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磊
(黑龍江省醫(yī)院檢驗科,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189株鮑曼不動桿菌的耐藥性分析
孫 磊
(黑龍江省醫(yī)院檢驗科,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1)
鮑曼不動桿菌;抗菌藥物;耐藥性
鮑曼不動桿菌為革蘭陰性需氧非發(fā)酵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條件下導致人類感染。在醫(yī)院環(huán)境中,對于長期臥床及免疫力低下的患者,由于各種侵襲性操作,該菌感染機會增多。該菌已成為醫(yī)院感染的重要致病菌,近年來,感染逐漸增多,且耐藥性日益嚴重,為了解該菌在醫(yī)院感染分布以及對抗生素的耐藥性情況,我們對2011年2月到2012年2月本院住院患者分離的189株鮑曼不動桿菌進行了14種抗菌藥物在體外抗菌活性的測定,并分析標本的來源及科室分布情況,為臨床選用抗生素提供依據(jù)。
1.1 菌株來源
收集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我院各科室住院患者送檢標本(如痰、咽拭子、膽汁、腦脊液、胸腹水、尿液、血液、傷口分泌物及引流物等)共5386例,檢出菌株2149株,其中檢出鮑曼不動桿菌189株,分別是痰標本檢出171株,膽汁10株,尿液5株,胸水1株,分泌物1株,血液1株,同時收集患者相關資料,證實均為院內(nèi)感染,其中男性117例,女性72例,年齡在55~87歲之間。
1.2 抗菌藥物
哌拉西林(PRL)、頭孢他啶(CAZ)、頭孢哌酮(CFP)、頭孢吡肟(FEP)、亞胺培南(IPM)、氨曲南(ATM)、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慶大霉素(CN)、阿米卡星(AK)、妥布霉素(TOB)、美羅培南(MEM)、環(huán)丙沙星(CIP)、氧氟沙星(OFX)、左氧氟沙星(LEV) 抗菌藥物均來自于上海復星BIOFOSUN。
1.3 方法
1.3.1 標本的接種與分離
所有標本均嚴格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1]進行接種、培養(yǎng)及分離。膽汁、胸腹水及尿液接種于血平板和麥康凱瓊脂平板;痰、咽拭子、腦脊液及傷口分泌物接種于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置于35℃溫箱中孵育18~24h;血液接種于血液培養(yǎng)瓶中,置于血液培養(yǎng)儀中孵育。
1.3.2 細菌鑒定
在血瓊脂平板上經(jīng)18~24h培養(yǎng),形成直徑1~2mm的圓形、灰白、光滑濕潤、邊緣整齊的菌落,革蘭染色為陰性球桿菌,經(jīng)分離培養(yǎng)取純菌落采用BioFosun-II系統(tǒng)GN鑒定板及API-20NE鑒定條進行細菌鑒定。生化反應示氧化酶陰性、OF試驗陰性、硝酸鹽試驗陽性、枸櫞酸鹽試驗陽性。
1.3.3 藥敏試驗
用BioFosun-II系統(tǒng)ME板,采用MIC法按CLSI-2011版進行藥敏實驗。標本判定結果分別為敏感(S),中介(I),耐藥(R)。以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為標準質(zhì)控菌株,且質(zhì)量控制均在規(guī)定范圍內(nèi),無失控現(xiàn)象。
2.1 鮑曼不動桿菌的標本分離情況
調(diào)查期間送檢標本為5386例,共檢出菌株2149株,其中檢出鮑曼不動桿菌189株,分別為痰中分離出171株,占總分離出鮑曼不動桿菌的90.5%;膽汁分離10株占5.29%,尿液5株占2.64%,血液、胸水及分泌物分別1株,均占0.53%。
2.2 鮑曼不動桿菌各科室的分布情況
189株鮑曼不動桿菌標本中來自急救中心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61株,占32.3%,呼吸科53株占28.0%,腫瘤科18株占9.5%,神經(jīng)內(nèi)科15株占7.9%,心內(nèi)科13株占6.9%;腦外科11株占5.8%,消化科9株占4.8%,胸外科7株占3.7%,血管病2株占1.1%。
2.3 鮑曼不動桿菌對14種抗菌藥物的體外抗菌活性見表1。
表1 189株鮑曼不動桿菌對14種抗菌藥物的藥敏結果
表1顯示,抗菌活性最高的是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為49.2%,其次為亞胺培南46.8%,米諾環(huán)素46.6%,頭孢他啶46%,美羅培南45.5%和阿米卡星的45.2%。該菌對慶大霉素耐藥率最高,達97.9%,對哌拉西林和頭孢哌酮的耐藥率分別是64.5%和71.4%。
鮑曼不動桿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環(huán)境中,是人類條件致病菌,在醫(yī)院環(huán)境中常可污染自來水、體溫計、噴霧器、靜脈導管及導尿管等造成院內(nèi)傳播。它主要引起呼吸道感染,也可引發(fā)菌血癥、泌尿系感染、繼發(fā)性腦膜炎、手術部位感染及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等[2]。由于其耐藥日趨嚴重,所以近年來備受臨床關注。本文統(tǒng)計資料顯示我院鮑曼不動桿菌檢出率為8.79%,其痰中分離菌占90.5%,與有關文獻報道[3]基本一致。
鮑曼不動桿菌在我院檢出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科室分布比較廣泛。從臨床各科室的分布來看,以ICU和呼吸科為主,分別占32.3%和28.0%,下呼吸道分泌物占90.5%。ICU曾有4例在同一病區(qū)接受呼吸機治療,同時在痰中均分離出鮑曼不動桿菌,且藥敏譜完全相同,除米諾環(huán)素中介外,其余抗生素均耐藥,表現(xiàn)出泛耐藥菌株,說明鮑曼不動桿菌是重癥監(jiān)護病房醫(yī)院感染極其重要的條件致病菌,因此常將此類感染稱作重癥監(jiān)護病房獲得性感染。究其原因是由于此類患者大多病情嚴重、自身機體免疫力低下、住院時間長、頻繁使用抗菌活性強和抗菌譜廣的抗生素,尤其是部分患者有近期使用呼吸機、氣管切開等病史,都是感染的危險因素[4,5]。
本次藥物敏感試驗表明鮑曼不動桿菌為多重耐藥菌。從表1中可以看出14種抗生素對該菌敏感率均低于50%,活性最高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也只有49.2%,對三代頭孢和四代頭孢菌素的耐藥率達54.0%~71.4%,對氨基糖苷類和喹諾酮類耐藥率分別為50.7%~97.9%和58.7%~60.3%,這與其復雜的耐藥機制有關,包括產(chǎn)生各種β內(nèi)酰胺酶和各種修飾酶、外膜蛋白的丟失或膜孔蛋白的缺損、青霉素結合蛋白的改變和泵出機制等,其中以產(chǎn)生各種β內(nèi)酰胺酶為主要機制。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復合制劑的耐藥率低于哌拉西林,表明β內(nèi)酰胺酶抑制劑可以恢復哌拉西林對大多數(shù)鮑曼不動桿菌的敏感性。
近年來有報道“全耐藥”的鮑曼不動桿菌,治療困難且病死率高,應引起高度重視[6]。合理使用抗菌藥物,是延緩細菌耐藥性產(chǎn)生的重要措施,在治療鮑曼不動桿菌引起的感染時,要根據(jù)細菌藥物敏感報告,針對性的選擇亞胺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米諾環(huán)素、頭孢他啶、美羅培南、阿米卡星等有效抗生素,對較嚴重感染者可考慮聯(lián)合用藥,然后及時調(diào)整用藥,減少不合理的使用。同時,加強醫(yī)院病區(qū)環(huán)境消毒及醫(yī)務人員手消毒,降低醫(yī)院交叉感染率,以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1]葉應嫵,王毓三,申子渝.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M].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736-753.
[2]嚴超英.新生兒重癥監(jiān)護室感染的常見病原體[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8,23(22):1713-1715.
[3]潘宇紅.221株鮑曼不動桿菌的藥敏分析[J].臨床檢驗雜志,2005, 23(7):258-262.
[4]馮東霞,董方,徐樨巍,等.兒童重癥監(jiān)護病房革蘭陰性菌的分布與耐藥性分析[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08,25(6):591-593.
[5]許國兵,龍項.570例圍手術期患者預防應用抗菌藥物的調(diào)查分析[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08,12(3):83-84.
[6]王金良.密切注視鮑曼不動桿菌的耐藥發(fā)展趨勢[J].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5,28(4):355.
R969.3;R978.1
:B
:1671-8194(2013)02-0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