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芳
時尚愛美的張小姐用近半個月的薪水買了一雙美美的高跟鞋,鞋跟近10厘米高,盡管穿起來的感覺不是太好受,但勝在走起路來搖曳生姿。第二天,她換了一雙平底鞋,想放松放松雙腿,沒想到一樣很難受。健康專家們雖建議不要每天穿同一雙鞋,甚至像一些男性一樣一雙鞋連續(xù)穿到壞。但像張小姐這樣,從10厘米高跟到平底鞋,實際上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因為從足部解剖結(jié)構(gòu)和生理力學(xué)的角度,高跟鞋的鞋跟最好在3~5厘米,而完全平底的鞋也并非是最理想的選擇,最好稍微有2厘米的鞋跟。
高跟鞋:不要同一雙天天穿
穿著高跟鞋時,為了不摔倒,人的重心會往前移,而腰、臀部的肌肉都要努力配合協(xié)調(diào)以平衡身體。從足踝外科的角度說,鞋跟的高度最好不要超過5厘米,但現(xiàn)在不少鞋子設(shè)計的鞋跟都超過10厘米甚至更多,有的鞋穿上去后,腳都接近立起來了,穿兩小時可能要兩天才能緩過來。高跟鞋過高、穿的時間長了,可能會出現(xiàn)拇趾外翻、跖骨頭痛等。女生過早穿高跟鞋,還可能導(dǎo)致足弓內(nèi)翻。男性的內(nèi)增高鞋也不能無限度地高,但因為內(nèi)增高鞋通常鞋幫較高可以護(hù)著腳踝,穩(wěn)定性比女性的高跟鞋稍好。
高跟鞋是足踝外科醫(yī)生最不主張穿的鞋類,理論上來說高跟鞋鞋跟以3~5厘米為宜,超高的高跟鞋并非完全不能穿,但一要注意安全,二是不要天天穿。其實最好是分不同的場合穿不同的鞋。以女性來說,條件允許的話,每人最好有4~6雙鞋,兩雙高跟皮鞋、兩雙涼鞋再加上運動休閑鞋,每天交替著穿。
松糕鞋:足弓喪失減震、緩沖作用
松糕鞋是另一種足踝外科醫(yī)生不主張穿的鞋。松高鞋的底平且高,人“踩”上去后會重心不穩(wěn),而足弓本來具備的減震、緩沖作用,也因為“不接地氣”而喪失了作用。松糕鞋15世紀(jì)時起源于歐洲,但后來因為意外頻生,1670年英國國會頒令禁止穿著,所以穿松糕鞋最要注意的是安全問題,假如要走較多上下坡路或遇上下雨天,最好就不要穿了。
平底鞋:易引起跟痛癥
過高的高跟鞋是足部健康的大敵,那么,完全無跟的平底鞋似乎就能冠上“健康”二字嗎?其實,鞋子太高不好,太平也不好。人的腳板不是平整的,有一定的弧度,稱為“足弓”,它的主要功能是使重力分散,以保證直立時足底支撐的穩(wěn)固性。足弓可以吸收震蕩,但足弓過高,韌帶過緊,或足弓過低,韌帶松弛、足肌乏力,均會引起疼痛。經(jīng)常穿平底鞋,使足部重心后移,有可能會促使足弓彈性喪失,更不利于負(fù)重和行走。穿著平底鞋使人的重心過于靠后,走路時腳后跟砸地,震動可傳到腦部。特別是老年人,隨著年紀(jì)的增加,老年人足底肌肉和韌帶會發(fā)生退行性病變,引起足弓彈性喪失,負(fù)重能力大大下降。若長期穿著完全沒跟的平底鞋,站立或行走時間一長,就會容易感到足、踝、膝、髖、腰等多個部位疼痛。
經(jīng)常穿無跟的平底鞋會引起以下狀況——扁平足,足、踝、膝、髖,腰疼痛,足部、小腿肌肉、韌帶損傷。芝加哥足科醫(yī)生美耿·萊希博士表示,平底鞋似乎比高跟鞋更健康,實際上像芭蕾鞋或帆布鞋等平底鞋也會導(dǎo)致腳疼。鞋子里面因缺少必要的襯墊而導(dǎo)致腳底韌帶和跟腱過于拉伸,影響足弓,導(dǎo)致腳底筋膜炎。因此,鞋子應(yīng)該有一定的坡度,以2~3厘米為宜。
穿平底鞋需要增強支持足弓的小腿肌肉群,多做腳趾操。抬高大腳趾,其余腳趾保持不動。擺動腳趾,用力揉腳部,有助于刺激神經(jīng)末梢,放松雙腳。每只腳做20次抬高腳趾動作。
老人鞋:最好加副鞋墊
有不少老人覺得軟的鞋底穿起來舒服。但如果太軟,穿上去腳就像直接在地上走路一樣,沒有了對足跟的緩沖,而太硬的話又無法發(fā)揮足夠的作用。老人的鞋也應(yīng)該稍稍有一點跟,1.5厘米到兩厘米為宜,鞋底軟硬適中,同時最好增加一副鞋墊,一是防出汗、腳氣,二是防止腳磨損。
人字拖:嚴(yán)重拇趾外翻不宜穿
人字拖鞋底平,腳舉步時前腳掌抓地、帶動鞋起來的動作不好完成,容易使足部疲勞。不過,對輕度拇趾外翻的患者,穿人字拖有一定的矯正作用,但嚴(yán)重外翻者則不宜穿。
童鞋:最多別大過一個碼
小孩子雙腳不斷長大,有的家長擔(dān)心買回來的新鞋穿不久就又小了,給孩子買鞋時往往喜歡買大一些。
給孩子買鞋的錢千萬不能省。孩子腳上的鞋過小會影響腳趾發(fā)育,但也不要為了給孩子雙腳創(chuàng)造寬松環(huán)境或為了能少買幾雙鞋就一味給孩子買大鞋,孩子都好動,如果鞋子太松,腳在鞋里活動度大,一樣容易出問題。
一般來說,給孩子買鞋,鞋的尺寸比孩子的腳大不要超過一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