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毅
摘 要:我們都知道,生活是寫作的不竭源泉,五彩繽紛的生活為我們的初中生提供了取之不盡的寫作素材,有了五彩繽紛的寫作素材我們學生的作文也就花樣百出、豐富多彩。雖然他們的寫作比以往前進了一大步,但同等優(yōu)秀水平的作文如何在中考考場上脫穎而出,吸引評卷老師的眼球,從而獲得高分呢?創(chuàng)新,唯有創(chuàng)新才能脫離普通,擺脫俗套,給人印象,動人心弦。印度詩人泰戈爾在《飛鳥集》里說:“創(chuàng)造的神秘,有如夜間黑暗——是偉大的。而知識的幻影,不過如晨間之霧?!?/p>
關鍵詞:中考;作文;創(chuàng)新
下面談談我在中考作文創(chuàng)新方面的幾點見解。
首先,可以立意創(chuàng)新。俗話說:“千古文章意為高?!币?,是文章的靈魂,是衡量文章質量高低、價值大小的主要尺度。因此,考生在考場上應該精心設計,闡發(fā)富有個性、匠心獨運的見解,從根本上亮化全文,增加文章的吸引力與感染力。也就是力求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同一事物的不同側面,得出符合客觀實際的新認識。做到“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難言,我所言之”。立意具體可以小見大、平中見奇,從小事件中挖掘,探尋人或人性的最本質的或最閃光的精神世界,從平凡的小事中挖掘出耐人尋味的感動。如以“責任”為話題,一考生以《觀水》為題,文中“水的責任即是人的責任”觀點獨特,化大為小,立意新穎。立意也可以運用逆向思維和求異思維進行立意。如,寓言故事《濫竽充數》一文,單從批評南郭先生沒有真才實學而騙人這個角度去立意,很難得高分,但如果能從另外幾個方面去立意,借古說今,就不一樣了。寫作就是創(chuàng)作的過程,我們要鼓勵學生勇敢地向高難度探討,不斷創(chuàng)出新招。這樣會使作文出現(xiàn)新機制,創(chuàng)出新境界。
其次,可以文體創(chuàng)新。如今隨著新課程改革,學生寫作文時文體不再受限制,考生完全可以選擇一種自己擅長的文體。除了常用的記敘文、議論文、說明文外,一些新意文體,如實驗報告、小小說、會議記錄、記者采訪錄、名人對話錄、考卷、祭文、書信、新聞、劇本等紛紛出爐,將作文文體自由選擇的優(yōu)勢發(fā)展得淋漓盡致。有時選擇什么文體要看話題宜用什么文體,有的話題適合抒情,有的話題適合議論,有的話題適合記敘,根據文體的適合度來選擇可走捷徑。當然,寫作時也要看自己擅長寫什么文體,有的學生擅長于形象思維,就選記敘、抒情的文體,有的學生擅長于理性思考,就要選用議論的文體??紙錾先绻约荷瞄L的文體所擁有的材料不充足,即使自己擅長那種文體,也就只能放棄了。
再次,可以構思創(chuàng)新。一篇作文如能做到“千折萬轉”,抑揚有致,曲徑通幽,就能避免平鋪直敘,使文章產生誘人的藝術魅力。獨特、新穎的構思,往往是作文成功的一半。真正的創(chuàng)新應該是以“深刻的體驗來打動人,以真實的情感來震撼人”。我們可以采用欲揚先抑的藝術手法,這樣會讓文章波瀾陡起,搖曳多姿,達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佳境。我們還可以采用首尾新巧,如引用名言名句、巧用書信格式、借用章回小說筆法等作為“新巧”的開頭方式。結尾也可做到“新巧”,如借用詩歌、歌詞、廣告詞作結,照應開頭作結,提出來問題作結,以意蘊深長的省略號作結等。首尾求奇,效果獨到,起到很好的作用。
最后,可以選材創(chuàng)新。我們的學生面對眾多的材料,他們應該如何去選擇材料,寫出佳作來呢?作為老師平時應該指引學生像蜜蜂那樣勤于博采,占有一定數量的材料,并善于取舍,提取精華,從而寫出具有新意的佳作來。在選材上,要求學生會吐故納新,舊題新作。要學會拋棄那些人云亦云的東西,敢于選擇新穎典型的材料,從舊的題材中創(chuàng)作出佳作。如有一學生在《你為我情思的高飛鋪設了助跑線》文章中,選擇潘金蓮給西門慶寫信直抒胸臆的方式,從潘金蓮大膽追求愛情的角度,來歌頌她的所作所為,構思奇巧,選材引人入勝。構思要創(chuàng)新,也可以引導學生轉換角度,逆向切入。變換角度,從反面切入,以別人未想到的或不敢涉及的領域切入,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如一學生以“拒絕”為話題的作文《第一次對母親說“不”》,選擇“我”拒絕母親讓我繼續(xù)撒謊騙取老師的信任為材料,表達了要拒絕父母的溺愛,做一個大寫的人的良好愿望。又有一個好例子,一學生以“交流”為話題,他轉換角度,選取了歷史上的“文成和親”來論證主旨,選材角度新穎。
古人云:“文章最忌隨人后”,寫文章應“見前人之未見,發(fā)前人之未發(fā)”?!皠?chuàng)新”是時代的要求,一個民族需要創(chuàng)新,有創(chuàng)新才有活力、才有進步,我們的中考作文也需要創(chuàng)新。以上就是我從事初中語文教學中,關于作文教學的一點見解,我也深深地明白,要學生做到創(chuàng)新,獲得高分,這段路程還很遙遠,希望能在未來的教學中與各位同仁一起探討,共同進步。
參考文獻:
朱華東,杜炳文.中考完全解讀(語文).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作者單位 福建省安溪陳利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