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晶清
(云南省大理州人民醫(yī)院婦科,云南 大理 671000)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中應用瘤體血運止血帶阻斷法和垂體后葉素的效果比較
趙晶清
(云南省大理州人民醫(yī)院婦科,云南 大理 671000)
目的 比較瘤體血運止血帶阻斷法和垂體后葉素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中的應用價值。方法 選擇我院 2009 年~ 2011 年行腹腔鏡止血帶法阻斷瘤體血運剔除子宮肌瘤剔的患者 38 例作為觀察組,以同期 30 例腹腔鏡下垂體后葉素注射至肌瘤基底部包膜下的子宮肌瘤患者作為對照組,并對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比較分析。結果 觀察組在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方面顯著低于對照組(P< 0.05),但兩組患者在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方面差異不顯著(P> 0.05),兩組患者術后隨訪發(fā)現(xiàn)在肌瘤復發(fā)和月經(jīng)改善、不良反應和中轉開腹方面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結論 瘤體血運止血帶阻斷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術中應用效果明顯、安全、操作簡便,易于推廣。
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瘤體血運止血帶阻斷法;垂體后葉素
子宮肌瘤是女性生殖器官最常見的良性腫瘤之一,具有發(fā)病率高、預后良好等特點,臨床上多以月經(jīng)周期紊亂、腹痛為主要癥狀,若未及時有效治療,亦會引發(fā)不孕癥。腹腔鏡子宮記錄剔除術(LM)的引入,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手術的難度,卻因降低了手術時間,減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美觀性,而廣受好評[1]。術中和術后出血目前仍是制約LM技術應用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體積較大、嵌入基層位置較深和數(shù)目較多的肌瘤,其術中大出血和中轉開腹的概率也較高[2]。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9年~2011年行行腹腔鏡止血帶法阻斷瘤體血運剔除子宮肌瘤剔的患者38例作為觀察組,平均年齡(33.8±4.2)歲,肌瘤平均直徑(4.3±1.2)cm,其中單發(fā)肌瘤21例,多發(fā)肌瘤17例;另選取同期30例腹腔鏡下垂體后葉素注射至肌瘤基底部包膜下的子宮肌瘤患者作為對照組,平均年齡(35.1±3.8)歲,肌瘤平均直徑(4.6±0.9)cm,其中單發(fā)肌瘤19例,多發(fā)肌瘤11例。兩組患者在年齡、肌瘤直徑、肌瘤數(shù)目和臨床癥狀等方面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入選標準:①經(jīng)癥狀、婦科、B超和實驗室檢查確診為子宮肌瘤,并排除粘膜下肌瘤;②要求保留生育功能;③經(jīng)宮頸檢查排除子宮惡性病變;④排除心、肝和腎臟嚴重病變患者;⑤經(jīng)患者本人和家屬同意。
表1 兩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χ—±s)
表2 兩組患者術中和術后情況比較(χ—±s)
表3 兩組患者術后隨訪和不良反應情況比較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治療,全麻后取膀胱截石頭低足高位,常規(guī)建立CO2氣腹(14~15mmHg),經(jīng)臍孔切口進入腹腔,下腹部開2~3個操作孔,置入腹腔鏡和器械,探查子宮和雙側附件,以單極電鉤切開漿膜層分離漿膜下肌瘤,肌壁間肌瘤則選擇在肌瘤最突出部位橫切口電凝切開子宮肌層。鈍性分離肌瘤假包膜,以1號可吸收線8字形間斷縫合子宮漿肌層創(chuàng)面[3]。
觀察組患者術中接受止血帶法阻斷瘤體血運:以單極電鉤牽引1號可吸收線于宮峽部水平宮旁雙側闊韌帶無血管區(qū)環(huán)形纏繞一圈后提出腹腔外,打Roder結并推入腹腔,行肌瘤剔除術[3]。對照組以穿刺針由子宮肌瘤突起處進針,注入10U垂體后葉素+0.9%氯化鈉注射液30mL,子宮局部或瘤體變白后剔除肌瘤。
1.3 指標觀察
術中對兩組患者的血壓和心率進行監(jiān)測,術后隨訪1年,每隔3個月復查一次B超。觀察并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中轉開腹率和復發(fā)情況等指標。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SPSS13.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均數(shù)以 表示,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
2.1 兩組患者基本情況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平均年齡、肌瘤直徑、漿膜下肌瘤數(shù)和肌壁間肌瘤數(shù)方面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1。
2.2 術中和術后情況
觀察組在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方面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患者在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方面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2。
2.3 術后隨訪和不良反應結果
兩組患者術后均獲隨訪,在隨訪時間、肌瘤復發(fā)和月經(jīng)改善、不良反應和中轉開腹方面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LM是子宮肌瘤剔除術的經(jīng)典術式之一,有創(chuàng)傷小、美觀、康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yōu)點,但同時該術式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①缺少了手的觸覺,對不可視的壁間肌瘤的確認困難;②不可視的肌瘤切口選擇困難;③縫合后深在部位出血無法通過擠壓確認;④術中出血控制困難等[2]。
子宮肌瘤血流動力學研究表明,瘤體內(nèi)部血液供應主要是由瘤體蒂部的動脈血管,無蒂的子宮肌瘤血運來自假包膜,因此,切斷其血液供應是避免LM術中出血的最為有效的理想方案[4]。目前臨床主要采用瘤體根部注射藥物如縮宮素、垂體后葉素等使瘤體收縮已達到減少出血的目的,但效果較差,也有采用對瘤體動脈反復電凝封閉血管的方法,雖可起到止血的目的,但易導致局部組織壞死,或傷及臟器[2]。止血帶法阻斷瘤體血運是以可吸收的1號線對瘤體根部行線圈套扎,與傳統(tǒng)的橡皮止血帶法相似,能快速有效的起到以阻斷其血液供應的目的,使子宮肌層缺血變軟,從而減小鏡下縫合操作難度,極大程度上降低了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3]。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觀察組在手術時間和術中出血量方面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但兩組患者在肛門排氣時間和住院時間方面差異不顯著(P>0.05),兩組患者術后隨訪發(fā)現(xiàn)在肌瘤復發(fā)和月經(jīng)改善、不良反應和中轉開腹方面差異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國內(nèi)研究結論相同[3,5]。提示止血帶法不但阻斷瘤體血運,而且對子宮動脈上行支也起到了阻斷作用,降低了搏動性出血,使術中視野清晰,提高了縫合的精確性,降低了術后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可吸收線的使用不但穩(wěn)固的起到了套扎的作用,而且不易滑脫損傷其他組織的損傷。
總之,瘤體血運止血帶阻斷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術中應用效果明顯,操作難度低,安全性高,易于掌握,值得推廣。
[1]Berger U,Altgassen C,Kuss S,et al.Patients'satisfaction with laparoscopic myomectomy[J].J Psychosom Obstet Gynaeeol,2006,27 (4):225-230.
[2]王煜,姚嘉斐.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切除術制約因素的實驗研究[J].沈陽醫(yī)學院學報,2010,12(3):138-143.
[3]董軼美.瘤體血運止血帶阻斷法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中的應用[J].山東醫(yī)藥,2011,51(34):83-84.
[4]王慈英,萬玉珍.線圈套扎法在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中的應用[J].贛南醫(yī)學院學報,2009,29(2):241-242.
[5]費冬,宋恩源,張艷.腹腔鏡子宮肌瘤剔除術止血方法探討[J].中國基層醫(yī)藥,2009,16(8):1513.
R737.33
:B
:1671-8194(2013)04-01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