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1年5月18日,被稱為“百戲之師”的昆曲被列入第一批“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在近600多年的悠久歷史中,昆曲的發(fā)展幾經(jīng)坎坷,命途多舛,卻堅定的活了下來。新中國成立后,又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百般呵護,在這個被稱為“新文化復興時代”的21世紀,我們欣喜的看到,昆曲這一中國明代文化的最高藝術結(jié)晶,正在一點點的重燃星星之火,更有燎原世界的姿態(tài)。
她從民間來,走上了廳堂,再走入了畫中,漫漫六百年,她幾經(jīng)沉浮,大起大落,然而時間并沒有改變她似水的脈脈柔情。如今的她自畫中走出來,邁入了尋常百姓家,依舊亭亭玉立、溫婉如玉。
關鍵詞:昆曲;文化遺產(chǎn);發(fā)展現(xiàn)狀
大約在600多年前的元朝末年,昆曲最早發(fā)源于江蘇昆山一帶,它起初被稱為“昆山腔”,是元明戲曲五大聲腔(弋陽腔、海巖腔、余姚腔、杭州腔、昆山腔)之一,明代正德、嘉靖年間,文人魏良輔改良了昆曲,融南北曲為一體,此后,稱為昆曲。[1]
“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盵3]這是我國著名學者王國維先生對戲曲的定義,高度的概括了戲曲最主要的兩大美學特征:綜合性、寫意性。同時,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特點,而使得昆曲在幾百年后的今天仍舊能獲得廣大觀眾的青睞。
據(jù)史料記載,從明朝萬歷年間到清朝乾隆末年,昆曲一共興盛了200多年。在這一時期,昆曲的新劇作不斷涌現(xiàn),精品層出不窮。角色的分工也越來越細,表演藝術更是精益求精,服裝道具也比以前講究許多,逐漸形成了一個完整而獨立的戲曲系統(tǒng)。昆曲藝術的興盛是因為其來源于民間、來源于生活、來源于眾多民間劇作家、民間藝人“藝術家”對昆曲從作品劇目曲目到舞臺表演藝術、角色分工、服裝道具化妝直至折子戲誕生的反復完善、提升、再創(chuàng)作的過程,她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深獲百姓喜愛方能經(jīng)久不衰,代代相傳。
但昆曲的發(fā)展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根據(jù)中國明代傳奇作品《吳越春秋》而改編的昆曲劇目《浣溪沙》,原名《吳越春秋》,共45出。講述了中國春秋時期吳、越兩個諸侯國爭霸的故事,故事情節(jié)曲折、結(jié)構完整,它第一次成功的把水磨調(diào)用于舞臺,并開拓了昆山腔的創(chuàng)作領域,唱詞優(yōu)美抒情,昆曲音樂與劇情結(jié)合得非常自然,成功的讓昆曲進入了人們的視線?!朵郊営洝费莩龀晒螅S多文人學士爭相用昆腔譜寫傳奇。這一期間涌現(xiàn)出很多經(jīng)典的作品和作曲名家,至今廣為傳唱的昆曲名作《牡丹亭》、《長生殿》等就是出自這一時期。但是文人學士們的作品大多嚴重脫離生活實踐,脫離舞臺實踐,戲詞只追求典雅深奧,唱腔僅講究悠揚婉轉(zhuǎn)。片面的強調(diào)了作品的音樂性,旋律是美了,可是聽不出語氣,再加上唱詞艱深,運用典故太多,一般群眾聽不懂。他們過于追求旋律和音樂的表現(xiàn)力,卻犧牲了作品的文學性和戲劇性,這就成為了當時昆曲的致命弱點,以至于漸漸的被大部分觀眾拋棄,慢慢走向了衰落的道路。
清康熙末年到道光年間,昆曲的曲壇霸主地位已經(jīng)被高腔、梆子腔、柳子腔皮黃腔等地方戲所取代。這就是戲曲史上最著名的花雅之爭。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乾隆八十壽辰,安徽戲班“三慶班”入京,所演唱的皮黃腔獲得了廣大群眾和上層人士們的喜愛,自此開始,京城曲壇形成了徽班獨霸的局面,道光年間,湖北的戲班帶著西皮腔來到了北京,很快為在北京的徽班所兼習,并產(chǎn)生了一種新的唱腔—皮黃,也就是后來的京劇。這時的昆曲,已經(jīng)勢弱,只有在很少的雅集和文人聚集地,才能偶爾聞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陽春白雪。[4]
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隨著最后一個昆班“全福班”的慘淡收場,昆曲最終走向了生命的盡頭,僅剩下蘇州昆劇傳習所一脈單承。但這并不代表著昆曲退出了戲曲歷史的舞臺,因為昆曲完整的戲曲系統(tǒng)和嚴格的表演程式,很多戲曲都來向昆曲學習,興盛的京劇藝術也不例外,很多京劇演員在學習京劇之初都要先學習昆曲,把昆曲中的藝術精髓應用到京劇中去。當代的越劇更是之前由昆曲演員指導改良后,才逐漸的興盛起來。
1917年,曲學大師吳梅受北京大學校長蔡元培的邀請到北大主講“古樂曲”,破天荒地把昆曲帶進了大學的講堂,任教期間,吳梅收韓世昌為徒,這一舉動使成立于1911年的“榮慶社”在北京城站穩(wěn)了腳跟。1957年,北方昆曲劇院成立,韓世昌任院長。
但是當代昆曲的興盛卻不是因為北方昆曲劇院的成立,而是昆曲《十五貫》的出現(xiàn)。1956年元旦,昆曲《十五貫》在杭州人民大會堂正式演出,反響很好。4月17號,《十五貫》走進了北京懷仁堂,那一天,國家主席毛澤東親臨現(xiàn)場觀看,同時在場的還有劉少奇、彭德懷等中央首長,周恩來總理也于4月19日在廣和劇場觀看了該戲。4月21號,文化部在吉祥戲院召開了隆重的表彰大會,會上,文化部領導傳達了毛主席的三點指示“《十五貫》是個好戲;要獎勵;要向全國推廣?!敝链耍デ囆g在廣闊的中華大地上重見天日。但《十五貫》救活了昆曲,卻沒能將昆曲發(fā)展起來。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昆曲急劇衰落,全國七大昆班大多解散或撤銷,僅剩湘昆一脈,移植了革命樣板戲《紅色娘子軍·常青指路》赴北京參加調(diào)演。直至1976年“文革”結(jié)束后,幾近崩潰邊緣的昆曲才慢慢恢復,浙昆恢復了,上昆重建了,蘇昆也調(diào)回了蘇州,號稱“昆曲都城”的南京也于1977年10月在朝天宮4號由原蘇昆劇團的“繼”字輩演員加上省戲校第一屆昆劇班畢業(yè)的新秀們組建了江蘇省昆劇院。
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首批“人類口述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曾經(jīng)風靡華夏六百年,為神舟“百戲之母”的昆曲,再次展翅騰飛。
然而昆曲的發(fā)展之路并沒有就此停滯不前,繼白先勇先生改編《青春版·牡丹亭》、田沁鑫導演《1699·桃花扇》后,北方昆劇院版《紅樓夢》也于2011年上演,這是昆曲首次涉足紅樓全劇,是昆曲史,也是紅樓史上的一大創(chuàng)舉。緊接著,江蘇省昆劇院也相繼推出了《紅樓夢》折子戲5折、《南柯夢》等大戲,各大昆劇院團也紛紛推陳出新,新劇、老戲新演接連不斷。各大劇團也紛紛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將這優(yōu)美的水磨腔帶給更多的人們。
我們看著昆曲的復興乃至漸漸繁榮,然而200多年前的盛世景象已然不復存在,我們也要正視當今戲曲發(fā)現(xiàn)的尷尬處境,文人騷客畢竟是少數(shù),昆曲票友雖然眾多,卻局限性很大,大部分為中老年人和在校大學生中的文化愛好者,且集中在江浙、北京等中原文化發(fā)達的地區(qū),絕大部分的都市人群對于昆曲都懷有或多或少的成見和不屑,昆曲的發(fā)展前途不容樂觀。中國戲曲或許真的都如時人所言:才子們遠去了,美人們遠去了,帝王將相們遠去了,不論有多少人生輝煌與失意,幾許苦心與真情,都已遠離我們而與現(xiàn)代文明的發(fā)展無關。然而,我依舊對它抱有信心。
參考文獻:
[1] 楊守松.昆曲之路[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
[2] 葉皓.昆曲與南京[M].南京:南京出版社,2010.
[3] 王國維.戲曲考源[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2010.
[4] 俞為民.中國戲曲藝術通論[M].江蘇: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