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萍
最近媒體熱議“大學生為什么不愛學習”。其實,這還用深究嗎?中小學一共十二年,課堂上每天背記寫算,加上其他各種“惡補”,求知欲望早給打磨掉了,學習興趣早都沒了,即便上了大學,誰還親近那可憎的課堂。
報載,某省教委領導去小學聽課,問身邊孩子:“你們愿意上這樣的課嗎?”孩子們坦然地搖頭。問:“你們一定喜歡上體育課了?”孩子們依然直率地搖頭。“那你們喜歡上什么課呢?”孩子們竟齊聲回答:“下課!”可見孩子們對應試壓力下的課堂是何等反感,他們渴求快樂的課堂,渴求自由生長的空間。
現(xiàn)今,教育人的最核心地帶——課堂,依然散發(fā)著沉悶的氣息,人被物化的痕跡隨處可見。學生們的生活如出一轍:大量記憶,海量練習。這不,一年級孩子考了94分也不放過,說是“全班倒數(shù)”,請來家長施壓加量,孩子能快樂嗎?這條“生產線”,能產出高分低能、沒有激情的“優(yōu)等生”,也能產出厭學的輟學生。其實豈止如此,中國孩子的睡眠曲線從六歲開始陡然下滑,體質連年下降,早已不是新聞。
課堂是教育最深的地方,學習應該以更加道德和人性化的方式進行。只有在這里恢復人的尊嚴,教育才能贏得未來。那么光坐而論道行嗎?課堂必須變革!
前不久,去山東臨沂二十中學學訪,見到一位可敬的數(shù)學老師。他只用了四十多節(jié)課,就帶領學生完成了初中三年的教學任務,而且從來不留課外作業(yè),不加班加點。他所帶的班平均成績列年級第一,優(yōu)秀率也最高。學生們都說,數(shù)學真好玩?!昂猛妗笔鞘裁匆馑??快樂,有趣,不累,參與,探究。我們聽了他一節(jié)初一常態(tài)課,從等腰三角形引申到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從特殊到一般,學生們爭先恐后地搶答,血脈賁張,活躍異常,教室像開了鍋。四十分鐘不知不覺地過去了,內行看門道,聽課老師驚愕地說,這堂課竟包含了常規(guī)教學十節(jié)課的內容。它打破了教材的知識完整性,卻給學生一個完整的數(shù)學思想以及學習的快樂。另一位剛工作五年的青年教師,也不按常規(guī)出牌,探索了一條快樂教學之路,一年教完三年的語文教材,剩余課堂跟學生一塊兒研讀莎士比亞。孩子們樂此不疲,對名著的閱讀遠超其他班,成績也名列前茅。一位領導感到難以置信:農村孩子也研讀莎士比亞?他悄悄去考察,一堂《〈哈姆雷特〉賞析》讓他驚嘆不已。這兩位老師都說,我們所做的一切,不過是希望離真正的教育近些再近些。校長告訴我們,不能天天在政策和機制上發(fā)牢騷,應該從能改變的地方做起。
不甘平庸、勇于實踐是當前教改最稀缺最珍貴的資源,但他們又是星星之火。不管是領導,還是校長、老師、家長,應該有勇氣沖破舊的牢籠,不再做舊制度的衛(wèi)道士,關鍵是把“人”寫進教育的核心,讓生命得到醇美的滋養(yǎng),還孩子一個“好玩”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