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被譽為“世界雜技金牌儲藏庫”,但在國際雜技演出市場上卻沒有形成能與國外同行競爭的商業(yè)實力。如何適應國際文化結構的變化,使中國雜技這門古老的藝術門類獲得某種“后發(fā)優(yōu)勢,”實現同經濟一樣的跨越式發(fā)展,要真正實現與世界接軌,在世界藝壇上拓展更大的生存空間,打造更多具有時代特色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雜技精品和品牌節(jié)目,建立實力雄厚的中國雜技品牌實體,由此占有更大的國際國內演出市場份額,取得社會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是時代賦予廣大雜技藝術工作者的使命。
關鍵詞:雜技;藝術;歷史
1 雜技的歷史
雜技藝術無疑是人類勞動技能、特別是人類狩獵勞動技能的提高與升華。藝術發(fā)生從“功利”到“審美”的中間環(huán)節(jié)是多樣性的,這就為日后“審美”的發(fā)生提供了可能??疾祀s技藝術的歷史演進過程,在中國史籍中最早記錄的可能是“角抵戲”。雜技登錄史籍,歷代視之為“戲”,從泰“角抵戲”、漢“百戲”、唐“雜戲”到元“把戲”都是如此。但“把戲”比較貼近雜技藝術的形態(tài)內質。從大多數雜技節(jié)目借助道具的戲耍呈現人體的技能來看,正可視之為“把戲”——把玩之戲。雜技藝術的形態(tài)分類與其自身的歷史演進緊密相連。原初時期的技藝表演給人的印象一是雜、二是耍,難登大雅之堂,但自元以降,特別是明清之際,雜技藝術開始部分地融入傳統(tǒng)戲曲,無論武戲、文戲,都穿插有雜技表演。這既深化了戲曲的技藝水平,又強化了雜技的藝術效果。要讓難的“技術含量”呈現為好的“藝術效果”,是雜技藝術之所謂“難能可貴”。明清以降,我國雜技藝術步入了“現代進程”,一是體能開發(fā)與道具應用并進,二是技術難度與技巧設計共榮,三是雜技耍弄與戲曲表演互益,四是傳統(tǒng)雜技與現代馬戲同輝。近代以來西方馬戲的大棚裝置、照明技術與節(jié)目設計理念,促進了我們傳統(tǒng)雜技的“現代進程”。
在中國史籍中最早能“驗明正身”的雜技藝術可能是“角抵戲”。據《漢書·武帝紀》云:“元封三年春,作角抵戲”。文穎注日:“名此樂為角抵者,兩兩相當,角力角技藝射御,故名角抵,蓋雜技樂也;巴渝戲、魚龍、蔓延之屬也”。“角抵”本作“——”,以此作為“雜技樂”之初名,我以為可以看到其中烙有人類狩獵勞動的印記,這也反過來證明了人類狩獵勞動與雜技本體發(fā)生的關聯(lián)。據相關史籍,我們知道“角抵”起自秦漢,而自漢之始,這類“雜技樂”又以“百戲”名之。其實,在文穎的注釋中,已說明“角抵者角力角技藝射御”,這其中還包括“箭術”(射)和“馭術”(御)。也就是說,“角抵”作為最初的“雜技樂”,不僅是人類搏馴動物之技藝的藝術呈現,而且體現出這類技藝的復合性與雜多性?!敖堑帧逼鹱郧?、漢而漢稱其為“百戲”,這在《后漢書·安帝紀》中有記載?!端鍟ひ魳分尽穭t說“奇怪異端,百有余物,名為百戲”,說明“百戲”的內涵一是雜多,二是奇異。至唐代,有將百戲稱為“雜戲”的,如《舊唐書·音樂志》所說“大抵散樂雜戲多幻術”,此間一是將“雜戲”與散樂并列,二是指出兩者都有“幻術”的成分。今日廣義的雜技包含魔術,而魔術的發(fā)生似乎與我們提及的人類狩獵勞動無關。
2 國內外雜技的狀況
中國雜技活躍在世界各地,但多數停留在廉價產品出口上,成為外國雜技團的低價原料,而不是藝術成品。許多雜技團為爭取出國競相壓低價格,造成了中國雜技競爭無序的狀態(tài)。雜技領導者和藝術家應該從中國雜技發(fā)展的宏觀角度上出發(fā),將雜技的大境界具化為創(chuàng)業(yè)理念、管理理念、發(fā)展理念、營銷理念,來定位雜技的大市場,不應把眼光僅僅放在自己那塊小小的蛋糕上,而應放眼國際國內兩大演出市場,尤其是要在對外商演中改變?yōu)橥鈬舜蚬さ臓顩r,以我們的大市場。
眾所周知,太陽馬戲團是當今世界上的發(fā)展最快、收益最高、最受歡迎的頂級團體,是國際文化產業(yè)的“領跑者”。該團正是從大處著眼,以一種大境界的獨到眼光洞悉了雜技的真正價值和發(fā)展機遇,才創(chuàng)造了國際演藝界的神話。該團創(chuàng)作班底將故事情節(jié)、哲學思想等讓人意想不到的新元素溶入雜技與馬戲中,他們投入巨資,將世界上最優(yōu)質的音樂、服裝、舞美、道具等藝術元素完美地融入到雜技演出之中,增加了極高的科技含量,最終打造成世界上最頂級的雜技盛宴??梢哉f,正是站在雜技的大境界的高度,創(chuàng)造了前所未有的藝術奇觀。近些年來,一些有前瞻意識的中國雜技藝術工作者亦在雜技大境界的立場上思考雜技藝術的發(fā)展前途。出現了“新寫實雜技”、“先鋒雜技”、“復合雜技”等多元的雜技藝術形式,這些活躍的雜技思維亦說明雜技人正在增強發(fā)展意識,樹立創(chuàng)新觀念,以自身的努力推動著雜技藝術的發(fā)展。
3 我國雜技機遇與挑戰(zhàn)
今天我們所意識的雜技市場,與它的歷史現象相比,畢竟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不同。首先是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變化,并由此決定了現代社會生產方式與落后的農業(yè)經濟生產方式之間的差異。如今,藝術生產已逐步由分散的個體經營占主體狀態(tài),發(fā)展成為以公有制為主導的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fā)展的良好格局。其次,在現階段社會主義建設中,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協(xié)調和諧發(fā)展的宏偉大戰(zhàn)略,都有利推動著文化產業(yè)的蓬勃快速發(fā)展,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有一大批雜技團體走出國門,在雜技賽場、市場上稱雄,多次奪得世界大賽的最高獎項,其創(chuàng)匯額在藝術門類中也首屈一指。也就是說,我們已經在國際市場上打出了自己的品牌。雖然,國內文化市場初步建立并仍在健全過程當中,市場動作尚缺乏規(guī)范化管理;但是,我國政府對文藝事業(yè)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扶持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從演出硬件設施的大量資金投入,到對藝術(包括藝術家)的生產與再生的社會保障,及到于國際國內市場演出的輔佐,都可見政府行為與市場行為并舉、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并重的有效動作。簡言之,雜技如今享受著政府支持與市場效益的雙重權力。雜技有空前繁盛,也是天時、地利、人和于一體的結果。市場首先向我們提出的是思想觀念的挑戰(zhàn),它沖決了人門固守多年的對市場經濟的誤讀,使我們深切地認識到,市場上沒有單純的所謂社會效益的奢談,藝術產品的社會效益必須通過經濟效益來體現。市場動作的基本準則是公平、公正、乃至殘酷的。市場經濟規(guī)律。“一只看不見的手”,決定著市場買賣雙方的經濟命運。經濟規(guī)律是客觀的,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人們只能發(fā)現、認識規(guī)律,但不能創(chuàng)造和消滅它,違背經濟規(guī)律,就會遭受懲罰。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言:“經濟規(guī)律一旦被理解,它就會聯(lián)合起來的生產者手中從魔鬼似的統(tǒng)治者變成順從的奴仆”。目前,雜技與市場新的矛盾關系,突出表現為精品生產的相對匱乏與演出市場對精品的強烈需求。市場懂得:“精品”是藝術家的高度智慧和藝術隊伍綜合素質的濃縮,是民族文化和雜技藝術的精髓。因此,市場需要精品。這是雜技市場向我們提出的最嚴峻的挑戰(zhàn)。面對新世紀,我們迎來的是國際國內演出市場的藝術挑戰(zhàn)、文化挑戰(zhàn)、科技挑戰(zhàn)、理論挑戰(zhàn)乃至法律挑戰(zhàn)。我們只有全力拼搏,全面提升,才能夠有信心、有能力走向更為廣闊的市場,走向更大的繁榮。
參考文獻:
[1]曹彥菊,張競瓊,王靜.論吳橋雜技的保護與傳承[J].四川戲劇,2008(01).
作者簡介:秦鵬(1990—),遼寧沈陽人,遼寧省歌舞團(遼寧省雜技團)初級(國家三級演員),研究方向:中國雜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