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著名報告文學作家)
美日為什么恨中國?其實恨的就是國企。因為國企是他們的強勁對手。
近兩年來,國內一些人反國企、倒國企等唱衰國企之聲叫得好歡。特別是近段時期,部分學者,少數媒體,一些網絡輿論矛頭對準國企,拋出“國企危亡論”、“國企必死觀”,“國企誤國說”,甚至提出國企私有化等奇談怪論。一些所謂的“學者”、“權威專家”提出國有企業(yè)“與民爭利”,“國有企業(yè)利用壟斷地位制造了貧富差距”等。華遠公司總裁任志強高舉“消滅國有企業(yè)”大旗在媒體高調吶喊。
這支被軍委領導贊譽為“不穿軍裝的部隊”的軍工集團,堅守使命,甘于奉獻,在隨行保障中,很多軍工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張維迎發(fā)表言論:未來幾年中國在經濟領域要做的三件最重要的事情,即國有企業(yè)私有化、土地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茅于軾直呼:國有企業(yè)必須私有化。諸多叫喊不絕于耳,大有一舉取消國企,實行全盤私有化之勢。
在此,我不妨從裝備保障企業(yè)的角度,闡釋下我對這種觀點的認識和看法。
我們裝備保障企業(yè)是典型的國有軍工企業(yè),在陸、海、空、二炮、總參通信等多領域擔負所有裝備的維修保障重任。建國至今,這支幾十萬人的保障大軍在歷次自衛(wèi)反擊戰(zhàn)、援外和所有大大小小的軍事演習中,無不以堅實精銳的保障力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他們堅守使命,甘于奉獻,在隨行保障中,很多軍工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這支軍工集團隊伍被軍委領導贊譽為“不穿軍裝的部隊”。近十多年來,隨著國有企業(yè)改革向縱深發(fā)展,這支軍工集團確立“以軍為主,軍民結合,平戰(zhàn)結合”走修、改、制、隊伍研發(fā)展道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主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堅持科學統(tǒng)籌抓保障,凝聚合力謀發(fā)展,企業(yè)實施規(guī)范化管理,他們在肩膀扛上戰(zhàn)場隨行保障重任的同時,不等不靠不要,以自強不息、自主創(chuàng)新、自我發(fā)展、不屈不撓的頑強拼搏精神,承擔起拼市場、增效益、求穩(wěn)定、促發(fā)展等多重使命,各企業(yè)裝備保障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齊肩并足突飛猛進,企業(yè)活力不斷增強,呈現出又好又快的發(fā)展局面。
是強大軍隊、強盛國家的使命感和責任感,鑄就了他們不怕吃苦、甘愿奉獻的偉大犧牲精神。這種精神像一條無形的脈系緊緊牽扣在每一個軍工企業(yè)的魂魄之中。作為報告文學作家,我多年在一線采訪和體驗生活,無數位普通軍工人的英雄事跡足以堪稱偉大而令人仰敬。前不久盡現在世人眼前的羅陽事跡更是這一奉獻精神的無私寫照。
用冷靜的眼光看國企,建國六十多年來,國有企業(yè)由“共和國長子”到“共和國脊梁”,盡管還有某些不足,但其為振興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所做出的巨大貢獻是任何力量都無法替代的,任何一位有良知的中國人都可以回頭去看一看,沒有國企,就沒有中國石油,就沒有氫彈、導彈、原子彈,就沒有神舟飛船;沒有國企,就沒有三峽大壩和70萬千瓦國產發(fā)電機組,就沒有800千伏高壓輸電技術,就沒有高速鐵路,就沒有中國自己設計的核電站;沒有國企,就沒有北京、上海、廣州、武漢等各大中城市的地鐵;沒有國企,就沒有殲-10、殲-15、大型運輸機,就沒有海軍的新型艦船和中國航母;就沒有中國人引以為自豪的經濟成就。
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在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的有力助推下,國有企業(yè)改革不斷取得可喜的成績,也逐步累積了競爭世界市場的信心與資本。如果沒有強大的國企,中國高端市場將是外國大企業(yè)的天下。中國高精尖領域的產品和工程都將是他們的盤中餐。中國民企既沒有資金,也沒有技術和外國大企業(yè)抗衡。美日為什么恨中國?其實恨的就是國企。因為國企是他們的強勁對手。即便民企做大做強,也被外國收購控股了,看看民族品牌前十,有幾個還是自己控股的?老外專搞中國的民企龍頭企業(yè)。其實西方巴不得中國沒有國企。仔細觀察西方重點企業(yè)背后,哪一個都有政府的影子。他們表面上一套,背后是另一套,張口大喊不壟斷,其實他們最終目的是要壟斷全世界的企業(yè),而想霸占中國市場,國有企業(yè)恰恰是他們無法攻破的銅墻鐵壘。他們和國內反國企人士理應外合大打“國退民進”牌,不斷放出一系列妖魔化怪論,其陰險目的極為明確,一方面是國有企業(yè)作為國民經濟的中堅力量和社會發(fā)展的“鋼鐵陸戰(zhàn)隊”,發(fā)展速度越來越快,質量越來越好,實力越來越強,越來越讓國外感到了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主張國有企業(yè)私有化,是明確將其作為“西太平洋艦隊”的有機組成部分,服務于全盤西化的意識形態(tài)和政治顛覆目的。
歷經風雨六十四年,愈見輝煌的共和國令世界矚目。毫無疑問,更是毋庸置疑,是國企撐起了一個中國巨人屹立在世界東方,是國企成為中國經濟高速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只有國企能夠在中國市場乃至國際市場上與國外企業(yè)赤膊爭雄。從美國《財富》雜志歷年發(fā)布的世界500強排行榜變化上,我們可以清晰而興奮地看到國企群體發(fā)展的昂揚腳步,2009年, 國企在榜單上占據其中24席,比2002年增加了17席。其中,不少國企的排名位置大大前移。在2011年,國企比例繼續(xù)增加,擁有38席,三年間增幅達到58%。2012年中國上榜公司連續(xù)第9年增加,共有79家企業(yè)上榜,數量已經超過了日本,僅次于美國的132家,而美國上榜公司則比上年減少了一家,這是美國上榜公司連續(xù)第10年減少,而中國的上榜公司主要是國有大中型企業(yè)。作為“共和國脊梁”,國企已然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潮中代表著中國力量,彰顯著國家與民族意志。
奮斗正未有窮期,改革永遠不止步。我們的國企在與跨國公司合作競爭中正逐漸擴大影響力和贏得話語權。只有堅持改革方向不動搖,只有堅持改革決心不懈怠,只有堅持市場化改革目標不退變,國有企業(yè)必將取得更加輝煌的成就。任重而道遠,眼下,與其糾結于“國進民退”還是“國退民進”的喧囂聲中,不如在國家利益的大局中,在民族復興的全局中,和衷共濟,國結一致,讓國企民企齊足并進互相給力,為中國民族的偉大強盛而奮斗。