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娜
(河南省鄭州新鄭市人民醫(yī)院婦科,河南 鄭州 451100)
腹腔鏡下128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分析
高麗娜
(河南省鄭州新鄭市人民醫(yī)院婦科,河南 鄭州 451100)
目的 研究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于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56例進行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的臨床資料,將其按照住院的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28例患者采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對照組128例患者采用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觀察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等情況,并做好相應記錄。對比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后各臨床癥狀改善,其中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等對比有顯著差異性,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的手術時間短于觀察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56例患者手術均順利完成,無死亡病例發(fā)生,手術中未見出血、感染等情況發(fā)生。結論 運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對治療子宮肌瘤是有效的和正確的,能夠起到良好的效果,使患者更早的康復,在臨床上值得廣泛應用。
腹腔鏡;子宮肌瘤;肌瘤剔除術
為了研究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的臨床效果,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選取我院256例子宮肌瘤患者,其中128例患者給予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另外128例患者采用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獲得滿意的臨床效果,現(xiàn)分析結果如下。
1.1 臨床資料
本次試驗選取2010年2月至2013年4月期間我院收治的收治256例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根據(jù)其臨床資料顯示。在患者中有176例已生育,80例未生育,均已婚,年齡28歲到48歲,平均(38.5±9.3)歲,腫瘤最大直徑平均(9.5±2.6)。144例單發(fā)子宮肌瘤,112例多發(fā)子宮肌瘤,在肌壁間有98例,在漿膜下有158例;兩組患者腹部曾有30例剖宮產(chǎn)手術和12闌尾炎手術。在進行手術前為了排除宮頸病變和子宮內膜病變,將所選的256例患者全部經(jīng)過宮頸細胞學和超聲檢查與診斷性刮宮。 皆符合子宮肌瘤剔除術標準。將256例患者分為兩組,即對照組和觀察組,各臨床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性(P>0.05),可進行比較,如表1所示。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
1.2 方法
1.2.1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在手術前為了確定腫瘤的位置和大小,將會給患者做心肺功能檢查和血液常規(guī)檢查,給予雙合診查。在手術進行前12h停止飲食并清潔灌腸。在子宮肌瘤與子宮肌層之間注射用生理鹽水稀釋后垂體后葉素60mL(250mL生理鹽水加2mL垂體后葉素)。之后肌瘤體會變成白色。在肌瘤體表面用單極電凝鉤于最隆起部位,縱行切開漿肌層突出部位,露出肌瘤核。為了分離肌瘤與假包膜,通過使用10mm深抓鉗把肌瘤核夾住,應用單極電凝鉤將肌層與瘤體間隙分離,或于前端用吸引器頭迫使其分開;繼續(xù)切割肌瘤面,使肌瘤以較少出血至互相連接的組織或腔隙組織橋處剝離。如果切割出現(xiàn)困難,則將肌瘤旋轉至相反方向,一定要注意在旋轉肌瘤時不要把基底部撕脫,避免內膜將會受到破壞,應該是切割基地。在剔除肌瘤后用1號薇喬線進行縫合止血。術后給予催產(chǎn)素10U加入5%葡萄糖500mL緩慢靜點。
1.2.2 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
傳統(tǒng)開腹子宮肌瘤剔除術術前手術準備與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相同,給予患者傳統(tǒng)腹式子宮肌瘤剔除后,3d內肌內注射20U催產(chǎn)素。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試驗中所得的臨床數(shù)據(jù)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1.0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使用()表示,計數(shù)資料使用t檢驗,組間的對比用χ2表示,P<0.05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手術后各臨床癥狀改變對比
觀察組中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等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差異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手術時間明顯短于觀察組,差異也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如表2所示。
2.2 兩組術后隨訪結果對比
兩組患者手術均順利完成,無死亡病例發(fā)生,切口均屬于甲級愈合,手術及術后中未見出血、感染等情況發(fā)生。術后隨訪觀察組116例,復發(fā)4例,占3.4%;隨訪對照組122例,復發(fā)10例,占8.2%,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期間比較[(),n=128]
表2 兩組患者術中出血量、手術時間、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期間比較[(),n=128]
注:觀察組與對照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住院時間(d)觀察組128120.18±40.3079.03±10.359.8±1.45.66±1.60對照組128144.56±35.3169.38±8.3218.7±2.57.72±2.46 P值-<0.05<0.05<0.05<0.05組別例數(shù)術中出血量(mL)手術時間(min)術后肛門排氣時間(h)
子宮肌瘤是屬于女性生殖系腫瘤,其分為良性和激素敏感性,對于臨床癥狀不夠明顯的患者或者子宮肌瘤較小患者,特別是接近絕經(jīng)年齡的女性,在3~6個月中進行一次婦科檢查,若是子宮肌瘤達到達到2個月或者2個月大小,臨床癥狀較為明顯,又需要保留生育功能的年輕女性,即使臨床癥狀不嚴重,腫瘤較小,若育,也要考慮做手術治療[1]。
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既可以保留患者的生育能力,對下丘腦-垂體-卵巢-子宮軸的影響很小,更重要的是使子宮的生理功能得到了維持,使盆地解剖學結構的完整性能夠保持下來,其非常有利于患者在術后的身心健康[2]。之前,采用開腹手術剔除術針對于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子宮肌瘤患者進行治療,但是開腹手術對患者造成較大的損傷,肌瘤剔除時也會造成大量出血的情況發(fā)生,尤其在剝離創(chuàng)面較廣、肌瘤數(shù)目較多、肌瘤較大的情形下,患者休息時間一般要在2.5個月左右恢復速度很慢術,且手術中出血量大,術中盆腔出現(xiàn)粘連后對懷孕造成一定的影響,患者手術后恢復階段腹部會留下把婚。腹腔鏡下肌瘤剔除術比傳統(tǒng)的開腹手術有較高的優(yōu)越性,其不但有美容腹壁的效果,同時,由于微創(chuàng)對腹腔內環(huán)境干擾程度小,且避免暴露腹腔內臟器,使手術之后病變降低,下床活動早、胃腸功能恢復較快、后疼痛較輕、肛門排氣快,在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3]。根據(jù)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和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全部優(yōu)于對照組,P<0.05,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且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在比較手術后復發(fā)率方面,觀察組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在患者進行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時我們觀察到,保證手術順路成功的關鍵是關閉子宮切口和殘腔及術中止血,而且在縫合時不但起到止血的效果,還可以對局部子宮切口關閉。在縫合時,若切開較輕則可以連續(xù)或間斷全層縫合。若切口較深,可分兩層進行縫合,先縫內1/2肌層關閉腫瘤的基底部,再縫合外1/2肌層及漿膜層。同時,在將肌瘤剔除之前,將垂體后葉素常規(guī)注入在子宮與肌瘤交界處,在術中可以減少出血量,術中要分清解剖層次,如果界限不清楚者,則用電凝先進行止血后在進行切割;再根據(jù)肌瘤的大小將其進行分離處理,按照肌瘤淺面的長度,用電凝鉤切開相應長度的子宮漿膜層,直接到達肌瘤組織,則肌瘤會自然露出,再把肌瘤用大抓鉗夾住,進行牽拉、旋轉,并靠近肌瘤進行分離,可以減少出血量。
[1] 謝洪哲,王寧寧,黃建昭,等.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412例臨床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10,10(10):10-12.
[2] 王偉娟,馮力民,劉小春,等.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88例臨床分析[J].中國內鏡雜志,2006,12(3):247-249..
[3] 王淑英.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42例臨床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1,51(47):107.
R737.33
B
1671-8194(2013)29-01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