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貴州民族大學2012年校級基金課題資助項目
摘要:在紅色景觀概念的基礎上提出紅色主題公共空間概念并分析其變化因素,列舉了前人不曾關注的和新歸納的一些空間類型,然后著力從規(guī)劃選址、組織布局、空間要素、特殊語匯、空間機能、環(huán)境關系等方面探討了紅色主題公共空間的傳統設計方法和設計發(fā)展趨向,同時提出一些新的設計觀點和主張。
關鍵詞:公共空間;紅色主題;設計;走向
1 概念的變化
過去,學術界一般僅僅把以紅色文化為主題的紀念性空間列入到建筑學的范疇來研討。近年,許多學者提出了紅色景觀的概念,并認為紅色景觀是一種獨特的人文景觀,主要是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zhàn)爭時期建樹豐功偉績所形成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以組織接待參觀者開展緬懷學習為主題的景觀形式;紅色景觀所關聯的時間是指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新中國成立以前,包括紅色長征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等重要革命歷史時期;其涉及的地域范圍是指革命老區(qū)和紅軍長征沿線[1]。在各種因素的發(fā)展和影響下,對相關概念的認識和定義有所變化。上述概念對歷史文脈、行為主體、時空界域、功能目標等的設定存在局限。無論把相關概念定義為紅色建筑空間還是紀念性空間場所以及紅色景觀等都會存在諸多弊端,會造成理論研究和具體設計時的思維局限、視野狹窄、價值缺失、手法固化等問題。因此,將相關的建筑內外空間、紀念場所定義為紅色主題公共空間利于把各種復雜因素整合起來進行系統設計。另外,紅色文化并非是靜態(tài)和抽象的,在發(fā)展過程中不斷呈現出一種動態(tài)的、變化的、與時代相適應的特性,即體現出“脈”相[1];而各種國際設計思維也正在與傳統設計方法及地域文化交互與碰撞,環(huán)境空間的組織、形態(tài)、特征、功能、要素、語言、受眾、行為、關系等等均在發(fā)生變化。所以,紅色主題公共空間的設計思維也必須應時而變。
2 類型的擴展
紀念性環(huán)境分為公共性環(huán)境和獨立性環(huán)境兩類[2]。紀念性景觀包括紀念性建筑物、紀念碑、紀念廣場、遺址公園、紀念園(墓園或陵園)等。紅色紀念性空間包括革命活動故地、烈士陵墓、歷史名人活動舊址及墓地等[3]。紅色景觀大致分為三類:一是革命遺址、遺跡、舊址、會址。如四渡赤水茅臺渡遺址,遵義會議會址等。二是革命故居和舊居。如聶榮臻元帥故里、張自忠將軍舊居等。三是陵墓與紀念碑、塔、堂等紀念建筑物。如歌樂山烈士陵園、重慶解放碑、鄭州“二七”紀念塔、紅軍四渡赤水土城紀念館等[1]?,F代紅色紀念性空間的紀念對象和存在方式有所調整和豐富,呈現多元化的發(fā)展趨勢。從廣義的角度和發(fā)展來看,上述分類已不能涵蓋紅色主題公共空間的類型。下列類型可以適當作為補充:①紅色旅游區(qū),如井岡山、韶山。②紅色主題公園,如瑞金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紀念園。③紅色主題城市廣場,如南昌八一廣場。④歷史街區(qū)與新建街區(qū),如習水縣土城女紅軍街與遵義市新建的紅軍街。⑤城市紅色景觀節(jié)點,如重慶磁器口華子良逃生處。⑥革命烈士受難地,如貴陽息烽集中營,重慶渣滓洞等。⑦室內或半室內紅色文化展示空間,如習水縣中國女紅軍紀念館。⑧紅色演藝空間,如專供紅色主題文藝節(jié)目表演的舞臺或場所。另外還有一些更為特殊的類型,如國慶或重大紀念活動中移動展示的彩車,敵方的遺址或遺存物等,不再一一枚舉。雖然明了各種已有或新生類型有助于理解變化因素,但更應該去關注設計思維和手法的發(fā)展、更新。
3 設計的趨向
3.1 規(guī)劃選址
紅色主題公共空間的基址一般應首選歷史事件的發(fā)生地,名人故居原址或就近區(qū)域。因為承載史實的地理節(jié)點,可以直接拉近觀者和歷史的距離。若受條件限制也可選址于與原址相似的環(huán)境構架中。紀念性場所空間一般位于相對重要或精致秀美的環(huán)境中,其與城市、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有機和諧共生十分重要[4]。重大的紅色主題空間甚至安排在城市的主軸線上。為了形成敬仰、崇高的心理影響也可能選擇某一區(qū)域或城市的高地。絕大多數烈士陵園和紀念性空間喜歡按照這一條件進行選址。若為革命老區(qū),紅色文化名城,也可以選擇城市中心的重要公共空間或節(jié)點空間設置紅色主題空間。如哈爾濱紅色之路主題廣場選擇城市的核心公共空間聯系了多個紅色歷史遺址。重要的廣場、公園、步行街、城市干道、高速道路可以成為現代紅色景觀的重要展示窗口或連接點。如遵義市境內高速道路收費站考慮了與遵義會址呼應的建筑特色,隧道洞口有與遵義相關的紅色文化主題浮雕等;仁懷高速道路上有體現紅軍長征“茅臺渡”的動感而現代的五星造型景觀。另外,革命老區(qū)的車站、機場、校園、標志性公共建筑、區(qū)域都可能成為紅色景觀的載體。歷史遺留的標志物、部分紅色景觀小品可以作為城市公共藝術的角度加入到多元的城市公共空間中。而紅色文化展示空間、體驗空間、演藝空間等不一定規(guī)劃在“事件”的發(fā)生地,也可以根據需要靈活設置,或融入到其他的主題空間中。在規(guī)劃時要結合地域旅游資源特色和產業(yè)發(fā)展戰(zhàn)略規(guī)劃。力求不破壞原有遺址空間肌理,維護歷史場景的完整性、原真性。另外,規(guī)劃時應當注意紅色區(qū)域內部節(jié)點本身的連接關系及與它旅游資源的網絡系統設計。
3.2 組織布局
散布的紅色景觀節(jié)點一般根據環(huán)境需要進行設置。具有園林性質的傳統紅色主題公共空間一般按照紀念性空間的布局方式組織空間。整體布局為規(guī)則式或以規(guī)則式為主。強烈的中軸線是整個構圖的中樞,講求空間序列和主從、秩序關系。單元空間高度常常隨著主軸逐步上升,經歷序言、過渡、節(jié)點、過渡、高潮、過渡、尾聲等過程。軸線兩側的景觀要素完全對稱或相對對稱布置,目的是取得一種宏偉、莊嚴、肅穆感。觀者的情感雖然跌宕起伏、不斷升華,但在行進的過程中已經或多或少預知到結果,場所的情趣性和吸引力減弱。這一布局手段難免單調、直接、程式,在意念上并不能對應戰(zhàn)爭、革命的艱難、曲折、困苦和矛盾?,F代人對此類空間氛圍存在多種訴求,因此,空間的組織和布局方式就可能改變。筆者在紅軍四渡赤水太平渡紀念廣場設計方案中,就嘗試放棄使用中軸線而采用多個相同的主體造型元素來統率全局。另外,在一條主軸的基礎上還可以使用多條次要軸線協助組織空間。軸線可以對稱和不對稱,有意念的、精神的、虛空的,也有實體的[3]。軸線可以是以道路為骨架的中國古典園林式軸線,也可以是以歷史脈絡、時間等相對虛空的軸線,還可以是一種特殊的視軸。因長征被喻為地球上的紅飄帶,筆者在桐梓縣婁山關烈士陵園改造設計方案中就以一根曲折的紅色色帶來暗喻萬里長征,以此輔助控制全局。而這色帶上相近色彩的段落可以是鋪裝、構架、植物等多種元素。整體的布局方式應根據需要而定,大環(huán)境完全可以采取自然式,而并非刻意追求對稱、規(guī)則和幾何。而室內的紅色主題空間組織同樣可以參照上述方式轉換、調整應用。
3.3 空間要素
大多數紅色主題公共空間都離不開諸如紀念碑、紀念塔、紀念柱、紀念墻、紀念雕塑、紀念館建筑、紀念廣場、入口構筑物、小品等元素。一般來說,一個主題性的環(huán)境空間必然有主體或核心的景觀來形成視覺中心。傳統紅色主題公共空間慣用紀念碑、大型主題雕塑和紀念館建筑來做為核心景觀。但較為嚴重的問題在于空間處理手法和景觀形態(tài)的同一。比如紀念碑形式大都趨同為三角、四角的錐形體,且孤立存在,毫不考慮與周邊環(huán)境因素、景觀元素的呼應;而主題雕塑大多偏于寫實,內容和形式多為偉人風姿、英雄形象和戰(zhàn)爭場景或戰(zhàn)士沖鋒陷陣的情景等。紅色主題公共空間也必須具有自己的個性特色。作為主題空間尤其需要在立意和構思上下功夫。例如井岡山革命烈士紀念碑就以抽象、解構的竹片作為主體造型元素;婁山關烈士陵園紀念碑采用抽象的山峰、關隘以及強勢突破關隘的紅色造型體作為造型依據;太平渡紀念廣場所有元素盡可能體現“渡”的動勢和四渡赤水“神、奇、巧”的特點。這些案例,既關照了整體的或獨立的歷史事件,又結合了地域文化或特色,采用了現代設計手法,準確設定主題,所有環(huán)境元素又為烘托主題而服務,實現了設計的唯一性。紅色主題公共空間的要素設計除了更加強調構思巧妙、立意精準、個性確立外,還應當注意一些設計趨向:一是核心景觀成為母題,所有環(huán)境元素在母題中找尋統一的因子,以求純凈、簡練,形成純粹的空間,發(fā)揮合力震撼人心。二是核心景觀不是孤立的單體,而是發(fā)揮群體造型的空間合力效應感染人。三是建筑有可能就是核心景觀,但更加景觀化,完形化、抽象化。但無論是環(huán)境主體還是配角,都應與舊有建筑協調,結合地域特色。四是建筑與主體景觀強烈呼應,成為一體。五是空間平面形態(tài)可以突破矩形、扇形等基本形態(tài)和組合方式,完全可以是多個紅色文化符號的造型組合。六是紀念雕塑和景觀小品愈加抽象、簡練,增加遐想的空間,形成深刻視覺印象。七是挖掘關聯歷史事件的紀念物如紅軍樹、紅軍巖、山水等自然物,既可以比德言志,又增強了歷史真實性。八是一切基面、圍護面要素以及設施小品要素,只要通過精心編排都能為展現主題、襯托主題、限定界域、創(chuàng)造氛圍等方面起到突出的作用[2]。
3.4 特殊語匯
紅色主題公共空間有著常用或專屬的一些語匯、符號,如黨徽、五星、旗幟、鐮刀、鐵錘、鐵鏈、槍炮、拳頭、烽火以及幾乎同一風格的雕塑,還有革命遺存物、標志物、文字等。一些特殊場所會使用敵方的標志物、碉堡、哨卡、牢籠等元素起反襯作用。色彩上最為典型的是使用熱烈的軍旗紅色,圣潔的白色等。悼念性、災難性的空間一般會使用黑、白、灰色。這些語匯的運用以直接的方式表明空間場所的性質,它們已經被人們熟知和認同,成為一種“信碼”,本身附會了革命精神。在現代設計中并不一定拒絕和排斥,但完全可以采取一些新的表達方式。如太平渡紀念廣場中五星造型變成了廣場、景觀亭、空廊架等。井岡山景區(qū)標注物對紅旗的應用就變得更加立體、抽象,更富形式美感。渡江戰(zhàn)役現代紀念雕塑仍然使用五星元素,但和現代照明手段及新型材料結合起來,又有了新的視覺感受。盡管這樣,使用這些固定元素仍然會大大限制創(chuàng)作思維。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空間性質的演變,這些語匯在今后的應用中應該適當弱化、淡化和藝術化。另外,還可以尋找更加抽象、內蓄的表達途徑。例如用硬朗的直線體現革命性質、尖銳的形體代表戰(zhàn)爭的殘酷、曲折的線型表示革命道路的曲折、對立的體塊代表矛盾的雙方、色彩、體量強烈對比代表力量的強弱等。即使是各種轉譯、融合的設計語言,只要能服務主題,表達空間的內涵和場所精神,就可以運用。土城紀念館外觀并沒有出現紅色主題景觀的專屬語匯,卻以四片封火墻和水池中的四個木質抽象船體造型暗喻四渡赤水,含蓄地表達了空間主題。另外,再現、隱喻、象征等空間修辭手法應避免機械應用,牽強附會。
3.5 空間機能
紅色主題公共空間強調場所精神的形成。需滿足瞻仰、憑吊、教育、宣傳、展示、傳承等功能。而今,空間的功能朝復合化方向發(fā)展。即使是烈士陵園其悼念功能也相對弱化,人們對死難烈士充滿敬仰,但悲痛情緒降低,通過憶苦思甜而存感恩心理,更倡導和平風尚。所以,類似空間就不一定設計得如此壓抑、緊張、悲涼和嚴肅。另外,紅色主題公共空間應實現紅色旅游、集體活動、健身、休憩、觀賞、集會、學習、交流、靜思、避災等功能,相應的空間就不能過于追求凝重、熱烈。散布的紅色景觀小品除了宣傳、教育功能,還有一定的環(huán)境裝飾功能。場所精神的實現需要人的行為參與,因此需更加強調空間提供人們各種行為的可能與條件,把觀者的行為和環(huán)境有機結合起來。總之,圍繞空間機能的變化,空間布局、形態(tài)、分隔、比例、尺度、色彩、材質、植栽、氛圍的考慮均應作相應調整,但應作好向度上的控制。
3.6 環(huán)境關系
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以及人工環(huán)境。很多紀念性空間已經認識到空間主體與周邊環(huán)境的關系,如借用自然高差營造紀念氛圍,利用高聳的山峰作為紀念碑體更大的天然基座,以植物和天空作為主體景觀的天然背景,選用自然生態(tài)較好的區(qū)域作為環(huán)境構架。但往往還是孤立地考慮紀念性空間的設置和形態(tài),一般是以一種強勢的人工方式介入環(huán)境。應當注重革命歷史文化遺址的可讀性表達和山水自然環(huán)境的整合以及已有人工環(huán)境的契合。要考慮處于公共空間獲得的周邊環(huán)境的展示效果和紅色主題公共空間本身的展示效果。太平渡紀念新館朝向注意到與赤水河、紅軍街遺址、古鎮(zhèn)的關系,既形成游覽環(huán)線,也體現了新館對歷史的尊重與依托[5]。有條件的室內展示空間可以打開部分圍合面,把天然的內含歷史信息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作為重要的“展品”納入到室內,使建筑與環(huán)境互融。劉伯承故居的環(huán)境規(guī)劃避免常規(guī)的嚴整布局手法,則是盡可能通過天然的、平和的、親切的田園風光和自然景觀,讓人們感受劉伯承從平凡走向偉大的一生。其不但較少破壞自然環(huán)境,還“借力”渲染主題。這種對待環(huán)境的態(tài)度和處理手法,值得長期借鑒。
4 結語
規(guī)劃設計的一些新的思想和手法,并不是要求我們在今后的相關設計中同時或全部應用,不能為變而變。比如軸線對稱、序列空間等經典手法在必要時不能丟棄,但可以尋求其他因素的變化。紅色主題公共空間關聯的文化、歷史、事件應當延展到中國建設時期直至當下,突破革命、戰(zhàn)爭題材,類型更加豐富。在全球化視野下,同樣要處理好設計的民族性、地域性、現代性,更加強調生態(tài)持續(xù)和科技手段。須把握紅色主題公共空間的特性和個性,創(chuàng)造紅色之美與綠色之魅,實現更高的精神感召及復合的環(huán)境價值。
參考文獻:
[1]況成泉.景觀設計本土化再思考——探析“紅色”文脈的保護與開發(fā)[D].重慶:重慶大學,2008.
[2] 錢健,宋雷.建筑外環(huán)境設計[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1:179.
[3] 左小鳳,王海洋,李田.紀念性空間的規(guī)劃與塑造——以張自忠烈士陵園為例[J].南方農業(yè),2009(8):4647.
[4] 陳永軍.紀念性場所空間的景觀設計初探[J].工程與建設,2007(6):873.
[5] 王招林,魏雷.詮釋場所精神的紀念空間設計[J].華中建筑,2009(1):58.
作者簡介:范昭平(1975—),男,貴州民族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園林景觀、環(huán)境設計、現代城市公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