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井紅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從脾胃論治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療效觀察
劉井紅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附屬醫(yī)院,吉林 長春 130021)
目的 探討從脾胃論治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療效,為在臨床實踐中選擇有效的方法治療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提供中醫(yī)理論基礎,以指導臨床治療。方法 選取我院于2010年11月至2012年9月期間收治的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154例,隨機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兩組各77例。治療組從脾胃論進行治療,對照組采用中成藥三七冠心寧膠囊進行治療,進行療效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組顯效46例(59.74%),總有效率89.61%;對照組顯效31例(40.26%),總有效率71.43%。治療組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即經統(tǒng)計學處理有顯著差異性(P<0.05)。結論 從脾胃論治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療效顯著,副作用小,值得在臨床上繼續(xù)推廣應用。
脾胃論;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療效觀察
不穩(wěn)定性心絞痛主要包括:梗死前心絞痛、惡化性心絞痛、急性冠狀動脈功能不全以及中間綜合征,是介于勞累性穩(wěn)定型心絞痛與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間的臨床表現,其特征主要是心絞痛癥狀進行性增加,出現心絞痛持續(xù)時間延長或新發(fā)夜間性心絞痛[1]。由于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具有獨特的病理生理機制及臨床預后,如果患者不能及時治療,可能發(fā)展為急性心肌梗死。中醫(yī)理論認為“人年四十,陰氣自半”,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屬中醫(yī)“心痛”和“胸痹”范疇,近年來在臨床上多見于中老年人,病在心,與脾和肝腎三臟有關,腎氣已虛,鼓動血脈運行之力不足,機體內已有血行遲緩,聚濕生痰,瘀而不通之勢,這是本病發(fā)生的前提和基礎。本組為了探索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療效,從健脾化痰,活血化瘀,舒肝理氣入手進行心絞痛發(fā)作期的治療[2]。近兩年,我組從脾胃論治療此病,并觀察其臨床療效,然后分析比較其與采用中成藥三七冠心寧膠囊治療的差異?,F將154例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的臨床療效簡單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0年11月至2012年9月期間收治的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154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77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37例;年齡41~78歲,平均年齡59.5歲;患者病程最短5個月,最長11年;低危22例,中危31例,高危24例;患者合并糖尿病10例,高血壓24例,高脂血癥36例。對照組77例,其中男性男42例,女性35例;年齡42~77歲,平均年齡59.5歲;病程最短6月,病程最長12年;低危21例,中危 32例,高危24例;患者合并糖尿病13例,高血壓21例,高脂血癥33例。所有患者均排除了急性心肌梗死、重度心律失常以及重要臟器功能衰竭。兩組患者的年齡、病情、性別、病程、并發(fā)癥等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1.2.1 從脾胃論治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治療方法(治療組)。采用中醫(yī)辨證的方法,并依據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的不同情況制定相應的中醫(yī)治療方案[3]。①脾胃虛弱,氣虛不運型。臨床癥狀:心前區(qū)隱痛,時作時止,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動則尤甚,食少納呆,舌淡胖有齒痕,苔薄白,脈細弱或結代。治療藥物組成:半夏5g、黨參5g、茯苓7g、砂仁7g、瓜蔞5g、陳皮6g、白術9g、木香6g、薤白5g、丹參7g、三七粉5g。②氣虛血少,心脾兩虛型。臨床癥狀:胸痛隱隱,胸悶,心悸,氣短,怔忡,體倦神疲,多夢易醒,健忘,眩暈,面色無華,唇甲色淡,飲食無味,舌淡暗,苔薄白,脈細弱滯澀。治療藥物組成:龍眼肉5g、黨參7g、丹參7g、白術6g、當歸7g、黃芪5g、延胡索6g、炙甘草5g、酸棗仁7g、遠志6g、桂枝5g、紅花6g、雞血藤5g、桃仁7g、三七粉5g。③脾陽虛衰型。臨床癥狀:猝然心痛如絞,冷汗出,每因寒冷誘發(fā)或平素胃脘冷痛,喜溫喜按,大便溏薄,食少,腹脹,形寒肢冷,神疲,舌淡苔白,脈沉遲。治療藥物組成:茯苓7g、黨參5g、干姜9g、紅花5g、炙甘草7g、附子5g、丹參5g、郁金5g、白術7g、桂枝5g、延胡索9g、三七粉9g。④脾虛濕盛型。臨床癥狀:胸部悶痛為主,伴見胸脘痞悶,納呆嘔惡,頭暈頭沉,便軟不爽,形體肥胖,苔膩脈滑。治療藥物組成:杏仁5g、飛滑石7g、白通草6g、白蔻仁5g、竹葉6g、厚樸5g、生薏仁7g、半夏5g、栝蔞實7g、薤白6g。⑤肝脾失調,肝胃不和型。臨床癥狀:胸痛為主,兼見兩脅脹滿,或見胃脘脹痛,嘔逆,吞酸,噯氣,郁悶,嘈雜,不思飲食,或腹脹腸鳴便溏,苔白膩或薄黃,脈弦,治療藥物組成:柴胡7g、半夏7g、白芍5g、黨參6g、白術5g、延胡索7g、甘草7g、茯苓6g、陳皮5g、丹參6g、郁金5g、枳殼5g、全瓜蔞5g。
1.2.2 采用三七冠心寧膠囊的治療(對照組)。采用三七冠心寧膠囊治療,口服,一次2~4粒,一日3次。
1.3 療效判定標準
參照1979 年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及心律失常座談會修訂的《冠心病心絞痛及心電圖療效判定標準》及文獻標準擬定[4],療效判定標準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颊甙Y狀消失或基本消失,心電圖恢復至“大致正常”或達到正常為顯效;若患者癥狀改善,S-T段回升>0.5mV,但未達到正常水平,主要導聯倒置的T波變淺25% 以上,或T波由平坦變直立為有效;患者癥狀和心電圖均無改善為無效。顯效和有效計入總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觀察記錄并比較兩種治療方法所得到的數據,對顯效率、無效率、總有效率進行卡方檢驗,然后采用SPSS11.0軟件來完成對相關數據的統(tǒng)計與處理工作。最終得到P<0.05,即經統(tǒng)計學處理后其差異具有顯著性,故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見表1。
表1 兩種方法治療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臨床療效比較表
兩組數據經比較處理后,再對顯效率、無效率和總有效率進行卡方檢驗,得*P<0.05,說明經統(tǒng)計學處理后差異有顯著性,因此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引起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病因主要包括:冠狀動脈粥樣硬化致管腔固定性狹窄、冠狀動脈痙攣、非冠狀動脈病變、主動脈瓣狹窄、主動脈關閉不全、梅毒性主動脈炎、嚴重貧血、甲亢、陣發(fā)性心動過速、低血壓、血液黏滯度增高、肥厚型心肌病、二尖瓣脫垂等。其中,導致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最重要的因素是冠心病,即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或冠狀動脈痙攣。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胸部不適癥狀與典型的勞力型心絞痛相似,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通常程度更強些,有時候患者疼痛可以長達半小時,患者偶爾會從睡眠中痛醒。若患者出現如下特點,均提示患者發(fā)生了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誘發(fā)心絞痛的體力活動閾值突然或持續(xù)降低;心絞痛的發(fā)生嚴重程度、頻率和持續(xù)時間增加;出現夜間型或靜息型心絞痛;胸痛放射至新的或附近的部位;發(fā)作時患者伴有新的相關特征如惡心、出汗、心悸、嘔吐或呼吸困難等。在臨床上,常用的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的方法和靜息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慢性穩(wěn)定型心絞痛,然而對于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通常只能起暫時或不完全性的緩解作用,因此本組決定從脾胃論入手探尋治療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的最佳方法。本病在中醫(yī)學理論中屬于胸痹范疇,其病位在心,為本虛標實之證。脾胃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脾失健運,中氣虧虛,是冠心病發(fā)生之本,痰濁、血瘀等實邪皆由脾胃虧虛而來,為發(fā)病之標。冠心病發(fā)病的關鍵因素是脾胃損傷,其病程演變的全過程都伴隨著脾胃運化失常的出現。因此,調理脾胃是治本之道,脾運健旺則氣血化生,脾運則痰濁、濕濁自化,瘀血消,脈道暢,胸陽展而痹窒除。我院采用從脾胃論治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依據患者自身的病情、體質、脈象和舌象等相關癥狀來將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分型辨證的治療。其具體的治療方法:①脾胃虛弱,氣虛不運型。選擇瓜蔞具有滌痰散結之功效,薤白可以通陽行氣,使補氣而無壅滯之弊,氣行則血行。②氣虛血少,心脾兩虛型。黨參、黃芪共奏健脾益氣之功以扶心氣,使氣旺血行,瘀祛絡通。③脾陽虛衰型。丹參、紅花活血祛瘀、通利血脈,具有活血通陽之功效。④脾虛濕盛型。栝蔞實、薤白、半夏合用具有祛痰、寬胸散結、通陽之功效。⑤肝脾失調,肝胃不和型。選用柴胡、枳殼具有疏肝理郁,和胃調氣,可治療肝脾失調。本組研究表明,從脾胃論治冠心病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可辨證施治,安全有效,且毒副作用小,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故值得在臨床上繼續(xù)推廣與應用。
[1] 曹寶國.冠心病心絞痛從脾論治探討[J].甘肅中醫(yī),2009,18(6):23.
[2] 季建軍.從“脾胃之本”論治冠心病探析[J].甘肅中醫(yī),2009,11 (6):2.
[3] 余秋平.李七一從脾胃論治冠心病法8法[J].中醫(yī)雜志,2008,45 (5):386-387.
[4] 郭剛,陸春玲.心臟病從脾胃論治[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脾胃雜志, 2010,8(6):354.
R541.4
B
1671-8194(2013)31-02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