份以后,蘆筍進入秋季旺盛生長階段。應重施秋發(fā)肥,大力促進蘆筍在8、9、10三個月迅速生長,為明年早期豐產奠定基礎。一般畝施有機肥2-3方、復合肥100斤、尿素20斤。在距植株40厘米處開溝條施。同時注意防治病蟲害。入冬后,蘆筍地上部分開始枯萎,其植株內營養(yǎng)向地下根部轉移,有利壯根春發(fā)高產。冬末春初的2月份,應徹底清理地上植株,減少病害菌源。
4.2定植第二年及以后采筍年
第二年及以后的采筍年,應重點做好科學運籌三肥,留莖、適時摘心等綜合防治病蟲害;科學采筍三項工作。
(1)科學運籌三肥:三肥即催芽肥、壯筍肥和秋發(fā)肥?;咀龇ㄊ牵?月份結合壟間耕翻、培土施好催芽肥,畝施土雜肥2-3方,蘆筍專用肥100斤。有利于鱗芽及嫩莖對無機營養(yǎng)需求。6月上中旬施好壯筍肥(接力肥),畝施尿素20-30斤,此次肥料起接力作用,可延長采筍期,提高中后期采筍量。8月上中旬采筍結束后,結合細土平壟,要重施秋發(fā)肥,畝施土雜肥2-3方,蘆筍專用肥200斤、尿素20斤,促蘆筍健壯秋發(fā),為明年優(yōu)質高產積累營養(yǎng),培育多而壯的鱗芽。這種三肥配套,合理運籌的施肥模式是蘆筍高產優(yōu)質的基礎。
蘆筍生長期長,較耐旱而不耐澇漬。但在采筍期間保持土壤濕潤,嫩莖生長快、品質好、產量高。此期干旱應適時灌跑馬水。汛期注意排除澇漬,防高溫爛根等病害發(fā)生。
(2)綜合防治病蟲害:具體做法是:①適時摘心防倒伏。蘆筍植株可達1.5米以上,任其生長,嚴重影響通風透光,且易倒伏,田間濕度大病害重。當植株達70厘米左右時應適時摘心,有利于集中營養(yǎng),促地下根莖生長。有條件可拉鐵絲,確保植株不倒伏。②留母莖采筍,延長采筍期。定植后第二年的新蘆筍田塊,只宜采收綠蘆筍。一般4月上中旬長出的幼莖,作為母莖留在田間不采,以供養(yǎng)根株。以后再出的嫩莖開始采收。采收期長短據上年秋發(fā)好壞而定,一般可采收30-50天。進入盛產期蘆筍田塊,5月上中旬前出生的嫩莖可全部采收。5月上中旬視出筍情況每穴留2-3根母株后,可采收至8月上中旬。采收白蘆筍田塊一般于5月上中旬開始留母莖,每株層留1-2根,可連續(xù)采收至8月上中旬。這種留母莖采筍不僅增加了筍農收益,而且避開了7月份高溫高濕天氣造成的發(fā)病高峰,減少用藥次數(shù),降低成本。③合理施肥。增施有機肥和磷鉀肥,適當控制氮肥用量。可增加土壤有機質,疏松土壤,促進蘆筍莖葉健壯生長,提高抗病能力。④抓住有利時機,合理藥劑防治。所留莖出土5-7天內,株高達20公分左右時,采用波爾多液、多菌靈等藥劑涂莖。采筍結束后,結合清理殘樁,要順壟噴藥保護根盤,消滅根盤及表土層內的病菌。
5.科學采收
綠蘆筍在每天上午8-10時采收。根據商品質量要求將伸出地面20-24厘米的幼莖,在土下2厘米處割下,集中分級出售。采收白筍,一般于3月25號前結合耕整施肥做好扶壟培土工作。要求土壤細碎,作成底寬60厘米、高25-30厘米、頂寬40厘米的高壟。并達到土壟內松外緊,表面光滑。采收期每天早上8點前及下午4點后兩次檢查壟頂,發(fā)現(xiàn)土表龜裂,應扒開表土,用筍刀于地下莖上部采收,采收時不可損傷地下莖。采后將壟土復原拍平,白筍采后要遮陰保管,及時分級出售。
【參考文獻】
[1]張莉.蘆筍的栽培技術.中國特產報,2004,(01).
[2]李富軍.蘆筍高產栽培技術.鄉(xiāng)村科技,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