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輝
(臨武縣人民醫(yī)院,湖南 郴州 424300)
微創(chuàng)經皮腎碎石治療復雜性上尿路結石的療效觀察
尹 輝
(臨武縣人民醫(yī)院,湖南 郴州 424300)
目的 觀察微創(chuàng)經皮腎碎石對復雜性上尿路結石的治療效果。方法 從我院收治入院和門診接治的復雜性上尿路結石患者中抽取 90例隨機分為3組,A組患者使用微創(chuàng)經皮腎碎石術進行治療,B組使用輸尿管鏡碎石術進行治療,C組使用體外沖擊波碎石術進行治療。觀察三組患者治療成功率及住院情況,并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三組患者的一期碎石成功率 A 組> B 組> C 組,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術后并發(fā)癥情況,A 組< B 組< C 組,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A 組患者術后出現 1 例需輸血患者,明顯少于 B 組(4 例);A 組患者住院時間明顯少于 B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結論 微創(chuàng)經皮腎碎石術能夠有效的治療上尿路結石,尤其是復雜性結石的治療效果更為突出,且具有創(chuàng)傷小、患者術后恢復快及并發(fā)癥少等特點,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應用。
微創(chuàng)經皮腎碎石;輸尿管鏡碎石;體外沖擊波碎石;復雜性上尿路結石
上尿路結石是較為常見的泌尿系統(tǒng)結石,尤其以蛋白質過剩地區(qū)居民較為常見[1]。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沿海城市居民出現結石,其中上尿路結石發(fā)病率也呈現逐年增多趨勢[2]。隨著新技術的誕生,碎石的成功率在不斷提升,但傳統(tǒng)碎石方式依然有其優(yōu)勢所在。因此本人對我院復雜性上尿路結石患者分別使用三種碎石方式,對比觀察其碎石效果和患者情況,以作為臨床參考依據?,F將觀察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從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6月收治入院和門診接治的復雜性上尿路結石患者中抽取90例,男51例、女39例,年齡17~73歲,結石直徑0.6~4.0cm。所有病例經B超、CT及腎盂造影檢查后確診均已為復雜性上尿路結石,無其他器官嚴重障礙、無精神病史或認知障礙、無凝血障礙或手術禁忌癥者。所有患者均了解碎石方案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自愿服從治療安排。
1.2 方法
1.2.1 分組
將90例上尿路結石患者隨機分為三組,A組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齡19~72歲,平均年齡(43.16±6.28)歲,結石直徑0.8~4.0cm,平均直徑(2.43±0.62)cm;B組患者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齡17~71歲,平均年齡(41.43±6.27)歲,結石直徑0.6~3.9cm,平均直徑(2.32±0.67)cm;C組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齡18~73歲,平均年齡(42.37±6.58)歲,結石直徑0.7~4.0cm,平均直徑(2.39±0.68)cm。經統(tǒng)計學檢驗,兩組患者的性別構成、年齡結構及結石直徑情況均無明顯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2 方法
A組患者實施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碎石術(PCNL),患者麻醉后用B超定位結石位置,穿刺腎盞后納入腎鏡,找到結石后,用氣壓彈道碎石或行超聲碎石,放置腎造瘺管,并于術后3d進行B超復查;B組患者實施輸尿管鏡碎石術(URL),患者麻醉后,沿患側的輸尿管置入輸尿管鏡,以套石籃進行固定,并用脈沖式氣壓彈道將大塊結石粉碎后取出,放置雙J管,并于術后7d進行B超復查;C組患者實施體外沖擊碎石術(ESWL),經B超定位后,用碎石機進行碎石,術后在1個月內每周進行隨訪。
1.3 觀察指標
對三組患者的一期碎石成功率(結石已經完全排出、剩余結石最大直徑<4mm作為碎石成功的標準)、術后并發(fā)癥進行統(tǒng)計,同時記錄A、B兩組患者術后輸血情況及住院時間。
1.4 數據處理
使用SPSS統(tǒng)計學軟件17.0版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檢驗水準為0.05,可信區(qū)間95%,P<0.05為樣本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三組患者的一期碎石成功率及術后并發(fā)癥對比
三組患者的一期碎石成功率以A組>B組>C組,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并發(fā)癥情況,A組患者無術后并發(fā)癥,B組患者2例輸尿管穿孔、3例可見肉眼血尿,C組患者12例可見肉眼血尿,1例腎被膜下出血,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一期碎石成功率及術后并發(fā)癥對比[n(%)]
2.2 A、B兩組患者術后輸血情況及住院時間對比
經統(tǒng)計學分析,A組患者術后出現1例需輸血患者,明顯少于B組(4例);A組患者住院時間明顯少于B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輸血情況及住院時間對比
在對上尿路結石的臨床治療上,隨著醫(yī)學技術的更新改革和先進醫(yī)療設備的研發(fā)使用,分別經歷了體外沖擊碎石術(ESWL)、輸尿管鏡碎石術(URL)和經皮腎鏡碎石術(PCNL)三個階段[3]。作為最先出現的碎石技術,ESWL在臨床上經常作為首選方式,因為ESWL無創(chuàng)傷可反復進行,也無需麻醉,可在門診直接進行,治療后可直接出院,治療費用較低,且因其不必手術,患者接受度較好。但其碎石成功率較低,尤其對于較大或硬度較高的結石,需要加大沖擊能力,多次沖擊,反而延長了治療周期,增加了治療后并發(fā)癥。URL雖然碎石成功率有所提高,但對于復雜性的上尿路結石仍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對患者機體損傷較大,治療后容易出現結石返入腎盂、排空時間長,往往需再次行其他治療[4]。對于不適合應用ESWL和URL的病例,或經治療不成功的病例,均可行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碎石。以往因在術中會對腎實質形成撕裂進而引發(fā)術中或術后的大出血,而無法得到廣泛的推廣,現在臨床通過使用分期治療方法(一期建立通道,二期取石)有效減少對腎實質的撕裂[5]。
由本文研究可見,PCNL碎石成功率最高,可達到100.0%完全碎石,能夠應用于各種復雜情況的上尿路結石治療,且沒有并發(fā)癥產生,其治療效果和術后情況明顯好于其他兩種治療方式;而且該微創(chuàng)手術對患者造成損傷小,術后患者恢復快,明顯比URL更具有優(yōu)勢。因此,臨床上可將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碎石技術作為上尿路結石的主要治療手段,尤其對于EWSL和URL無法有效進行碎石的各種復雜性結石,可在其碎石失敗后使用PCNL技術進行繼續(xù)治療。
[1]李凱,鐘明,唐順利,等.復雜性上尿路結石微創(chuàng)綜合治療的臨床應用研究[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0,25(1):1-4.
[2]葉利洪,陳永良,許德順,等.上尿路結石五種微創(chuàng)手術的臨床比較分析[J].中華醫(yī)學雜志,2010,90(4):228-230.
[3]王翔,郭劍明,陸毅群,等.微創(chuàng)經皮腎鏡取石術治療兒童上尿路結石(附45例報告)[J].上海醫(yī)學,2010,33(3):246-249.
[4]張殿臣,王玉霞,張?zhí)m,等.上尿路結石不同外科治療方法的對比研究[J].中國醫(yī)藥科學,2012,2(12):21-22,32.
[5]吳 紅軍.微創(chuàng)經 皮腎 穿 刺 取石術 治療 復 雜 性 上 尿 路結 石適 應征的探討[J].求醫(yī)問藥(學術版),2012,10(1):207-208.
R692.4
:B
:1671-8194(2013)10-01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