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瀅
分離,不是一首憂傷的歌
文/李瀅
在剛剛過去的9月,上學、入園、入托讓很多父母和孩子都經(jīng)歷了一場分離之痛。其實,我們一生中的分離時刻還遠不止這些:每一次畢業(yè)離開學校、住校離開溫暖的家、跳槽離開熟悉的同事、搬家離開習慣了的地方、疾病或意外讓我們失去親人等等。分離本能地會讓我們感受到喪失和痛苦。但是,正如硬幣有兩面,如果我們能換一個視角,就會發(fā)現(xiàn)分離對我們來說有著非同一般的積極意義:它帶給我們力量、勇氣,看到新的希望,有更多進步,變得更自由、能更好地成為我們自己!
分離是所有人在不同的人生重要階段都需要面對的。追溯人生最早的分離,是胎兒離開舒適的子宮從母體分離出來。接下來,我們?nèi)松恳粋€新階段都是因分離而開啟的:半歲左右,媽媽開始工作,結(jié)束和媽媽的融合狀態(tài);上幼兒園后,每天早上都要離開溫暖的床;第一次住校,感受到離開家的思念;第一次失戀,體會到離開心愛的人的痛苦……生命,就是在一次次的分離中往前推進,直至最后的分離——死亡的到來。
這些分離,有些是主動的、出于自愿,有些是被動的、出于意外。無論何種形式,分離永遠是困難的,不僅僅是換個住處或者換份工作那么簡單。
分離首先讓人感受到的是一種分裂和痛苦。分離意味著放棄自己身上本以為會永恒的某個部分;分離意味著告別某些習慣、某個熟悉的圈子、某種穩(wěn)定的狀態(tài);分離要承受過渡時期的不適和壓力,要承受別人的懷疑、不解,還要直面自己對自己的質(zhì)疑。每一次分離都如同我們生命之初一般,離開象征意義上的子宮,那個安全的、溫暖的、盡在掌控的世界,進入一個陌生的、令人不安的世界。
分離有時候還意味著要重新體驗此前被自己保護起來的脆弱情感。
小薇特別不愿意男友出差,她無法忍受下班回到家的獨處時光,因為小時候體驗過的孤獨回到了她身上。那時候,父母上班都很忙,她總是一個人放學回家,做功課、吃晚飯、洗漱,有時候直到睡覺父母還沒回來。
可可面臨裁員時,非常生氣。這份怒氣來自他三歲,當時父母為了照顧生病的姐姐把她送到爺爺奶奶家,事前沒有任何征兆、事后沒有任何解釋,如同這次裁員,小可可幼年內(nèi)心壓抑的憤怒在這一刻爆發(fā)。
婚姻走到了盡頭,小黃仍然無法接受離婚這個事實。他的內(nèi)心強烈地體會著被拋棄的恐懼。這份恐懼源于他六歲時媽媽因病離世,那時,為了生存他壓抑了這份恐懼。
盡管,分離讓我們痛苦和恐懼,但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都能安然度過:先承受“剪斷臍帶”帶來的喪失感、對未來的不確定感,然后在新的環(huán)境中與親愛的人區(qū)分、與過去的自己區(qū)分,重新找到自我、綻放新的自我。
一般來說,在孩子兩歲前后會特別依戀母親,以對抗分離焦慮,這是他們拒絕在心理上意識到與母親分離的行為表現(xiàn)??墒?,對于某些人來說,這種狀況可能會持續(xù)很長時間,在分離這個課題上一直都畢不了業(yè)。他們在家與“外面的世界”間掙扎、在融合與分離的狀態(tài)間徘徊,最終他們遵從了潛意識里的愿望,通過各種方式回到家中。
小伊,女,今年五歲,每次媽媽送她去幼兒園都會大哭大鬧,死抱著媽媽的腿不放。媽媽想盡了各種辦法,提前送、換人送、威脅她、好好和她說都沒有用。所以小伊上小班基本上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上中班的情況也沒好多少。
林峰,男,今年19歲,讀大二。一年前,他以年級前十的好成績考取了外地一所重點大學,兩年后他因沉迷于網(wǎng)游、一大半考試不及格,被學校要求休學一年。
何麗,女,今年25歲,在美國讀了大學并在當?shù)卣业搅艘环莺芎玫墓ぷ鳌=衲昴瓿跛@恐發(fā)作,被診斷為焦慮癥,同時還伴有自殺的念頭。于是,在家人的堅持下,何麗辭去工作離開美國回了家。
李小娟,女,今年38歲。早在一年前小娟就知道先生有外遇,先生甚至理直氣壯地提出和她離婚。小娟心痛、氣憤,但經(jīng)過幾個不眠之夜,她還是決定留在婚姻里。
正常情況下,新媽媽通過十月懷胎,她和肚子里的胎兒逐漸形成一種圓滿和完整的感覺,到最終分娩時,這種感覺會被中斷而產(chǎn)生分離焦慮。正常的新媽媽會無意識地把分離焦慮轉(zhuǎn)換成別的形式:比如把孩子抱在懷里、盯著他看、饒有興趣地數(shù)孩子的手指頭和腳趾頭;又比如她自己像是變成了一個小女孩,需要丈夫或是她的媽媽的特別照顧,如大半夜讓丈夫買她想吃的東西。前者,分離焦慮喚醒了媽媽天然的母性,這幫助新媽媽逐漸把想象中的孩子與眼前現(xiàn)實中的孩子聯(lián)結(jié)上,并對這個真實的孩子投入情感。
可孩子是獨立的個體,要意識到并尊重這一點,對已經(jīng)被喚醒了母性的媽媽來說是艱難的。她要多次面對跟孩子分離的體驗,比如,斷奶、學走路、開始講話、入園、入學,每一次母親和孩子的分離感都會加劇。如果媽媽能堅持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的想法,會比較容易從分離焦慮中解脫出來;如果媽媽堅持把孩子當成自己的延續(xù),這對母親和孩子都很痛苦。因為媽媽對孩子的愛已經(jīng)跨過邊界,變成對孩子的過度控制。而控制的目的是為了回避自己早年體驗過的分離焦慮和恐懼。當孩子想要獨立的力量敵不過媽媽想要控制的力量時,就會漸漸失去獨立判斷、思考、感受、行動的能力,試圖倒退,返回到過去的那種母子相融合的關系中。當這種狀況發(fā)展到極端,就會引發(fā)一系列嚴重的問題:學業(yè)失敗、逃學、厭食、上癮、自殺、精神分裂……
這樣說容易讓人感覺分離的問題都是大人的“錯”,但其實這是家庭成員互動的結(jié)果。孩子并非完全被動,他的體質(zhì)、氣質(zhì)類型、對外界敏感度都會影響到他對媽媽是否會過分依賴。當分離時孩子大哭大鬧,緊抓住媽媽不放也是為了控制母親。這種控制最初是出于生存的需要,要媽媽陪在身邊給予吃、穿、情感的照顧,可當孩子已經(jīng)長到三四歲還這樣就反映出他對分離特別焦慮,希望通過留住媽媽得到安撫。如果媽媽順著孩子,不逼他去幼兒園而留在家里,只會變相地證實了孩子的恐懼:外面的世界很無趣很危險。于是,孩子會變得更加依賴,更難對付。他會越來越任性,越來越憤怒。孩子很聰明,他也有操縱家長的欲望,他用這樣的方式成功地控制了媽媽,借以逃避面對家以外的世界,并讓媽媽反過來依賴他。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